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综述
2020-07-12陈界亭杨奎
陈 界 亭 杨 奎
提 要:“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率领中国人民开启“两个一百年”奋斗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理论界直面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在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宣传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年,更是凝心聚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之年。理论界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会议公报展开深入研究,成为2019年哲学社会科学界研究的亮点问题。检索2019年度“中国知网”收录文章,篇名中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章就高达3000余篇,主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70年的理论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理论界从“历史逻辑—时代精神—理论基础—现实逻辑”的角度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新篇章。
一、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绘就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宏伟蓝图。理论界总结新中国建设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深入探讨“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推进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一)新中国成立70年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新中国的成立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日益强起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理论界指出,我们既应从各个领域总结经验,又应在宏观层面对基本规律进行归纳,既应从不同时期总结经验,又应把各个历史时期的经验贯通起来,既应从国家治理角度总结我国成功经验,也应能够放在全球视野中推广分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所指出的:“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页。在总结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经验方面,许多专家强调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部分学者还从党的发展历程出发总结中国共产党长期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指出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自我革命并形成“自我革命”的基本演变机理(党的自我革命植根于党的执政使命、内嵌于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成形于党的组织原则和制度体系)②胡柳娟:《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政治逻辑》,《贵州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强调党的理论创新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明确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组织路线和领导方法在新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理论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新中国成立7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内在关联,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同时,一些学者总结新中国70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的历程与实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与现实启示等新时代重大理论问题,系统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理论贡献。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走向、中国道路的哲学诠释等问题,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学理依据和可能路径,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我国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理论课题。
(三) 从多学科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毛泽东曾经说过,对于近百年的中国史,“应先作经济史、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几个部门的分析的研究,然后才有可能作综合的研究”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2页。。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学科体系不断健全,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哲学社会科学已形成拥有马列科社、党史党建、哲学、理论经济、应用经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教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情报学、管理学、教育学、军事学等20多个一级学科,400多个二级学科的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界从不同学科出发,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理论创新及其世界意义、学科发展的嬗变与演进、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分期和历史成就,以及学科学术体系建设与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内在联系等重要内容,确保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进一步明确了学科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秉持的科学原则,对于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
二、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2019年,理论界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课题,从重要意义、理论源泉、基本内涵、主要特征、方法论思想等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通过政策性解读和学理性阐释,深刻揭示其思想精髓和理论魅力,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画好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的“思想同心圆”。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4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深入回答时代之问,引领时代前进,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发展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理论界在宣传引导全社会深入认识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同时,运用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深入探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人类向何处去”“世界社会主义向何处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等重大“时代之问”,并指出了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历史定位的内在一致性。②王伟光:《唯物史观大的“历史时代”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1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根据新的实践,回应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生态等领域面临的新挑战,使科学社会主义焕发出蓬勃生机,成为引领当今时代发展的新思想。理论界从继承马克思主义精髓、深化对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符合当今中国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发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新,强调其植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在推动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大历史性变革中所展现的强大真理力量。一些学者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升国际话语权、解决全球的发展困境等角度,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中国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提升世界影响力的巨大贡献。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源泉。党的十九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界高度认同的同时,在具体研究中有所侧重和延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红色文化的基因,融通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种资源。有学者指出,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救国、兴国和强国历程形成的执政文化,应从红色文化的历史性、先进性、创新性、整体性、生成性等角度,来分析红色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逻辑关联,阐释“中国红色文化的本真要义”①王红光、杨薇:《深入认识和把握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的重要论述》,《红色文化学刊》,2019年第1期。,揭示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红色基因。②参见肖志坚:《“中国梦”的红色文化基因——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革命初心与革命精神》,《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与时俱进的成果,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新。明确指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练出了新时代所应传承的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价值和道德规范,明确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方法,蕴含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理论界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准确理解这一科学体系需要弄通其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应整体研究作为理论整体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克服碎片化、片面化、同质化问题,实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把握。③参见徐绍华、蔡春玲、周文:《多元界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综述》,《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就历史逻辑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文明史、抗争史、运动史”视角审视历史,总结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次历史飞跃,从“方向、道路、命运”高度确定了历史方位,深刻阐述了党肩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体现出深厚的历史逻辑。