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设计的共生性研究
——以地铁空间为例
2020-07-12王超
王 超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合肥 230000)
公共艺术是在公共开放的空间中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可以集中反映地域文化和社会形态,引导公众的共同参与。城市形象是指公众和社会对城市历史文化、经济水平、建筑物景观、人文性格和价值观念等广泛的认知和印象。虽然二者的概念不一样,但却是根脉相连的。公共艺术是城市形象设计的重要视觉载体,综合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艺术、发展和环境等信息。它在城市中可以成为一个地标,如哥本哈根的“小美人鱼”铜像、深圳的“拓荒牛”雕塑等。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重视在公共艺术中去塑造城市的形象,并积极探索在全球背景下提升城市形象的新途径。随着“地铁时代”的到来,公众不仅会关注其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也会越来越重视地铁空间环境内所营造出的文化艺术氛围。在通过这个城市交通窗口向外界凸显城市文化与气质的同时,也利用城市形象构造出不同的城市地铁空间环境,故二者之间是协调统一、共生进步的。
一、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设计的共生关系
地铁空间公共艺术与城市形象设计的共生关系体现为以城市形象作为地铁公共艺术创作的基础和灵感来源,改善和美化城市地铁空间环境的同时,也通过公共艺术与人们进行良性互动,使得地铁空间更有力地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它们共同构成了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公共空间,在共生和互动中彰显了城市的精神面貌,提升了公共大众对城市的认同感。
可以说公共艺术不仅是对城市环境的美化,而且也是城市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作为传递城市文化和价值观,宣传城市形象的重要名片,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力。尤其是在人文思想方面,可以直接影响城市设计的方向和价值取向,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这也是公共艺术介入到城市设计之中的意义。[1]
1.历史文化层面的共生
历史文化遗迹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传承人类文明最佳的载体,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历史活动和文化。即使有些已不能保持和原来一模一样的面貌,但是并不会改变它所传递下来的精神内涵。每个城市都需要通过本地的历史文化来认识自己,也需要通过其他城市的历史文化来认识世界。所以在城市形象设计中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历史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创作素材:政治经济、民风民俗、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诸多方面,这些都能成为人们记忆中城市的特色和象征。[2]
在进行历史文化主题的地铁空间公共艺术创作时,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底蕴,并将这些元素提炼出来,继而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用这些历史文化素材创作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一方面可以使民众有亲切感和凝聚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展示出来。使地铁空间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城市橱窗”和“地下文化走廊”,让公众能充分领略城市的魅力。好比杭州地铁1号线的公共艺术墙创作,就将地铁空间与城市历史、人文情景交融,每站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通过1号线的15个站点展现杭州的历史人文底蕴,成为杭州创新建设的形象回廊。
2.内在精神层面的共生
塑造优秀的城市形象首先就需要构建它的城市精神,再结合它的城市特质,从而使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个性。在城市文明的建设中,打造出来的城市精神对内能够提高民众凝聚力,对外能够树立城市形象,展现出一座城市发展的生机、实力和魅力。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创作需要城市内在精神的推动和引导,因为地下交通空间是一个共享的环境,它由本地市民和外地旅客共同组成。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乘客穿行在地铁空间内,他们都是公共艺术的观众,让乘客在地铁空间中感受到浓厚的艺术氛围,体会到现代化城市的时代精神。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站,都在彰显着自己的精神风貌,比如伦敦地铁站里有许多五彩斑斓的马赛克拼贴画,堪称“旅途中的美术馆”(见文末图1);柏林地铁站有世界首家流动电影院,人们可透过车窗欣赏到精彩的短片,表现了这座城市的科技感和创意力;莫斯科地铁站拥有全世界最富丽堂皇的装饰,是国家权力美学的象征。[3]
二、如何以地铁公共艺术凸显城市形象
前面总结了地铁空间已经成为表现历史文化、城市精神等丰富内涵的载体,只有在地铁公共艺术创作中融入当地的特色,产生独特的空间美感,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城市形象发展的城市地铁。
