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与对策刍议*
——以河北省高校为例
2020-07-12冯亚
冯 亚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00)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中华儿女,是中华民族发展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1]因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在当今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各地方高校如能结合本地实际,在充分挖掘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地方高校加强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们应该同时具备精湛的技艺、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文化底蕴的培养,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化的组成部分,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特定区域自然条件决定,并由该地区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的结晶。加强地方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既可以丰富地方高校学生的地方文化知识,又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其精神境界。这对于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有利于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
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也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地方高校是本地区文化、教育、科研的高地,是本地区优秀人才的聚集地,也是未来输出人才的高地。因此,高校扎实做好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工作,可以助力本地区社会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提高本地区文化软实力,增强本地区的综合竞争力。河北省地处古代燕赵大地,历史文化悠久,本地艺术广博,自古就是哺育中华儿女的一方沃土。历经数千年积淀,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黄土文化与沿海文化、京都文化与晋鲁豫文化在该区域实现了深度融合,使河北省拥有众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地方高校如能充分利用本土文化优势,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工作,必将有助于提升本地区的文化软实力,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自觉。然而,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社会日趋衰败,人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怀疑,致使许多人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态度淡漠,不屑于学习和了解,以至于很多人开始妄自菲薄,盲目崇洋媚外。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要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讲,首先要认同我们本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自然而然的亲切感和认同感。因此,地方高校扎实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工作,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提升本民族的凝聚力。
二、地方高校在传承传统文化上的困境
1.校方缺乏足够重视
很多高校,尤其职业类院校,讲求知识的实用性,以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要教学目标。这样做固然无可厚非,但这样的教育导向,无形中使得人文知识尤其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成为教育的薄弱环节。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理工科专业学生几乎没有传统文化类的必修课,文科类专业课程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也是凤毛麟角。而选修课也很难覆盖所有专业的学生,选修传统文化课程的学生只占少数。其次,在校园文化方面,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度不高校园文化中很少有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虽然很多学校有各种明目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而开展的活动,但基本上处于随机开展的状态,没有固定的时间安排,也没有固定的形式和要求。最后,在资源配比方面,可用于传统文化学习的资源明显不足。虽然学生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但是社团活动缺乏专业指导。由此可见,校方往往不能做到将修身养性与培养一技之长并重。
2.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学生考虑更多的是未来的就业前景,他们更愿意学习可以迅速转化为经济价值的专业知识和实用技能,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度不高。从关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状况的各种调查报告来看,目前我国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与接受程度不容乐观。在以冀鲁豫及京津地区高校在读大学生为对象的相关调查中显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大部分学生缺乏深入的理解;对经史子集,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读读,只有2%的同学表示爱不释手;对《论语》《易经》《庄子》《道德经》等思想著作,大多数学生只对论语表示了解或认可;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多数学生都认为不乐观或感觉很迷茫。[3]在传统节假日,学生宁愿去休闲娱乐,也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精髓。
3.多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给国人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尤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一些不良价值观,给国人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青年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很高的热情,善于用新的思想和价值观武装自己,并将之视为一种时尚,似乎只有西方的文化才代表现代与进步。他们对西方的节日如数家珍,而对中国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知之甚少。甚至有些人将继承传统文化视作一种守旧的、过时的表现。这些外来价值观的冲击,都使得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步履维艰。
三、增强地方高校传统文化传承作用的路径
1.在校园营造优秀传统文化氛围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更需要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具有传统文化特质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面貌和价值取向。首先,校方应加强传统文化在校园的宣传力度,拓展传统文化的宣传空间。可以在教室、宿舍、食堂、校园等公共场所,通过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方式,展示本地区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处处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4]其次,通过举办校园文化活动宣传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成立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社团,例如书法社、传统舞蹈社、地方戏剧社、诗歌协会、汉服协会等,使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地成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践行者。可以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知识竞赛,例如:古诗词大赛、成语大赛、知识竞赛等,增强学生了解和学习地方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再次,多组织与传统文化节日相关的活动。以河北为例,元宵节可以举办荡秋千活动。河北邯郸西部一带,城乡有过元宵佳节荡秋千的习俗。[5]春季开学之初,校园举办荡秋千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添娱乐气氛,又能使学生了解与此相关的地区民俗。
2.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建设
课堂教学是高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体系建设势在必行。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增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课。地方高校应该普遍开设诸如“传统文化概论”这样的必修课程,使各个学科学生都有机会接受传统文化通识教育。还应该开设灵活多样的传统文化选修课,例如开设“地方传统文化赏析”,将极具地方特色的河北民间舞蹈、地方曲艺、民歌、书画艺术等纳入教学内容当中,从而增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其次,挖掘利用本地区优秀文化遗产优势,采取实践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河北省境内,拥有很多具有较高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珍贵文物等历史文化遗产。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物质文化遗产相对集中的博物馆、古遗址实地参观考察。实践是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身临其境的观摩体验能起到课堂教学不能企及的效果。最后,加强科研与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科研与教学能力。学校可以邀请相关专业权威专家对教授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他们在传统文化方面的业务水平。
3.借助新媒体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数字广播、触摸媒体等正在充斥着人们的视听。越来越多的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发。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带来的便利,将传统与现代完美地结合起来,将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具体来讲,可以开展以弘扬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创作演出活动,并利用微信、微博平台使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演员和评委均由学生自己承担,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也可以将学生喜欢的手机应用程序作为平台,定期发送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的音视频资料,使学生打开手机随时就能看到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从外,高校应打造精品校园传统文化网络平台,使那些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获得唾手可及的各种资料。总之,在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应占据高校大学生视听领域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