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芭蕾舞团《黄河》跨文化传播交响化认同*

2020-07-12谢晓曼

大众文艺 2020年17期
关键词:交响芭蕾舞剧

谢晓曼

(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北京 100081)

跨文化传播是响应了当下时代发展的号召,予以了我们对于一些案例现象的思考、反思和发展的启迪思想。在丹纳的三要素中,环境与时代下所映射的现下精神风俗为当代交响化舞剧带来了更为深刻的社会现象问题反思,即作为艺术推动者,如何引导艺术创作者为观众奉献更多有深度,有历史性反思题材的艺术作品,这需要艺术接受美学的方式来引导艺术接受者不断提高审美意识,让接受者真正从自我角度出发,对艺术有着更深刻地认知和反映。[1][2]笔者要探讨的是以艺术的展现形式演绎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引发的对引导艺术创作者和观众的深远思考意义,从而提升我国国民的艺术普及和接受度,而有着中西语境的舞蹈作品在中外的反响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好评,这体现在一部作品具备西方的古典特色和东方大气婉约的气质中,建立了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共性,这是普罗瑟在《文化对话:跨文化传播导论》一书中所提倡的建构文化生态学与文化环境间的文化认同。在建立艺术创作者与观众之间亲切友好的交流互通关系的同时,使接受者树立文化民族自强意识,使我国的文化自信更推进一步。[3]

一、交响化芭蕾的形成和影响

交响化芭蕾始于20年代的苏联,30年代起在美国得到发展,后来的对外交流中,苏联在得到来自美国两大芭蕾舞团纯音乐芭蕾的熏陶后,60年代起交响化芭蕾在苏联得以兴盛,70年代后期起,苏联出现了将“戏剧芭蕾”和“交响芭蕾”两派优点进行有力结合的优秀芭蕾舞作品。

芭蕾的交响化是由苏联的洛普霍夫先提出的。他认为舞蹈的交响主义是由舞蹈主题展开,而不是用一个个舞蹈动作堆砌而出的非情境舞蹈。这个概念使交响化的芭蕾舞剧从创作到跨文化传播发挥了更大的空间,交响芭蕾更侧重于音乐带动舞蹈,再通过舞蹈的语汇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核。舞蹈《黄河》是以抗日战争为历史背景,以黄河象征中华民族,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歌颂了中华民族的雄伟气概和斗争精神。舞蹈《黄河》用芭蕾舞语汇和生动的场面表现了乐曲的主题。

在交响化的芭蕾舞剧中,音乐与舞蹈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不是用割裂的方式来看待和创作。由交响音乐而诞生的交响芭蕾舞剧离不开柴可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作品中芭蕾音乐交响化的深入推动。二者的音乐均包含广阔的思想,浓厚的情感色彩,多姿多彩的语言表达和有着延伸空间的发展形式,他们的音乐将舞蹈紧密联系起来,开拓了舞蹈艺术的新发展之路,使芭蕾的交响化得以延续。

“因此,洛普霍夫主张,交响舞蹈是一种音乐造型舞蹈,而不是造型音乐体裁,亦即音乐不再像在情节舞剧和组舞中那样屈从于舞蹈,而是反过来舞蹈听命于音乐,从音乐中自然地流泻出来。”[4]《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的曲风,大气高亢的恢宏音色将严谨利落的芭蕾语汇,丰富多样的民族舞蹈和有张力的现代舞融入了其中,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因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外国观众在交响乐的带动下,感受着中国源远流长的伟大文明。

以舞剧《黄河》的交响化为例。

《黄河大合唱》的交响音乐大气恢宏,带着激进的希望和勇气,该舞剧创作者遵循交响芭蕾的舞剧创作,设计了大量的双人舞和群舞,用现代的手法表现黄河波涛滚滚的性格,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为了将《黄河大合唱》的交响乐能够全力呈现中国风格,舞剧还融入了大量中国民族舞蹈和传统武术来折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内涵,以此来丰富和完善芭蕾语言和艺术创作。同时还借鉴了现代舞的一些表现手法来表现黄河强烈的咆哮性格,具有更大的流动性和更强烈的对比性。

“……在这些舞剧中,作为编舞的基础不是台本而是音乐;在舞剧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哑剧而是舞蹈;对局部的、个别事件的描写让位于心情状态和思想的概括性表现,这一表现有时获得了象征的意义。……”[5]舞剧《黄河》同样围绕着音乐来创作,从舞美设计中的动态喷雾,到静止的黄河天幕,再到它的音乐语言与它恢宏气势的视觉化,都是时代精神的表现。

二、舞剧《黄河》作为“文化代言人”

交响化芭蕾舞剧《黄河》近几年不时出现在对外交流的舞台上,每一次都得到国外观众的积极反响。舞剧《黄河》已成为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代言人”。从17年的赴俄演出,再到今年的葡萄牙和巴西演出,舞剧《黄河》交响音乐的带入传达了中国民族奋斗的壮丽凯歌,给观看后的外国友人们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古老的东方文明在大多数外国人看来总是带着一抹神秘色彩。

