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中国音乐文学作品的特点
——以《李凭箜篌引》为例

2020-07-12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10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10期
关键词:箜篌李贺文学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 100000)

描写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描写音乐的文学作品通常能够深入读者的内心,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

李贺所写的《李凭箜篌引》虽然听不到乐师的优美琴音,但是通过文字描写,彷佛置身于音乐情境之下,让读者真实的触摸到了音乐本身,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的经典之作。

一、《李凭箜篌引》内容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当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唐朝也是文学与音乐相互融合发展的重要时代,许多描写音乐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出来,这一时期的音乐在文学创作的影响下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现今研究中国音乐历史的重要史料。

《李凭箜篌引》就是创作于唐朝的描写音乐的文学艺术作品,梨园教坊之中,一个深秋的夜晚,李凭开始弹奏吴丝蜀桐所制成的精美箜篌,当听到这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当李凭弹奏箜篌的琴音响起,周围空气瞬间凝固。整首诗的重点并不在于描写音乐是如何的优美,而是用对于周围环境的描写,衬托出音乐的情感,这样更加突出了李凭弹奏箜篌时音乐旋律的优美,并且震撼人心。

文学作品是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而李贺的诗作正是将读者拉入到所创设的情景之内,在情景之内进行音乐气氛的渲染,通过文字形象的再现了音乐弹奏时抽象的艺术感觉。这美妙的箜篌之音,使吴刚都忘怀了自己的劳作,与前文的“昆山玉碎”“芙蓉泣露”构成动静结合的画面,留给了读者意味深长的想象空间。

二、《李凭箜篌引》中的文学思想

“文学”一词的最先提出,来源于孔子。孔子设立儒门四教,在德行、政事、言语之外,赞许有统合、记述、论析人类全部文献、文明经验、典章制度之学,谓之“文学”。音乐文学可以看作是文学范畴之内的一方面,文学体裁考试描写音乐作品以及音乐作品所传达出的内心情感,成为了描写音乐的文学作品的独特意义。所以描写音乐的文学作品也透过音乐可以看到音乐背后所折射出的音乐美学思想以及社会本质属性。

1.“神与物游”

“神与物游”要求首先要认识事物,之后通过自我理解达到物与感的融合。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记载:“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思”建立在“思理”的基础上,创作的精妙决定于“游”。“神思物游”是中国文人在创作文学作品时的专有思维,而这都建立在深厚的文学积累和独特的想象之上,通过文字的描写与心灵的想象,达到文学与自我的统一与融合,创造出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并且引导读者身临其境于文学作品之中。

《李凭箜篌引》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于音乐本身,通过音乐引起人思想上的“思”,在通过“思”感悟在音乐之中的神游之妙,最终在诗中体现“神思物游”的高超音乐艺术境界。李贺在诗中首先运用华丽的辞藻描写了乐师李凭对箜篌演奏的高超技艺,用“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乐器弹奏世间绝美的音乐之声,使周围环境都为之震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箜篌之音直冲云霄,老鱼兴奋的在波中跳跃,吴刚、玉兔久立聆听,通过对于神话人物的描写,从侧面更真实地反映了音乐所具有的冲击力,达到了“神思物游”的高超艺术境界。

2.虚实结合,以感写声

《李凭箜篌引》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与李贺所创设的想象意境所融合,简单可分为空间上的人与天府;时间上的现实与神话两个部分。空间角度上,李贺在描写音乐的时候不仅描写人间的美妙音乐,也描写了天府之中听到音乐的感受,“二十三丝动紫皇”描述了天帝听到音乐时也为之动容的情形。在时间角度上,李贺用将现实中的事物与神话中的人都进行了描写,做到了文学作品中的虚实结合。

李贺所作的《李凭箜篌引》的独特之处在于,没有直接描写声音,而是通过环境以及感受描写声音,由于声音的抽象特点,所以描写感受并从侧面体会声音的意境拉近了读者与诗的距离,更加拉近了读者与音乐本身的距离。

