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重身贵生思想的现实意义

2020-07-12赵玉玲

大众文艺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不争本性老子

赵玉玲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开封 475004)

中国文化传统中向来有重人贵生的生命理念,老子更是明确提出了重身贵生的思想。“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讬天下。”(《老子》第13章,以下引《老子》,只注明章数)关于“无身”,笔者比较赞同张松辉先生的观点:“无身”不是不要身体,而与《庄子·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的“无己”意同,是“忘身”“无私”的意思。老子主张“无身”,目的正是为了贵生,正是为了“长生久视”。[1]p438老子指出贵身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在强调“重身”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贵生”的理念,强调“摄生”“贵生”“自爱”和“长生久视”。

一、老子重身贵生思想内涵

(一)以人为大

老子把“人”当作宇宙四大之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他把人置于一个很高的地位,并且以“法自然”为生存之道,以自然无为为生活方式,以顺应自然本性为生存原则,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一切,提倡少私寡欲,复归于道。

另外,老子对人的生命力及生命内在特质尤为重视。在老子思想中,形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用于人生,就可以称为“德”,得“道”即是“德”。因而,“德”对于万物的存在起决定作用,“德”是指万物尤其是人得之于“道”的生命力的内在依据。“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51章) “德”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禀赋“道”自然的内在本性,是“道”顺任自然的体现。老子以人为大,尊道贵德,倡导法自然的生活方式。

(二)重身轻物

道生万物,万物皆秉承道性。人作为宇宙四大之一,秉赋道的内在本性,而承载这一内在本性的毕竟是身体。老子以人为大,自然尊“德”重“身”。他认为“身”(肉体生命)是一切的根源,爱护身体,才可免除祸患。老子认为,只有以贵身的态度去为天下,才可取得大的成就,因而发出了“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26章)的感慨。

老子把“身”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他在身与名、身与物孰轻孰重的对比中,肯定了身的重要性,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44章)告诫世人如果过度地满足物欲,沉溺于财物之中,必然会带来覆灭的命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章)为了身的健康,老子主张摒弃物欲的诱惑,倡导一种“为腹不为目”、清静自然的生活。

(三)长生久视

在重身贵生的基础上,老子提倡自然的生活方式,“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以求“长生久视”。他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59章)“事天”指保养天赋,主要用来修身。王纯甫曰:“事天,谓全其天之所赋,即修身之谓也”。老子把“啬”看作是“长生久视之道”,既可用于治国,又可用来养身。治国而能啬,则可以长久;养身而能啬,则可以长生。“老子提出‘啬’这个观念,并非专指财物上的,乃是特重精神上的。‘啬’即是培蓄能量,厚藏根基,充实生命力。”[2]p297可见,老子提倡简朴自爱的生活方式,并以之作为修身之本,其目的是“长生久视”。

老子提倡一种顺任自然,取其所需,无为简朴的生活方式。“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庄子·逍遥游》)人生在世,维持生活所需是有限的。老子针对世人争名逐利、纵情贪欲而不知收敛身心、绝弃智巧、爱惜精神、涵养生命的行为,深感担忧,因此提出“啬”的观念,以警喻世人要含藏内敛,养精蓄德,重身贵生。

要指出的是,老子的“长生久视之道”是一种源于自然的生活方式。“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生命源于自然,生存与死亡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人生在世,长寿的有十分之三,短命的也有十分之三,这本是天命自然。然而,却有十分之三的人本来可以生存下去,却走向了死路,这是因为违背了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高延第说:“动而之死者,谓得天本厚,可以久生,而不自保持,自蹈死地”。“生生之厚”,指求生太过度了。“谓富贵之人,厚自奉养,服食药饵,以求长生,适自蹈于死地,此即动之于死者之端。缘世人但知戕贼为伤生,而以厚自奉养者为能养生,不知其取死者同也,故申言之。”[2]p258-259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章)只有遵循自然的生命之道,才能真正地长生久视。只有遵循生命的自然规律才是真正的长生,过分的强求生命的长久只能适得其反,很快走向死亡。

二、老子重身贵生思想的实现方式

为了养护生命,老子提出了“摄生”的理念。他说:“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对于如何“摄生”也做了相应说明。

(一)保道不盈

《老子》第十五章对体道之士作了描绘,“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体道者具备慎重、威仪、融和、敦厚、空豁、浑朴、恬静、飘逸的精神面貌。可见,老子的理想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胸怀广袤,并且充满生机,在静与动的转换中蕴含着生命的活力。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保持“道”的人不求自满,正因为他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老子的保养之道可以说是“不盈”而道。“不盈”体现了道的作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4章)“不盈”思想难能可贵。“盈”的意思是满溢的、过度的状态。老子反对“盈”,“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自满、自骄是“盈”的表现。持“盈”的结果,将不免于倾覆之患。所以,老子谆谆告诫人不可“盈”,一个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如能“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2]p95

老子“不盈”的思想体现了“道”作为生活准则的意涵。作为人类行为可以依循的“道”,包含了自然无为、守静、柔弱、不争、居下、慈,俭,朴等内容。其中“自然无为”的观念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它主张要顺任事物自身的状况去自由发展,而不以外在的强制力去约束事物的发展。“自然”体现了道的本性,顺任自然的生活方式才能体现出本真的生命,是真正的重身贵生。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22章)保道不盈的生存原则是老子重身贵生思想最好的诠释。

(二)少私寡欲

“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46章)老子认为身外的欲望会伤害到自然的本性,妨碍身心的健康发展。老子提倡减少私念,降低欲望,“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9章)人生在世,诱惑很多,如果没有一种平凡朴实的心态,身心必然会受到外界的干扰,正如庄子所说:“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庄子·大宗师》)。

老子提倡摒弃私欲,过一种自然朴实的生活。他说,“夫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强或赢;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29章)这里的“物”指人,[2]p185人性虽各不相同,但都应顺任自然,极端的、奢侈的、过度的欲望只会伤害自身。“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52章),塞住嗜欲的门径,终身都没有劳扰的事情,打开嗜欲的孔窍,终身都不可能救治。去除私欲,能够保全自身,是真正的重身贵生。

(三)柔弱不争

“弱者道之用”。(40章)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36章)“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76章)柔弱的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弱之胜强,柔之胜刚”。(78章)柔弱蕴含着强大的生命活力,“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老子认为“柔弱”的事物,具有巨大的发展力。

“反者道之动”,(40章)老子认为万物的运动和变化的规律是“反”,事物总是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守柔曰强”,(52章)只有守柔、处弱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不争”是老子“守柔”思想另一种表达。“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81章)老子的“不争”,并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要人们顺应天道,顺自然之势去努力,做到“不争而善胜”,(73章)达到“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目的。(66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柔弱不争乃是一种顺任自然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老子重视现实生命的存在,提倡自然、简朴、自爱的生活方式,关注身心和谐。老子重身贵生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促使人们珍爱生命,提醒大家不要因为过多的欲望伤害到身心的健康;同时,他指出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章)自然的方式才是最好的方式,过度的求生反而会害生,顺应自然才是最好的养生方式。老子重身贵生思想值得真正热爱生命的人深思。

猜你喜欢

不争本性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张之洞的“三不争”
艾草
不争与争
不 争
智者老子
羊质虎皮
本性最美
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