笔者相信此中西色彩的舞蹈是打开外国人欣赏此类舞剧的频道,舞蹈是重要的无言语言,舞是传递信息的艺术形式。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舞蹈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人们用他们的声音说不同的语言。舞蹈与肢体动作有着共同的语言,它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能理解的语言。因此,舞蹈是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跨文化交际的首要元素。

在新的信息背景下,文化语境将会进行更广泛的信息交流。西方观众对于中央芭蕾舞团的芭蕾舞剧《黄河》的解读,一切都带着新鲜和未知。演出现场是直观反映观众对不同演出的深切感受的地方,中央芭蕾舞团的《黄河》相关演出反映大多都从现场获取。现如今,中国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人们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引进都抱着跃跃欲试的心态,优秀的文艺作品也希望通过对外交流的方式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其中讯息是沟通中所有元素的基本要素。早在2017年,中央芭蕾舞团带着他们的舞蹈作品《黄河》在葡萄牙和俄罗斯先后初次面向外国观众,引起外国观众的热烈反响,[6][7]在2019年,时隔2年后,中央芭蕾舞团又带着他们的芭蕾作品《黄河》和其他芭蕾舞剧来到巴西,作为中巴建交45周年的贺礼面向巴西观众,好评不减当年。[8]这离不开其舞蹈本身就是信息的魅力所在,以及中央芭蕾舞团所代表的中国芭蕾的经典形象就足以激起人们看佳剧的心理。

舞剧《黄河》作为文化代言人从横向到纵向传播都是积极有效的。为了使中国的芭蕾在国际舞台上具有更多话语权,舞剧《黄河》作为中国芭蕾的文化标志之一,在不同国家的演出都有出色展现,每每演出结束都收获了外国友人们雷鸣般的掌声和赞叹不已地评价。这在跨越了文化的同时,使中国的芭蕾艺术传播面积进一步增大。而纵向的传播大多由大众媒体决定,正式和形式化的讯息传播往往是正面积极的言论,将观众的积极反映记录再以报道形式呈现为《黄河》的中国文化品牌加以稳固地位。

三、文化生态学与文化环境间的文化认同

文化生态学中两个基本问题即环境和适应。“一个民族利用自己语言范畴的方式也受到环境客观属性的影响,同时,该民族应对环境客观属性所用的知识和技艺也影响着他们使用语言范畴的方式。”[9]芭蕾舞来自西方,交响乐是本属于西方的文化语境,用西方的音乐形式创作出属于我们中国特色的芭蕾是全新的尝试,有一定的挑战,而交响乐并没有限制中国芭蕾风格化创作,相反通过交响音乐磅礴气势的视觉转换,使舞剧《黄河》的呈现具有了更多本国与他国艺术特色融合的优势,通过表现黄河的咆哮性格进行灵活转化。

文化生态学丰富的意蕴和丰硕的成果造就了多个有意义的事物诞生,其中不乏芭蕾舞艺术中的成果作品。舞剧《黄河》是中西文化交融的成果作品,是文化环境决定了它的发展,它的作品创作底蕴深化了历史内核,使观众对于它有了文化认同。

四、结语

中国芭蕾的跨文化传播在近年来收到越来越多的积极成效,将我们民族特色通过西方的音乐舞蹈语汇得以升华,在对外交流的前提下,传达了我们民族文化独有的深刻内涵。这种势头离不开文化生态学下,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带来的转变。交响芭蕾《黄河》的文化认同感会不断深入到更多人的心中,将这种不屈不挠的民族文化塑造的深入人心。我们应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的差异中寻找共性,发扬艺术的深远意义。现实艺术题材创作形式的多变让艺术本身存在的意义更加多元化,更加交融互通,艺术中所包含的内涵深意的逐步扩大在当代环境的推动下拥有了更多探索意义和价值,每件艺术作品所传达出的共性都能引发观众的思考问题深度,芭蕾舞剧《黄河》通过艺术的直接和间接表达方法真实表达着在历史事迹遗留至今的当下社会,观众在艺术的渲染下主观与客观思想的真切实感。[10]开放包容的艺术创作理念最终都回归到了社会本身对观众的启发和思考当中,我们身处的在时代与环境使有着强大精神气候的艺术作品将在接受美学的文本探究中生根发芽。舞剧中所传导的强大精神意义仍需在摸索中不断深入和调整。越来越多具有跨文化传播典型的本土芭蕾会在西方收到更多掌声与肯定,为中国文化战略的走出去更进一步。

猜你喜欢

交响芭蕾舞剧
百科全书舞剧
因为你的表演,我爱上了芭蕾
春天的芭蕾
舞剧《瑞鹤图》剧照
命运的交响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首届毕业生毕业演出《向经典舞剧致敬》成功举办
不论何处,芭蕾跳起来
早春舞动出的“DANCE-OPERA”——现代舞剧《早春二月》观后
交响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