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设计中的基面及其形与态

2020-07-12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5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基面方形圆形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50000)

视觉艺术作品如绘画、摄影、平面设计等,都必须以一个尺寸、比例、形态恰当的“面”为基础,这个“面”是所有视觉元素上演剧情的“舞台”。在视觉设计中,这个面是设计工作的基础,此处笔者将它称作“基面”。“基面”一词见诸机械、建筑等领域,指计算水位和高程的起始面。这里借用此词,但内涵与上述概念迥异。在艺术设计中,基面可以是具有实体的物理介质,比如纸张、展板等二维形态或者包装、容器等三维形态;也可以是不具有实体的虚拟介质。

无论设计者是否能够意识得到,确定基面都是开展设计工作的第一步,创作之初就要充分考虑作品的尺寸、比例、介质等因素。基面的存在决定了作品的面貌。基于平面的视觉艺术作品,其基面的形态由承载画面的物理介质决定。比如油画作品的基面来自画布与内框;国画的基面则来自宣纸,画幅大小与比例就是纸的尺寸;摄影作品的基面则是建立在胶片和相纸的尺寸与比例上,摄影中的135相机、4*5画幅、6*6、35mm等术语,既是胶片规格尺度,也是观众观看作品的比例,这些来自胶片的基面规则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数码影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基面的确立实际上是对介质的选择。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这种选择是设计师的主动行为,也是设计需求使然——设计要解决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设计师就要确立怎样的基面。

一、基面之形——完整性

图形的完整性是基面形态的核心。这种完整结构依靠图形内在的秩序而存在,比如对称、均衡。绝大多数视觉艺术作品的轮廓看起来都是完整的图形,其中最常见的矩形、圆形,又或者椭圆形、菱形、三角形、扇形等等。尽管有些基面设置看起来别出心裁,我们却不难在其中找到一些图形规律,它们令基面图形趋于完整,具有良好的图形秩序。

在传统的视觉艺术中,绝大多数的作品都以矩形为基面,这并非偶然。矩形是一种趋于完美的图形,是一种彻底摆脱对自然模仿的图形。1915年,至上主义奠基人马列维奇的作品《白底上的黑方块》展出,他认为所有的基本形态都源自于正方形,方形延伸得到长方形,方形自转得到圆形,十字形则是正方形垂直水平交叉而来……“方形不是潜意识的形式,而是直觉理智的创作”,方块表现了人类意志中最明确的主张,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战胜……能够创造出方形是人类理性思维的结果。这种思想与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有些许相似。

我国古代,人们认为世界的基本形态基于方形和圆形建立,凡人类造物,形态不外方圆,如城池、楼宇多为方形;锅碗、器皿多圆形,“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外圆内方”。此二者一个代表严谨的人类秩序,另一个代表自然的法则。圆形来源自然,太阳、满月、年轮、卵石、瞳孔、漩涡甚至苍穹都是圆形,圆形有着完美的形态,柔和、流畅,毫无缺憾,古人常将圆形寓意为团圆、完满,一团和气。如果说圆形属于自然的创造,那么方形则是人改造自然的结果。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天然的方形,甚至没有给远古先祖一根完美的直线。当人们费尽心力将木头斫为平面,将石头削磨成立方体,足以证明是对大自然改造的初步成功。因此,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在人的创造活动中以方形为基础是不约而同的选择,大到土地、城池、建筑,小到桌椅、砖块、纸张。土地被划为方块,是为“井田”,阡陌交通,秩序“井然”;建筑、城池甚至疆域都被看作有四条边界的方形,于是有四垂、四境之说。在绘画中,方形可以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体例中有立轴、条屏、长卷、斗方等,但仍可见到扇面等来自圆形的构图。

而康定斯基干脆说“画面”是由两条平行线和两条垂直线构成,并因此在框定的范围内勾画出的独立实体。在其著作《点、线、面》一书中,他将正方形理解为绘画的基础构图,以正方形为基准,竖构图是直立的形,横构图是横放的形。“再现性”的绘画中,以直立的形作人物肖像画;以横放的形作风景画。当然,单纯从实用角度考虑,以方形为基面的确能够为设计工作带来许多好处:方形便于裁切,并具有严谨的几何秩序,一旦人们掌握其中原理,就能方便快捷的计算出边长、面积、角度等。平面设计中的基面通常也是矩形,这使得画面起始点容易寻找,人们约定俗成的将方形左上角作为画面的起始点,视线由左上进入画面,将右下角看作画面的结束,这种隐藏其中的视觉逻辑使画面更加接近完整。

