APP下载

基于弹性带理念下的城市滨水驻留空间的探究
——以诸暨市浦阳江为例

2020-07-12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31180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诸暨市阳江滨水

(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 311800)

一、弹性带理念

“弹性”一词最早是物理学概念,其英文是“elasticity”,是指当引起物体变形的外力撤掉以后,变形物体恢复其原来形状和尺寸的能力,弹性带理念指的是带状空间忍受干扰,并在受冲击时仍然能够较快恢复到原有状态,维持其主要功能、结构特征及自我调节能力。

随着弹性带这一新理念的提出,滨水景观设计在不同于传统的固定、单一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干扰和影响的预见性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充分发挥景观自身具备的弹性功能,与自然共求平衡。城市的滨水系统需要弹性驻留空间,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出发:1.在开展驻留空间修补、生态修复工作的基础上,充分保留自然的景观形态,采取以弹性植物配置带来代替大面积滩涂和水泥硬质,构建可持续驻留空间。2.考虑诸暨浦阳江河道的雨洪管理现状,针对河道季节性水位上涨的问题,合理建设不同纵高的驻留空间,形成弹性活动体系,提升滨水景观利用价值。

二、诸暨市城市浦阳江概况

诸暨市浦阳江,又称为浣江,水系自南而北纵贯钱塘江流域全境,河长约150km,流域面积3452km2,诸暨市市境内河流长66.1km,流域面积2194.8km2,占市域总面积的94.7%,是诸暨市主要河流。浦阳江发源于浦江县天灵岩,经安华镇进入诸暨市,贯穿整个诸暨市城区,后因诸暨市城区相继垦殖,使滞蓄山洪的众多湖泊消失殆尽,导致诸暨至湄池一带湖畈常年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诸暨市浦阳江主要存在植物景观弹性弱、滨水景观单一、驻留空间现状差异大三大问题。一、植物景观方面,由于缺乏系统养护和管理,存在野生植物肆意生长的问题,层次简单的植物群落使得部分土地裸露,严重影响滨水空间观赏性和抗洪能力。二、滨水景观方面,因考虑防洪救灾需求,当下的诸暨市浦阳江河道内遗留大面积的混凝土,笔直且僵硬的步道缺乏滨水的应用功能。三、驻留空间方面,城市的发展变迁免不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个现象直接导致驻留空间存在严重的断层现状,河段与河段之间驻留空间统一性不强,容易造成滨水景观视觉上的突兀。

三、诸暨市浦阳江滨水驻留空间设计

(一)滨水驻留空间类型归纳

通过实地调研,诸暨市浦阳江河道带的类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阶梯式河道。阶梯式河道主要由阶梯护坡构成,具有多层阶梯式空间。该类型位于诸暨市湄池至闻家堰段,是重要的控制性防洪地段之一。阶梯式河道主要存在空间利用问题,缺乏纵向驻留空间的功能分配,植物种植杂乱,且部分地块被私自当成时令蔬菜种植地,导致造成季节性土壤裸露。

2.单一式河道。单一硬质河道指具有一定的硬质护坡基础且河岸利用空间较小的河道。该类型位于诸暨市安华水库至茅渚埠段,是重要的控制性防洪地段之一。硬质河道因在建设初期只考虑了其防洪泄水的功能,几乎没有设置满足居民户外活动的驻留空间,目前河道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部分土壤裸露,在强降水天气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3.混合式河道。混合式河道是具有较大高差且护坡构成较为复杂的河道段。该类型主要位于诸暨市浦阳江河道南部。混合式河道的开放性驻留空间普遍不足,虽然坡面上有着良好的植被基础,但缺乏养护,野生植被生长杂乱且层次单一。

4.优质景观河道。优质景观河道是重要的休闲游赏地段,具有较好的植被基础和休闲娱乐设施的河道带。该类型位于西施故里浣江段。此优质景观河道既通过植被与构筑物巧妙解决高差问题,又能满足居民对美感和休憩需要,达到空间的合理过渡。规划设计的流畅驳岸线条大大缩短了退潮时因不规则地形造成的积水问题,构建了河岸景观的优秀典型案例。

(二)滨水驻留空间设计模式

根据诸暨市浦阳江四种驻留空间类型,设计与之对应的阶梯式河道、单一硬质河道、混合式河道和优质景观河道四种驻留空间模式,因地制宜地解决复杂多变的河道问题。四种设计模式根据河道水位、河岸预留建设面积、原有河岸类型等综合考量,引入弹性带理念,发挥城市滨水驻留空间在观赏性、活动性和防洪抗灾能力上的作用。

