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关古城人居环境活力再生策略研究

2020-07-12

大众文艺 2020年17期
关键词:山海关居民区古城

高 昊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

一、引言

山海关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历经洪武、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构筑,耗费了大量钱财,动员了数以万计的士兵和平民,总计用了263年的时间,成了连环七城、万里一线穿的军事防御体系。

山海关古城由关城和东罗城组成,占地15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6000米,人口近两万人。山海关关城是明代长城的重要关口之一,山川环绕,雄关险隘,被誉为“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关城占地面积126万平方米,它的周长4600米,城中心有一座钟鼓楼,东,西,南和北的“十”字形相交的四个街道联通四个大门,明清时期呈网格状的街道和小巷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布局。

东罗城系山海关关城的前卫城,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城周长2040米,是关城城防的重要组成部分[1]。东、南、北有三个门,东门上方有两层城楼,南门和北门上方有单层城楼。东南、东北转角之处建有角楼。罗城外部城墙除时间沉淀造成的局部破损外,大部分保存完好。

作为中国的文化古迹,山海关是重要的文化遗产。现如今城市不断发展,城市的文化也不断发散,相互交流,那么如何保持城市独有得文化特色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而更重要的是人与城市的关系,居民区成为重要的建设环节。山海关古城中的居民区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空间结构不完善,以及环境卫生脏乱差等大量问题,使得我们需要对古城内部的居住环境问题给予一定重视。从而达到提升居民居住环境,塑造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古城内部发展等有着重要研究意义。

二、山海关古城居民区存在问题

1.社会结构复杂,居民外迁造成古城活力渐失

山海关古城内部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居多,这些老人都是古城的原住居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大多从事小商业、工业生产和务农等工作。

古城内基础设施更新滞后,随着人们对美好舒适生活的渴望及其他城区高品质生活环境的期待逐渐增强,许多人陆续搬离原有住所,留下的人们大多是缺乏经济实力并怀念古城记忆的老人和部分外地来此谋生的商户[2]。

这些外来商业租户主要居住于古城西北部的简易筒子楼里,与原住居民几乎没有接触,其中很大部分来自邻近的东北三省,他们出租时间短、流动性强。外来人员的不稳定性影响着原住居民的生活与安全,造成了古城内部的居民区与商业区较大的生活差异,两极分化严重,古城居住区活力逐渐消失。

2.基础设施薄弱,居民生活质量日益下降

鉴于当前古城内基础设施薄弱,其建造年代还停留于明清时期,早不足以适应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需要。由于暖气、煤气等市政设施落后,古城内供热率仅为3.4%,没有天然气管道,导致住户只能使用电路板、煤炉等取暖措施,同时,极其不完善的消防设施也存在着重大火灾隐患。此外,古城道路完好率仅为8.6%;污水管线的分布只占12%,只有少数居民家中有独立的卫生间,由于公共卫生间的特殊设置,居民环保意识薄弱,公共空间的卫生环境受到很大影响[3]。用水不便,管道不合理,导致很多住户私搭自建,影响公共空间,拉低了整体环境生活质量,基础设施亟待改善升级。

3.居民住房千疮百孔,绿化面积不足

古城内部居民区的建筑老化破损严重,很多住户的墙院破损,墙面外露,门窗也出现老旧破损,更甚者存在漏雨的情况,居民迫于生活需要私搭乱建,不仅不安全还影响古城整体形象。

古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的历史遗留问题,城市中绿化面积被大规模削弱,古城在进行改造建设过程中着重于强调建筑本身的形态变化,而忽视了建筑周边景观环境的考量,使得古城的绿化覆盖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古城本身的场所精神无法得以充分地展现。古城的环境卫生问题也非常突出,街道上垃圾桶摆放凌乱,更有很多居民将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街道上,不仅影响公共空间环境,也对居民身体健康发展造成了损伤[4]。

4.空间分配不合理,公共生活空间匮乏

山海关古城以旅游开发为核心,作为主要景点的明清商业街是游客的必经之路,而四条大街的人为改造性质太过浓重,相比于传统街道缺乏趣味性,古城内道路两侧缺乏必要的休憩空间,不利于游客产生良好的参观体验,单调的古城景观加上长时间的徒步行走,使得游客和市民更容易疲倦。