目前,中国地铁车站里最普遍的公共艺术表达形式就是壁画,这与地铁的人流量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地下空间面积有限,并不宽敞,公共艺术作品安放的位置不能阻挡人流。在国外城市地铁中也有雕塑、装置、多媒体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或者是与建筑相结合将车站整体设计成一个艺术展厅。地铁空间内做设计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设置的合理性,选位尽量在乘客的必经路线。[4]其主要的展示空间就是站厅和站台,此外还可以在地铁站点出入口、楼梯和步行通道两侧的墙面上。在地铁建设的前期,就要做好规划空间布局的工作,使得公共艺术和商业广告的占用面积不冲突。也要注重它们的比例关系,否则会引起人们的视觉疲劳。
1.尊重城市地域性,构建地下空间地标
地域性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们在历史的不断进程中所创造出来的,并经过积累、延续和发扬所形成的地方文化特色,具有极高的可识别性,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地铁空间每天都有很大的人流量,应当注重其环境对周围地区和人文特征的描绘和传递。因为它能够向外界去解释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生活习俗、道德认同,使公众产生并延续了独特的地域性文化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传载下去。在进行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时,要把握统一与变化的设计原则去运用地域性的主题元素符号,既要避免让空间产生割裂感,也不能盲目地重复使用一种装饰元素。应该先定下一个整体的设计主题,然后再衍生出其他系列化的设计要素,从而使地铁空间具备秩序感,在视觉上能够相互衬托。也可利用各种构成组合的方式,将地域性特点的历史文化元素与当代美学相结合。
2.强调公共性,体现人文情怀
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固有属性,指公共艺术是公众、社会、公共环境等公共要素相结合的产物。公共艺术既要满足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趣,又要满足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不是艺术家个人的需求和行为体验。所以城市公共艺术就是通过公共性的行为去传播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展现城市的精神面貌。人们位于公共空间中时,可以自由地欣赏作品,甚至可以介入其中,也具有对作品的评判权。换言之公共艺术的设计要更贴近于人们的生活实际,为公众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空间,同时也向外界解读着城市的内涵。在创作地铁空间公共艺术时,要在细节上注重人性化的体现,以人为核心,关注公众精神层面。主要表现在:要有醒目易寻的视觉节点,重视地铁出入口和风亭等地面构筑物的设计;地铁内的公共设施要符合人机;地铁导视设计要简洁明了,具有整体性;材料和色彩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乘客的视觉体验效果,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等。
3.介入新媒体,多形式发展公共艺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仅仅依靠传统的公共艺术形式来传播城市形象已经无法满足大部分受众的需要。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绝不能只局限于雕塑和绘画的表现手段,因为民众的需求是呈多元化发展的,所以在创作地铁公共艺术时不能过于的模式化,那样只会显得单调以及缺乏创意性,不利于吸引民众的关注,就无法传播城市的形象。
新媒体技术就为公共艺术的新形式开拓了道路,将公共艺术与时代紧密结合,为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是以声音、信号等无形的东西作为媒介,特点是虚拟性,不具备物质化的造型,但又能让公众感受到它的存在。新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元化,其中包括数字音乐、数字动画等,所以又可以称作为“数字媒体艺术”。新媒体介入到公共艺术中,这不仅使地铁空间更具新颖性,让封闭压抑的地下空间注入新的活力,调动公共大众参与互动,而且能运用声、光、电等模式,传递更加丰富的信息,让乘客更直观地去解读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对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这种新媒体公共艺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能成为地铁空间靓丽的一道风景,也使得地铁空间成为城市形象与乘客互动的桥梁。
三、小结
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城市形象设计一直是处于互动的过程当中,二者的结合是必然的趋势。公共艺术可以美化和彰显城市形象,而城市形象的发展又能进一步为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因此在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设计中应将二者视为互相依存的共同体,更好的于地下空间中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关系,代表城市并凸显其个性特色。我们期待未来中国城市能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地铁公共艺术来加深公众亲切、信赖的心理认同感,引导大众审美并宣传了独特的城市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