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夜巡》的艺术特点与艺术精神

2020-07-12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310018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伦勃朗荷兰少女

(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310018)

一、《夜巡》的创作背景

伦勃朗时代的荷兰,是一个画潮泛滥、画坛巨匠频出的年代。随着荷兰经济的发展,国力的进一步强盛,资产阶级取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激发了荷兰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兴盛,涌现出不乏伦勃朗、维米尔、哈米斯这样的大师。卡拉瓦乔的绘画技法深深影响了十七世纪的荷兰画坛。画家们在模仿和借鉴他的明暗对比画法的基础上,逐渐将荷兰画派从传统的尼德兰艺术中脱离出来,发扬了以普通劳动人民为主体对象描绘宗教故事的自然主义肖像画法。荷兰画家们也逐渐形成两种风格,一种是以继承传统尼德兰画法,在作画过程中观察细节,描绘刻画物体真实细腻,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满足;而另一种则是运用明暗对比法来表现对象的体积、空间等要素、并且善于使用群像构图。

当时的荷兰画家在选材往往更青睐于表现普通民众的生活。维米尔,荷兰小画派的代表人物,他诸多的风俗画生动地刻画出了当时普罗大众劳动时的场景,这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以肖像和静物为主的风俗画也逐渐流行开来。不过,相对于静物画,肖像画更受到新兴资产阶级们的青睐,他们更愿意花钱让画家画下他们的容颜让后人瞻仰。伦勃朗的众多肖像画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他的肖像画在人物情态、妆容衣着上无不反映了当时荷兰新兴资产阶级生活的真实场景。

二、《夜巡》的艺术特点

作画于1642年的《夜巡》,现藏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美术馆,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击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画中描述的是班宁科克上尉指挥的民兵连,欢庆法王亨利四世的遗孀玛丽·梅德·梅迪西斯访问阿姆斯特丹的场面,共有28名成人与三位少年(包括一位少女)以不规则分布于画面上,形成一种错落有序的美感。

1.恰到好处的时刻拿捏

其他的艺术形式,诸如文学、音乐,在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娓娓道来,将前因后果讲述得细致明了。但绘画却不行,绘画所能定格的永远只是一瞬间。启蒙运动时期德国著名的评论家莱辛说过:“在永远变化的自然中,艺术家只能选用某一顷刻,特别是画家还只能从某一角度来运用这一顷刻……选择上述某一顷刻以及观察它的某一角度,就要看它能否产生最大效果了,最能产生效果的只能是可以让想象自由活动的那一顷刻了。我们愈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在《夜巡》这幅画中,画家极其精准的捕捉到了班宁上尉下令出发的那一刻:上尉双唇微张,准备发出命令;中尉微微侧头,准备击鼓的鼓手,奔跑的男孩,朝着人群叫唤的小狗……人声、鼓声、犬吠、金属碰撞声仿佛就在耳边响起。伦勃朗以骑手队紧急集合作为切入点,将上尉和中尉作为主要人物放在画中,用一束光线聚焦,其他人则沉浸在或明或暗的的光影中,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繁忙的氛围,使原本呆板的群画像变得富有戏剧性和对比性。

2.厚重丰富的色彩氛围

伦勃朗早期的作品笔触追求精确,绘画过程深思熟虑。随着绘画风格的成熟,笔触变得大胆奔放起来,色块凝重,变现力强烈。画作中厚重的效果是经过多次叠罩、覆盖色层形成的。作为全画画眼的班宁上尉和雷伦勃克少尉,两个人物所占画面面积远远大于其他人物,且用色大胆明亮,细节刻画入微:中尉金色的华服是最吸引人眼球,从画家的笔触中可以感受到帽子上鹅毛的轻盈柔软,金属护脖的结实坚固,金边花纹的细腻精巧;班宁上尉脚边的饰带是正在飘动的,上尉与中尉的腿微抬,上尉伸出的手在少尉衣服上形成一道强烈的阴影……这一系列画面的处理,给予人一种画中人即将走出画框的错觉。《夜巡》画面大部分都是深暗的色块,几点亮色点缀使之产生了强烈的明暗对比,随之令人感受到独特的韵律感。班宁上尉的披巾和他右侧持长枪的士兵的军装呈红色;后侧少女和雷伦勃克少尉的军服呈明亮的浅米黄色等等。光源来自于左侧,在照亮和突出一些人物的同时又将另一些人隐入阴影,增强了画幅的趣味性与可观性,因而可以说画家对于颜色与光线的运用于气氛的营造息息相关。

