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基于孔子对原壤的批评

2020-07-12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主义发展学院550025

大众文艺 2020年8期
关键词:颜渊小人论语

(贵州大学哲学与社会主义发展学院 550025)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朱熹云:“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1由此知,“三人”里,道德品德的修养是有高低之分的。进一步值得追问的是:要想从他者身上更好的选取长处,或从他者身上更好的反躬自省,必须得知道孔子眼中的“我”和“其”,究竟指什么类型的人。如此,每一个社会存在者才能更好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尤其在新时代,或许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孔子眼中的人

孔子眼中的“人”是君子。“孔子平生教书育人,以培养造就‘君子’为宗旨。”2君子或指有权有位的人,或指既有才华又有品德修养的人。孔子主要认为是后者。子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雍也》“儒”,是学者的代名词。程子曰:“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3“为己”之“己”,是指属于“人”中之“己”。所以此“己”,能“安人”又“安百姓”,做得到“毋我”。简言之,“己”有类意识。而“小人”则无此觉悟,无类意识,更不能做到“毋我”。君子与小人的差别虽然有很多,但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宪问》里所言“君子上达”,而“小人下达”。“上达”是“人们经由形而上的途径所进入的得道的境界”,而且“并不脱离‘经验’”。4所以,君子是能够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去体证道的。而对道的体证,美名为“境界”。而小“小人”是仅仅知道“经验”,而不知向形而上求。由此出发,就可以解释君子和小人的其他差别。

《论语》里,君子和小人的对比论述较多,现择要论之。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总是心中舒坦宽广,而小人总是有重重忧愁。其实质就是君子是在“人”中来为自己定位,其所处之域是在本原的高度,孜孜以求的是天理。所以,心中自然不忧虑重重。而小人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本真,孜孜以求的是私欲,所以心中常有忧愁。又如《颜渊》里“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而《大学》里有类似之言:“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其“己”是能明生命本体的人。对比这两句话,可以发现,假设把己之外的人称为“他”,那么,在君子看来,己即他,他即己。而在小人看来,己就是己,他就是他。但是,己就是己之己,不是真正的己。因为人是类存在物。

那在形而下即日常生活中,或者说在人道中,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又是哪些了?

君子志向远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依今言,知识分子应该以实现仁德于天下为自己肩上的责任,虽然担子重,路途遥远,但是绝不畏难,至死不悔!对于个人,假设有了此志,那么就不会再依据个人私利而行,就不会惹来过多的怨恨。可谓“放于利而行,多怨。”《里仁》从正面讲,就会远离是非。“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若为政,行事就会很得到多助,“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当然,有人找借口,认为自己的条件不行,不能求“仁”。比如有人以吃不好、穿得差为借口。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今意解之,假设一个人欲追求仁道,而以吃得差,穿得差为耻,这个人是不值得共事的。其实在孔子眼里,君子致力于求仁,无论是富是贵,是贫是贱,或一饭之顷、急遽慌忙和颠覆流离时,无不用心于求“仁”行“仁”。《里仁》进言之,当面临着死亡和仁道抉择时,君子一定“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君子敏行。君子是躬行实践之人。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在孔子看来,他自己也未能做到言行一致。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依今言之,言语从口里吐出较易,而力行较难,所以得敏行。孔子为何如此重视行。因为勄行是一种检验标准。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子罕》小人和君子“在”世,平时表现无不一样。只有在遭遇突发事变,面临利害抉择时,才可以分别出君子小人的差别。所以,孔子知道“君子不以言举人”《卫灵公》。所以要“听其言而观其行”。那躬行什么?行义。孔子认为“闻义不能徙”,符合道义的事情不为,那么这个人就无勇也,也就没有必要称为君子。

君子有进取之恒心。颜渊之所以一向被孔子所称道,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颜渊有恒心,一直在进取。孔子评价颜渊:“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换言之,颜渊始终展现出前进的姿态,而不是停止或者半进半停的状态。比如孔子在和颜渊交谈时,颜渊就表现出一种有恒状态。孔子说:“听我说话始终不懈怠的,恐怕唯有颜渊一个人吧”。《子罕》孔子也用托物表达此精神的方法,来告诉后人,应进取不懈。孔子站在水边,说:“不舍昼夜。”《子罕》人应该取法于水,学习那奔流不息的进取精神。

君子应自觉改过。想真正实现远大的志向,想时刻保持进取的姿态,就得改过。孔子叹道,“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人有了过错,自己能够知道的,就很少了。而能知道,自己内心又加以深切自责的,就更少了。这种行为,只有君子能够做到。而小人了?“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对于道德修养不高的小人来说,他们犯了错误,害怕别人看见,所以就掩饰,一错再错。相较于小人,君子犯错,不遮掩,直面对,勇于改过。当然,孔子认为,过是重复犯错才算过,假设不重复犯,就不算。孔子说:“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总之,孔子主张有过就改,毋怕,“过则勿惮改”《子罕》。