1.阶梯式河道模式。该设计模式考虑河段滩涂面积大这一特点,在近水岸设置河中绿岛,或设多个湿地泡,起到类似于陂塘的功能。该处微地形设计结合净化植物群落,有过滤污水和快速泄洪的功效,在护坡上铺设地被植物,达到加固护坡保持水土的作用,起到生态弹性的功能。该设计在陂塘间及洪水位以上两处设置不同高度游步道,增加了人与河道的多维度的弹性互动,在洪水时期也满足市民休闲需求。

2.单一式河道模式。河道遗留大面积硬质水泥混凝土,需要植物种植用于软化护坡。该设计模式在驳岸最前端设计阶梯种植形式,配置适合的乡土水生植物,在近水岸滩涂种植湿生植物群落。城市滨水驻留空间充分考虑水位变化设计,打造不同纵向体验空间,拓展多样视觉感受。在常水位以上的第一级河滩,铺设以防腐木为材质的人行步道,增加空间宽度,提高驻留活力,在洪水位以上区域,保留河道刚性结构增加眺台,打造多层次的驻留空间,满足人们对浅水可亲及水满而眺的需求,增加观赏弹性。

3.混合式河道模式。该类河道通常存在河岸与水面高差较大的问题,因此该设计模式在近水岸用石笼作为护岸,石笼上架设防腐木眺台,满足观赏活动需求。设计在浅滩处栽植湿生植物群落,过渡空间,在近水岸到远水岸之间利用其土层厚的特点,种植丰富的乔灌草湿生植物群落,为林下驻留空间的再生提供条件,起到活动弹性的功能。

4.优质景观河道模式。此设计模式构建多层滨水空间,从亲水平台、木栈道、亭廊到景区建筑四处驻留空间从下到上依次布局,娱乐上活动丰富,功能上应用多样。河道满足从静态、动态、静态到动态的四段过渡,空间体验多变。河道游憩与植物群落组合搭配,形成私密空间与半开敞空间,丰富游人休闲需求。

(三)滨水驻留空间弹性植物配置

1.浅水与近水地带。此地带位于水体交界处,是亲水空间营造的主要区域。在雨季易形成浅水区,所以种植耐淹耐湿的植物,可选用块状或带状混交等方式进行配置,丰富群落类型增加空间弹性能力。从观赏角度出发,种植植被的高度可营造纵向层次,增加水面倒影的自然景观效果和固土护堤的作用,充分考虑建立稳定的乡土植物群落,减少养护管理成本,增加河道区域特色。

浅水与近水地带的河道植物主要以低矮植被为主,例如沿阶草,诸葛菜,紫叶地丁等。该类植物形态小,以混合种植为主,在洪涝期间加快水流减退速度,有良好的水体弹性,而在浦阳江枯水阶段,层次性种植保障了绿色景观效果,弥补单一景观的缺点,有丰富的视觉弹性。

2.河滩与沙洲地带。此地带是人们休憩活动的主要活动场地,对植物观赏性和层次性要求高,增加植物色彩和种类,根据行走路线和活动,搭配不同高度的群落变化,满足滨水不同的季相变化景观的弹性需求,打造四季有景可观的滨水河道。

河滩与沙洲地带的河道空间大,为了形成开敞式滨水植物景观,上层以种植水杉、乌桕等乔木为主,中层选用木芙蓉、连翘等耐湿性较强的低矮型植物,下层选用鸢尾、水葱等水生植物,达到植物空间种植层次分明的目的。河道植物景观的重新规划,丰富了驻留空间的观赏价值,多层次景观的植物结构搭配在防洪抗灾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四、结语

滨水驻留空间是城市河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环境和人文互动的平台,是城市活力的新体现。作为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弹性带驻留空间的设计与雨洪管理、市民需求、植物配置等密切相关,设计中打破传统刚性滨水景观,用弹性带搭建新阶段城市滨水修复与新生的桥梁。文章设计针对诸暨市浦阳江提出四种驻留空间模式,综合考虑滨水水位变化,搭配合理植物模式,增加了滨水驻留空间多样性景观的可能,在提升驻留空间弹性生态效能的同时美化了城市滨水段优质景观带,做到统筹兼顾。但是,城市滨水设计影响复杂、现状情况多变,驻留空间设计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从而展示城市滨水更多新的可能。

猜你喜欢

诸暨市阳江滨水
基于阳江核电厂冷源拦截网兜材料替换可行性研究
基于阳江核电厂水母暴发期间增设水母网效果的研究
阳江核电工程建设期间安全管理
创优阳江 追求卓越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城市河道滨水景观设计发展探究
体现地域文化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研究
浅析滨水景观模式
诸暨市学勉中学
诸暨市浣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