3.对比强烈的舞台效果

在继承卡拉瓦乔明暗画法的基础上,伦勃朗再进一步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明暗画法,其主要特征为运用光线来塑造人物、表现空间以及刻画心理,画面通常富有节奏,气韵生动,富有戏剧感。在《夜巡》中,班宁上尉和雷伦勃克少尉被一束舞台一般的灯光打亮,显得十分突出,仿佛就像观众走来。这种空间感,包括画幅的空间,街道的空间和观赏者的空间。同样的,这种空间感也由画里投射到画幅之外,影响到了游客的空间。伦勃朗其他画作如《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等作品较之《夜巡》并无给予人如此巨大的空间投射感(当然也与作品主题相关)。画幅中上尉伸出手的影子则清晰地投射在少尉的军服上,看似不刻意实际上尉的手指包住了狮子图案,暗示着其掌握整个阿姆斯特丹城。有趣的是,班宁柯克之后也确实成为了阿姆斯特丹城的市长。除两位主体人物外,画幅中最令人惊艳的形象是一个穿浅米黄色宫装如梦似幻的少女,似乎散发着由内而外的光彩,但她出现在这样的场合中并不自然。少女的腰带上挂着一只脚爪清晰地鸡,而鸟爪是民兵队的象征,所以有人认为少女象征了整个民兵队。而又有另外一些人认为少女是真理的化身,是唤起人们反抗异族统治的光荣记忆。全画二十多位人物,除了两位尉官和少女外,其他人均被安排在中后景的暗调中,形态动作、光影表现各有不同,但却有向中心聚拢的趋势。这种安排在强化了画面宏伟的巴洛克风格的同时又打破了巴洛克艺术中那种激动不安和讲究的法则,具有里程碑意义。

三、《夜巡》与伦勃朗的艺术精神

《夜巡》原画远远大于如今的363×437cm。被剪裁掉掉部分包括左侧两名士兵和士官长头上的羽饰,拱顶上部和队长脚下空间。《夜巡》描绘的是白天的场景,而由于保存不当,该画上累积了大量的煤灰,亮光褪去。画家本人的命运也因《夜巡》迅速陷入了不幸当中。当阿姆斯特丹射击手工会请伦勃朗绘制一幅巡警生活像,设想的是将所有人物排列起来,但伦勃朗一反常规,强化舞台效果,然而由于每一个人的形象清楚程度不一,巡警们向画家提出抗议。为了索回画金射手公会把此事诉诸法庭并对画家大肆打击;此外画家曾以妻子萨斯基亚为模特画过一些宗教题材的油画,遭到人们的非议,不久妻子去世。年少成名的伦勃朗开始身名狼藉,但虽经双重打击,他却并未动摇自己的创作道路。正如画家本人所说的:“艺术家的天职是创造美的形象,而不是计算有多少头颅。”伦勃朗的坚毅与其才华一样同样应当被历史所铭记。

《夜巡》无论从艺术性或思想性上来说都是无可挑剔的。伦勃朗坚持不修改是坚持他的艺术信念和为人民所敬仰的显示主义艺术原则,只是可惜在17世纪40年代荷兰资产阶级已失去了革命时期的进步性、热衷于肤浅与庸俗,他们艺术欣赏能力的没落与情操的低下,他们无法理解也不能接受每个人付出一两盾,就是为了有幸能展现出幽深拱门下一帮黯淡的模糊不清的身影,连之前爱戴他的同行也迫不及待地附合众人的反对声,说什么可惜他如此年轻就走到了艺术的终点,而画家对他们大声吼叫:“崇高么?你们不是都戴着宽檐的高顶帽吗?!”伦勃朗为此损失名誉失掉生计,却更能专注于他们的艺术王国。他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但依旧绘出了《西斯利菲的密谋》和《呢商同业公会理事》的团体肖像。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并摧毁这位倔强的老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自己逝世前画出了《浪子回头》等名画。在他一幅晚年自画像中,画家的装束表现出他生活的窘迫:身材发福,头戴头巾,只有那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画家有如一座巍然不动的高峰,只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在维系着他。如同画家本人所说的,“画面不仅是个技巧问题。还必须有一定的气质、性格、个性。没有这些就没有生气……”伦勃朗赋予了他的画作某一种精神意义,相较于画面技法,这种精神意义更令人动容。无可厚非,时代是具有局限性,但也正是这种局限性才驱使伦勃朗等一大批艺术家不断超越自己,去探寻艺术的真谛。

伦勃朗一生创作颇丰,由包括600幅油画、蚀刻板画、350幅和1500幅素描,然而历史在铭记他的才华时,更难忘记他的坚毅、顽强,永远具有革命性与进步性,这些精神将与《夜巡》共同闪烁艺术的夜空!

猜你喜欢

伦勃朗荷兰少女
伦勃朗的“败笔”
伦勃朗的“败笔”
凡·高
一击即中
承认吧,这就是暑假在家的你
当这届90后老了
“伦勃朗光”到底是什么样的光?
我的少女心一击即中
“荷兰威尼斯”羊角村:这里岁月静好
伦勃朗的生年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