二、孔子对原壤的批评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宪问》“原壤夷俟”和“幼而不孙弟”,原壤的两腿在地上像八字一样的舒开和小时候不懂礼节,违背了礼的规定,一因。长大了对人类文化没有丝毫贡献,二因。年纪大了还吃白食,也就是无名,三因。所以孔子对他骂道,还用拐杖敲了敲他的腿。

孔子非常重视“礼”。孔子当初教育他的儿子伯鱼:“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其“礼”,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人与人之间认可的一个最大公约数,比如是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等。所以,“人”应该履行相应的规范,同时,也会获得相应的权利。孔子也是非常重视人类文化的,若人无文化,如山无绿化。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八佾》“夷狄”寓意的是野蛮,人如动物,无文明。“夏”,文化和文明的代表。孔子进而认为,“人”于世要想摆脱生命的有限性,就得以兴文化为天职,才能凸显出“人”的无限性。换言之,“对儒家而言,履行道德或伦理的职责,是人的基本使命,人之为人,便在于能自觉地承担这种职责。”5

进而言之,从原壤所犯的错误中,可发现原壤是什么类型的人。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里仁》寻根究底,就是因为原壤没有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君子式的人,他追求的就是做一个小人。而“‘君子’和‘小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根本不同的。”6同样的人,相异的理想道德追求、相异的在世方式和价值观念,会导致存在者不同的存在形态。假设原壤在世,追求的是做一个君子,有崇高的理想追求,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有自我勇于改错的精神,他就不会表现出当下的存在方式,而受到批评。

三、孔子批评原壤的时代价值

每一个人在世,都有不同的价值追求,从而就会出现不同的生活形态。虽然不同的价值追求,生活方式有异,没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但是,应该有先进和落后之分。“这方面的答案没有真假问题,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因为价值观不能是纯个人的,它总会表达一群人或某个集团的利益。所以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不是真假,而是先进与落后。”7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必然会属于一定的群体、阶层和集团,等等。其价值观、言说方式必然会反应其相应的存在需求。所以,应舍小人,做君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瑰宝:君子文化。其历来为各界人士所追求,所践行。既给国家的治国理政提供了无数的思想资源,又为人民的精神生活提供了无数滋养。虽然君子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格格不入的地方,但是,君子文化也存在有益因素,可被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为当世、当人所用!比如中国共产党党员,就可以从中淘宝!所以有学者建议共产党人应该做新时代的君子。

要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君子以“仁”为己任,孜孜以求,死而后已。同样,作为共产党员,也应该自觉的做现代式的君子。应有远大的理想,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对其,孜孜以求,进而不已。要勇于敏行,有进取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取法于天,有进取之心,干事有不止之意。而有些人以能力不足为借口,如冉求:“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而孔子言:“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孔子批评冉求,追求远大理想,即使能力不足,也不应该原地不动,而是在半路停下来。作为共产党员,也应从中汲取营养,继承这种精气神,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英勇前进!

要勇于改错。孔子认为,犯了错,不改,才算错。若有错,就改,不算错。对于错误,要勇于改错,不要畏惧,更不能知错纵错。君子的做法是前者,为人所喜爱;小人的做法是后者,为人所厌弃。这是常识。但是,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有人违背常识,选取小人的做法,而犯低级错误。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里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假设有了错误,就应当勇于改正,因为是为人民的利益服务的。只要共产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能够改正错误,坚持真理,我们的队伍就一定能够兴旺发达!

四、结语

君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是每个人心目中的道德标准,谁都愿意做君子,而不愿做小人。君子文化,独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将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深悟透“三严三实”、提升民众精神文明素质,等等,都有可供借鉴之处。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可见,做人做现代式的君子,在当下也许很有必要。

注释: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95.85.

2.彭彦华.君子人格的诠释及其现实价值[J].孔子研究,2019(03):53-65.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85.

4.俞宣孟.本体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5.

5.杨国荣.孔子论人[C].上海市文庙管理处、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市文庙管理处、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2006:177-200.

6.臧宏.说《论语》中的“君子”[J].孔子研究,2019(01):12-19.

7.陈先达.哲学中的问题与问题中的哲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6(2):4-10.

猜你喜欢

颜渊小人论语
平儿是“全人”还是“尤奸”“小人”
指印小人来了
木勺小人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是谁害了颜渊
是谁害了颜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