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寓言式写作的主题选择
2020-07-12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571158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71158)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现代社会发生巨变。在介乎过去与未来的间隙,石黑一雄运用西方现代寓言理论观照人类的生存境遇,在对过去的重述与对历史的追问中,赋予作品以更为深刻的文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针对小说寓言性的主题与内容,石黑一雄的寓言式书写呈现出两大显著特点:第一,他选择把对个体经验的历史回溯作为寓言书写的题材;第二,将题旨聚焦于对人类生存路径的探索。
一、题材选择:个体经验的历史回溯
20世纪初,由于在题材、结构、语言等方面的特殊性,德国巴罗克悲悼剧被本雅明重新发掘出来。巴罗克悲悼剧成为本雅明的灵感缪斯,指引他铺起了一条通向西方现代寓言理论的罗马大道。本雅明提出,“巴罗克悲悼剧不是以神话为根基,而是以历史为根基,主要内容和风格都是历史的。”1现代寓言理论继承了悲悼剧的文学传统,将对历史颓败的关注作为题材来源。
作为“寻觅旧事的圣手”2,石黑一雄对于题材的选择与寓言理论家们的想法不谋而合。他善于选取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球化事件作为舞台背景,并通过故事人物的碎片化叙述将之呈现,以此来书写人物对于旧事的重述和个体记忆的历史回溯。石黑一雄迄今共创作了7部长篇小说,其作品大多将个体经验的历史回溯作为故事的主要内容,中英鸦片战争、“二战”、南斯拉夫解体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在作品中或明或暗地呈现。
《远山淡影》和《浮世画家》均以“二战”后的日本为历史叙述的背景,作家通过战争受害者(以万里子为代表)与施害者(以小野增二为代表)的回顾,书写了战争对人类造成的创伤。《长日将尽》以“二战”后的英国为现实背景,通过贵族管家对职业生涯的回顾,暗喻日不落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在《无可慰藉》中,作者以欧洲小城的人生百态为基础,通过人物的流动化回忆描绘了现代人的生存感受。《我辈孤雏》将叙述背景设置在“二战”时的上海租界,描写了异国孤儿的个体回忆。当克隆人的伦理性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时,他在《莫失莫忘》中书写了克隆人对往事的回忆,从伦理和人性层面探讨了身份认同问题。在《被掩埋的巨人》中,作家将小说背景置于公元6世纪的后亚瑟王时代,通过一对失忆老年夫妇的寻子之旅,探讨了人类面对历史、面对记忆时的态度。在其每一部文学作品背后,都布满了历史与时代的寓言化碎片。
石黑一雄关注的并不仅是个人记忆层面的回溯,他还在集体记忆层面表达了对人类前途命运的宏观思考。一方面,他讨论了人物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应该如何存在,如在《浮世画家》中对战后个人生存问题的探讨。在另一方面,他以集体为单位,思考了国家和民族在应对历史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如在《被掩埋的巨人》中,他假借屠龙传奇的书写,深入挖掘了“国家和社会忘记了什么,又记住了什么”3的主题。
石黑一雄曾阐释过自己对历史背景选择的想法:“讲述者与背景的选择都会经过深思熟虑。你必须非常谨慎地选择背景,因为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情绪和历史反响。”4他并非要在作品中书写真实的社会历史事件,还原真实的时代风貌。而是将宏大的历史事件作为人物回溯历史往事、追忆个体经验的引子,由此来观照社会现实。
纵览其全部创作,虽然其依托的历史时空背景不断发生调整和变化,但对个体经验的追忆和回溯在创作条线中一以贯之。石黑一雄在作品中书写了自己对于整个世界的认识,通过不断追忆和审视过去,反思人类个体自身所具备的局限性,探索人类生存路径。
二、题旨聚焦:人类生存路径的探索
在本雅明的寓言视域中,人类只有通过回溯过去,反复审视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对话,才能认识到自身在时代发展浪潮中的诸多不足,进而找回在过去记忆中的人与物的和谐本源。寓言不仅是实现人们与过去进行沟通和会话的重要途径,更是拯救人类自身命运的思维导图。