二、基面中人的尺度

与设计相关的比例关系都是建立在人的尺度之上。很难想象脱离了人的尺度去做的设计。人类最初的度量标准大都是以人体部位为基准建立,“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十寻而索,百步而亩,三百步而里” (《大戴礼记 主言篇》),在《说文解字》中对尺寸的解释为:“寸,十分也,人手部动脉十分为寸口,十寸为尺”(《寸部》),“妇人手八寸,谓之呎”(《尺部》)。用成年人的身体部位作为单位,虽然有失精确,但不会有太大偏差,但易于被人理解,也就成为了对长度约定俗成的描述了。至今人们还经常用自己的身体粗略计算长度和距离:一搾、两指、十步之遥……曾经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纸张,其尺寸与比例也来自人的尺度。

在数字媒介出现前的漫长岁月里,纸张是信息传递的最主要载体,无论书刊、杂志还是报纸,其开本都要依纸张而定。12世纪,中国造纸术经由阿拉伯传至欧洲。但欧洲人所掌握的造纸技术与中国造纸术略有不同,在抄纸工序中,中国使用软质竹帘,可以单人、双人甚至多人捞纸,所得纸张尺寸最大可到三丈三。欧洲缺少竹子,也没有学会编织软质的竹帘,捞纸工具为硬质木框的纱网,比较粗笨。捞纸工序由一人完成,因此纸张最大宽度不超过工人双臂展开的尺寸。近代欧洲造纸工业大发展,机器代替了手工,但这种尺度延续至今,逐渐形成纸张的国际标准。根据ISO216国际标准定义的纸张尺寸,大度纸为1194mm*889mm,正度纸为1092mm*787mm。将这些看似零散的数值换算成英寸,大度纸的尺寸约为47英寸*35英寸,正度纸则极为接近43英寸*31英寸。纸张的尺度决定了印刷机的幅面,从而间接影响到平面设计的基面尺寸。

三、基面中的比例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人就开始研究所谓的黄金分割比例,在我们所熟知的古希腊雕塑和建筑如帕特农神庙中,这种比例关系已经初现端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在其著作《神圣比例》中从几何学角度推演这一比例关系,论述黄金比例的性质以及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将1:1.618的分割比例称为“神圣比例”,为黄金分割比例赋予了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研究者在观察自然界诸多事物时,发现黄金比例竟普遍存在于某些自然生长的动植物形态之中,于是更加深信这个比例所具有的神圣力量。在文艺复兴之后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将黄金分割比例用于艺术创作和建筑营造,对这种数字比例的崇拜登峰造极。

今天看来,在创作中盲目套用黄金公式显然是有悖于设计艺术的本意。人们更愿意把黄金比例看做是一种人类共同的审美偏好,可以作为设计的辅助工具,用以验证画面,而不是做设计的万能公式。柯布西耶在《模度》一书中就曾经指出,辅助线能为设计建立秩序,使之更为精准,但却无法进行诗意的情感表达,也无法启发创作灵感。

在现代设计的核心思想中,“设计为人”是最重要的内容。体现在平面设计基面上,就是尺寸与比例要符合人的客观需求,例如纸张、书籍报刊的比例尺寸,既是来自长期的生活习惯与审美偏好,也是人机工程学层面的必然。前文所讲的国际标准纸张比例,实际上是根据黄金分割比例的计算方法优化而来的无理数动态矩形。矩形的纸张,对折后得到的纸张比例完全与整幅纸张一致,便于计算,而且能够最大限度避免浪费,是平面设计工作中最常用的比例。