在虚实结合的运用之中,李贺将箜篌之音描写的出神入化,吸引了听众,也吸引了读者,通过他的描写,将抽象的音乐变化为了具体的事物,是文学史上描写音乐的重要作品之一。

3.视听结合,深入音乐

从古至今,音乐的重点便在于听,听觉是音乐传达给人情感的途径之一,也是占有主要地位的途径,文学作品在描写声音时的难点便在于如何可以把听觉的声音转变为可以让读者深切感受的文字,而李贺所作的《李凭箜篌引》正是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描写声音的著名文学作品。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李贺在诗中并没有描写乐师李凭的身形样貌,只是描写了乐师所弹奏出的音乐,所见加上所想,所有的事物都成为了描写音乐本身最好的载体,当读完李贺的诗作,彷佛箜篌的悠远琴音就在耳边回荡,视听结合的文学创作手法,使得了文学作品以及所描写的音乐作品,都更加深入读者的内心世界。

箜篌声在秋日响起,山间的空气都凝结不动,音乐由悲伤婉转转变为清脆欢乐,“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这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以及音色的变化,神界到了凡间,音乐感动了无数生灵。李贺将箜篌的声音作为全诗的源头,准确把握了音乐的整体效果,表现了音乐强烈的感染力。

三、音乐文学作品的特点

不论是中国的文学作品,还是国外的文学作品,文学不仅只是华丽的辞藻以及工整的文段,更是在这些背后所折射出的真正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学作品就是将抽象的并且不可直面的事物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到大众面前,其深刻的哲学道理才是文学所存在的真正价值。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所以中国的文学历史更加的丰富,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中国的文学积累了祖先的智慧,是历史最珍贵的财富。

1.音乐文学的丰富意境

由于文学作品将抽象的、不可触摸的事物具体化,所以音乐文学的表现往往通过意境展示。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通常用意境描写事物并抒发自身情感,《辞海》对于“意境”的解释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

意境本身是抽象的,而如何让能够把抽象的意境转变为具象的事物,并且能被读者所深刻认识和理解是文学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要在读文学作品的同时学会“直面事物本身”,泰戈尔赞许古典中国人能够“如其本然”地面对事物存在的一切“歧义、多义”之“奥妙之美”,而意境之美正是这种多义的奥妙之美。音乐在丰富的人文世界里,是通过文字找到了一种全新的表达音乐的方式,而这也是音乐文学最重要的特点。

2.音乐文学的真实

中国传统的音乐文学,应该焕发本民族的文学生命与文明生命。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学在这一时期也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学逐渐发展成为了全盘西化的文学体裁,这样的文学使中国传统的文学素养丢失,民族信仰缺失,失去了中国文学最原始的面貌。

李贺所写的《李凭箜篌引》虽然通过虚实结合描写音乐,但是所表现的音乐感受是真实地,清人方扶南评论《李凭箜篌引》:“摹写声音至文”及“李足以泣鬼”,说明李贺地诗作具有真挚地情感。通过《李凭箜篌引》,表面表达了音乐地丰富层次以及强烈地感染力,实际李贺通过对于音乐地描写,表达对自我身世与凄寒遭遇的吟唱与悲慨,这样真实的李贺,只有在文学作品中得到自我的宣泄。

四、结语

中国音乐文学作品是表现中国人内心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深层内涵意蕴的窗口,通过这些音乐文学作品,我们透过音乐的表面,观察到音乐背后所代表的深层意义。音乐文学所具有的独特意境以及所带有的真实感受,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学的独特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箜篌李贺文学作品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箜篌城
李贺呕心沥血谱华章
鬼才李贺
李贺的诗不合逻辑?(上)
丝绸之路箜篌行·寻根之旅暨复制扎滚鲁克出土箜篌收藏交接仪式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诗鬼李贺
竖琴与箜篌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