现代西方寓言理论强调,寓言具备文学艺术的审美拯救功能,批判和否定废墟历史的最终意旨是寻找救赎的出路。这也就意味着,寓言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世界和人类危机和命运的拯救,救赎才是其终极旨归。
石黑一雄在文本中塑造了一批历史洪潮下的普通个体,他们虽然见证着历史,但既不是历史的建设者也不是革命者。当与宏大的历史时空进行单向沟通后,他们对于自身命运的无力和徒劳成为了历史片面性和破碎性的寓言景象。
在《我辈孤雏》中,他描绘了这样一幅寓言式的破碎图景:英国名侦探班克斯为了破解多年前父母在上海失踪的悬案,只身前往战火纷飞的上海调查真相。他不自量力地以为,只要能寻回失踪多年的双亲,他就能以一己之力阻止全球战争的蔓延。然而残酷的现实让这位大侦探意识到,面对宏大的历史进程,他妄想拯救世界的宏图大志无疑是蜉蝣撼树。
而在《长日将尽》中,人类面对历史的无力与徒劳也再次重演。史蒂文斯对达林顿勋爵马首是瞻,甚至不惜为此牺牲了亲情和爱情。在他看来,对于伟大而尊贵的主人,他力所能及的只有“全力以赴地为那些伟大的绅士们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因为在他们的手中真正掌握着文明的命运”5。直到人生暮年,他才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
石黑一雄在其寓言式写作中,用文化批判的方式来展现历史的片面性和颓败感,以及人在面对历史时的无力感和徒劳感。在此基础上,石黑一雄将寓言书写的题旨聚焦于人类生存经验的探索。在对人类生存经验进行反复探索的过程中,他发展出了两条相互交织、彼此渗透的自我救赎路径:一是保持乐观,用爱的回归抚慰伤痛,坚定信念;二是正视过去,发掘被掩埋的记忆真相,反思历史,迈步向前。
在第一条路径中,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在人类面对生存困境时,给人以爱的温暖和勇气的力量。正如作家所说,“面对世界的瑕疵和残酷,理想主义的情感和智性可以坚定人类改变世界的信念。”6《莫失莫忘》中,汤米坚持绘画和思考以证明其灵魂的存在;凯茜认真履行看护员的职责与使命,为捐献者们提供悉心照料;露丝在临终前,鼓励凯茜和汤米用爱情来申请延缓捐献。作为无法掌握个人命运的群体,纵然面前艰难险阻,他们仍勇敢直面现实,渴望用爱来改变生存现状,努力争取更多可能。
第二条路径则指向了追溯真实记忆、反思历史真相的救赎之路。他认为发掘记忆中“被掩埋的巨人”只是救赎的第一步——即去掉遮蔽,发现真相,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比如《浮世画家》中,小野增二忏悔自己在战争中为军国主义摇旗呐喊的错误;在《长日将尽》中,史蒂文斯最终认识到自己对于管家荣誉的执着不过是自欺欺人的价值浪费。但揭开记忆真相只是人物重构自我身份的新起点,而不是救赎的目的地,唯有在反思中重返现实,塑造新我,才能拨开困境的迷雾。
石黑一雄将自己对探索人类生存经验的思考呈现于寓言文本之中。他不断地在自己的文学理想上探索、跋涉,通过寓言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个体对自身局限和社会历史的反思,以此来探寻多元时代背景下人类生存困境的救赎之路。在历史和时代的废墟之上,这一文学书写体验与西方现代寓言理论的审美呈现产生了密切联系。
注释:
1.[德]本雅明.本雅明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08):23.
2.钟志清.寻觅旧事的石黑一雄[J].外国文学动态,1994(03):34-35.
3.陈婷婷.如何直面“被掩埋的巨人”——石黑一雄访谈录[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01):105-112.
4.[美]《巴黎评论》编辑部.巴黎评论·作家访谈3[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01).
5.刘超.人性的消逝帝国的倾覆——石黑一雄《长日留痕》叙事话语之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1(08):121-122.
6.张蓝予.诺贝尔的遗嘱与石黑一雄的理想[J].博览群书,2017(11):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