在数字信息时代,设计的基面不再受制于纸张,然而选择怎样的基面传达信息,仍离不开对人们对尺度与比例关系的考量,比如手机屏幕的尺寸与比例设计,就是权衡屏幕显示与手持操作习惯的结果,追求大屏幕带来的视觉体验,却会牺牲单手操作的便利性。基面尺度求大、比例求奇,罔顾人的尺度与生理习惯过犹不及。记得几年前,有人斥巨资包下北京世贸天阶的巨型LED屏幕打游戏,十几分钟后起身离开。我想这位玩家除了一掷千金的快感,很难在游戏中获得与他所花费的金钱成正比的体验。还有一例,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圆形构图。这种圆形电影画面“与电影色调营造出了一种青绿山水般的古典绘画之美,有宋代绘画遗风”。但是电影是投射在电影院巨大的屏幕上,并非国画斗方、扇面。面对巨大的银幕,观众不能近距离观瞻、把玩,难以感受国画扇面的风雅。此举虽然是艺术上的创新,却在基面形态和尺度上忽视了电影观看方式。我想这部电影构图招致的批评并非圆形画面本身,更主要的是对人类视觉生理结构的无视。

四、基面之“态”——空间维度以及肌理材质

“态”虽为表象,但源动力发自事物内部,即“心意之动而形状于外”。视觉设计中基面形态的“态”,有两个方面内容需要讨论,其一是空间维度,其二是材质肌理。

1.基面从静止到动态

根据字面理解,“平面设计”的定义似乎界定了其形态的二维空间属性,然而在设计实践中并没有平面或立体的严格界限,包装设计、书籍整体设计、公共空间中的指示系统设计、色彩设计等,早已突破了二维空间展示了多维形态。因此,把“平面设计”的名称修正为“视觉传达设计”是有道理的。基面因其形状、尺寸、比例,呈现的状态可以是二维形态如纸张、展板,也可以是三维形态如包装、容器,甚至是通过屏幕等媒介呈现多维形态。但不论传达信息的媒介如何变化,设计师把握信息传达的秩序与美感却不会因“基面”的变化而改变。比如吕敬人为《梅兰芳全传》做的装帧设计,在书口处利用翻书的动作配合现代先进的印刷技术,实现了左翻是梅兰芳穿戏服的舞台形象,右翻是穿便装的生活形象。书籍设计的基面在本质上没有发生变化,但因读者阅读的动作,增加了新的基面,并搭建出立体的视觉效果。这种现代设计的观念,让传统的视觉形象的表达别开生面。这一设计不仅得到了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的高度认可,无形之中也在梅大师和读者之间构建起了人性化的、温暖的、饱含深情的阅读体验,也因此《梅兰芳全传》多次卖到市场脱销。

将基面的概念从纸面,静态延展至屏幕,动态。动态的基面(影像)都不能以“平面”二字简单归纳。设计观念的更迭,截然分开非常迂腐。设计不分家,二维三维才能相得益彰。

2.基面与材质的融合

基面中,最要紧的就是人,无论形态尺度,都以人的使用为准。而视、听、嗅、味、触,是人类对一件事物建立认知的不同方式。传统设计中,作为信息传递的传统媒介也在利用人类的知觉,吕敬人曾说过:“材料是有性格的”。用不同的材质和表现手法来实现立体的诉求,满足市场对视觉冲击的期待。草间弥生,其《永恒的灵魂》展览中,通过搭建不同的基面(平台)展现着不同状态下的波尔卡圆点,扩展到雕塑和装置等多维度的艺术领域。色彩、空间、灯光等多种创作基面以及其承载材料的变化,一直吸引着无数参观者尝试窥探着这位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疾病的伟大艺术家的心理变化。毫无疑问,基面与材质的融合为人们构建了交互式的交流,这使得传统的单向、被动的信息传递模式很难望其项背。

五、结语

作为作品的一部分,视觉艺术中的基面问题应当得到重视,尤其是在今天:商业、艺术、科技的边界日渐消弭,视觉设计的范畴之广、内容之丰富与先前不可同日而语。合适的基面设计,应该在图形、尺度、比例甚至材质、维度等方面表现得恰到好处,使作品的社会能量得以充分释放。

猜你喜欢

基面方形圆形
我的方形创想
对道桥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的研究
道路桥梁施工中防水路基面施工技术
道桥施工防水路基面处理研究
为什么窨井盖大多都是圆形的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圆形题
圆形变身喵星人
数图形
观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