在大规模的商业性开发后,多数原住居民的生活场所被新建成了娱乐场所,居民原有的生活空间收到了挤压,原住居民没有属于自己的公共休闲空间。“重外表,轻内在”的开发建设方式,以牺牲古城内部居民生活环境质量为代价,也不失为一种讽刺。

5.古城发展未能与居民生活相协调

古城内部的商业街商业模式极强,没有特色,游览线路单一,商品与建筑对游客吸引力不高,为渲染热闹的商业氛围,山海关古城以鲜艳的色彩和装潢彩绘照搬了北京四合院的特点,浓墨重彩的热闹氛围和古城传统的文化生活氛围格格不入,而居民的生活环境不仅没有因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得到提高,反而受到更多负面的影响。因此,古城的商业区与居民区两极分化严重,再加上居民区环境卫生差,也无法带动旅游业发展。

不合理的空间分配,以及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给居民带来了更大的生活困扰。居民没有属于自己的娱乐休闲公共空间,更无法与古城的旅游业相融合共发展。

三、山海关古城人居环境保护与活力再生策略研究

1.注重历史保护,多元化更新发展

在古城改造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其经济转型和升级,这样才能积极调动整个街区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在继承和发扬古城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又与城市历史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让市民感受到场所感。山海关古城内的历史建筑和街巷都具有区别于其他古城的独立特性,要尊重其可辨识性、整体性、真实性的表达。对于规划新建的街巷、建筑,要充分协调历史传统要素,不应该损坏传统的街巷风貌[5]。

古城的建设更新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古城中的每一条胡同都有其卓尔不群的历史文化积淀,只有在充分考虑居民生活需求同时协调自身特色,恰当地融入多元化功能和人居环境,才能塑造一个极具生机与魅力、多样化发展的文化古城。

2.传承古城文化,挖掘居住区发展特色

山海关古城历史文化悠久,地域文化特色明显,在对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挖掘其优秀的传统文化(如长城文化等),挖掘其自身特色,进而能够更好地传承其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其可持续性发展的趋势[6]。目前,山海关古城的旅游资源主要依靠天下第一关和古城内的仿古建筑,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但限制了旅游业的发展,对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微乎其微。因此,除了对传统民居的传承之外,还应根据其旅游资源,发展居民区特色,将居住区与古城整体发展相融合。

3.精确规划定位,打造人性化人居环境

在山海关的振兴及复苏中,对历史街区进行准确的规划和定位是极具必要性的。在规划中,我们需要在历史街区融入新的要素,带动街区活力再生,使人们的动态流线在规划中更加清晰,同时确保独特的文化特征并关注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在功能定位中,街区的整体环境与居民生活氛围无法分离,山海关古城内居住的居民是山海关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对街区进行复苏,充分调动市民的参与性,街巷的活力再生与居民生活休戚与共。通过促成改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度,以便更好地落实相关的更新保护措施。

4.优化生活环境,针对性建立健全基础设施

改善古城内部环境卫生问题,建立健全完整的卫生服务系统,使居民生活便捷,修复老旧居民区建筑,使得居住区整体话统一化。同时解决古城居民生活用水,公共取暖问题,切实可行完善古城内部的基础设施,为居民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要提高居民整体环境和生活质量,建立较为完善的公共空间也是亟待解决的,要充分考虑邻与邻的关系,住宅与空间的关系,让居民区和谐通畅起来。与此同时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不仅满足生存需求,更要满足文化生活的需求。为居民设计公共活动空间,设置景观小品,健身场所等,极大提高居民居住舒适度。不仅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吸引了游客,带来更大的效益。

四、结语

每座城市都有岁月遗留下的历史文化产物,它与时俱进,变化发展,也是城市历史街区文化形象的代表。历史悠久的古城象征着一个时代一座城市的辉煌,我们在规划时需要把握其特点,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改造,以避免过度追求经济发展带的利益,而忽视了古城人居环境的改造与发展,要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开发建设理念,充分表达山海关古城的文化内容和人居生活态度,打造人性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实现山海关古城的活力再生发展。

猜你喜欢

山海关居民区古城
山海关水关
收复山海关(油画)
通海古城缀记
凝眸古城淮安
国共争夺东北第一仗:杨国夫勇战山海关
良渚古城
我有两个童年,一个古城一个江边
“熊”视眈眈
集萌社
美得州居民区发生枪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