④参见马忠、安着吉:《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历史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6期。就理论逻辑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严整的思维逻辑体系,应从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视角展开具体研究。部分学者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是新时代与新矛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内在一致性的充分体现。⑤参见赵士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新的三重逻辑》,《毛泽东研究》,2019年第1期。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理论界强调,从历史和现实的时空架构中把准时代脉搏,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中解答时代课题,在国内和国际的大局互动中引领时代大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具有的鲜明特征。一些学者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特征概括为: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继承性、时代性、规律性、人民性、创新性、价值性等。一些学者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批判性与建设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科学性与价值性、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民族和人类、问题导向与问题意识、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人类关怀和民生情怀、综合性分析和辩证性思考等方面的辩证统一。有学者总结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三大话语特色,即语言真情流露、通俗易懂,形成喜闻乐见的“百姓话语”;语言典雅规整、开放包容,凝铸新颖独特的“中国话语”;语言形象生动、练达自如,形成脍炙人口的“习式流行语”。①参见胡银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话语特色探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1期。
(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方法论主要包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一般规则、程序或路径;工作方法则是人们在具体的实践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办法、措施和手段。围绕“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这一主题,理论界强调从“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八个明确”是指导思想层面的概括,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回答,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方法;“十四个坚持”是行动纲领层面的概括,是指导人们在实践层面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工作方法。有学者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的创新性运用主要体现在坚定的理想信念、鲜明的人民立场、强烈的历史担当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工作方法的创新性运用主要体现在突出的创新品质、实事求是的作风、科学的工作方法三个方面。②参见王超:《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性运用》,《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9年第4期。部分学者从融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于一体的视角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立场、树立实事求是的基本观点、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一些专家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法指导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中提出,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铸魂育人工作,深入探讨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方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基本原则、铸魂育人的内在机理和总体思路等。
三、深入探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具有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辩证关系,这既是理论界研究毛泽东思想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
(一)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成功经验
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理论界深入研究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贡献,分析毛泽东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最终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出毛泽东思想在建设新中国过程中的强大号召力和感染力,从哲学、军事、经济学、历史等各个领域,总结70年来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成果,强调毛泽东思想在满足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主方面发挥出的强大指引作用。
一是围绕总结经验的重要性、如何总结经验、总结出何种经验的系统阐述。理论界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之道就在于善于总结经验,善于总结经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部分专家强调,在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该体会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总结中国共产党历史经验的核心要义,更加清醒地前进,稳步地走到目的地。要认真总结毛泽东思想所坚持的原则,如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善于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勇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正确对待自己的新经验等。一些专家提出,要深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走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觉、对适合我国社会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坚持“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则、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等内容,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发的国家治理思想的重点研究。
二是毛泽东思想中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系列理论观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贡献。怎样治理社会主义国家,是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一项重大课题。一些专家系统总结毛泽东思想中的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思想,指出毛泽东思想打造中国发展的总体框架、确立国家治理的价值基点、形成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结构、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和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观,奠定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和社会基础。就具体领域的治理问题,学界从毛泽东工业发展战略的应然、实然、使然与必然角度总结出社会主义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前提;明确毛泽东的组织化农治战略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国农村走组织化的市场化发展道路提供了难得的经验借鉴;①参见徐俊忠:《探索基于中国国情的组织化农治战略——毛泽东农治思想与实践探索再思考》,《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年第1期。在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方面,强调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保障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完善所有制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础之上,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治理内容值得研究。理论界认为,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构建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框架指明了发展方向。
三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实事求是的治学原则,给予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有力的回应和批判。理论界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认真研究毛泽东时期的真实历史,切实维护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如国外有学者提出毛泽东的哲学代表著作《矛盾论》是抄袭苏联的教科书。国内学者对照《矛盾论》和苏联教科书文本,研究《矛盾论》写作的真实过程,明确其作为中国革命实践经验、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三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②参见陈仁锋、庞虎:《从〈矛盾论〉看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针对“抄袭说”观点的反驳》,《决策与信息》,2019年第3期。一些学者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与内涵、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等内容,考证延安时期毛泽东研读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过程、毛泽东与新中国“突围战”、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形成、毛泽东的内参批示(1965—1976)、毛泽东《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的历史、“八七会议”中毛泽东理论的影响等内容,对于服务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毛泽东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统一
理论界充分肯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强调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把握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进一步深化毛泽东思想精髓和时代价值的继承弘扬,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是研究毛泽东思想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贡献。理论界从党内监督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等思想的演进历程,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从毛泽东科学把握“新阶段”思想的方法、人民内部矛盾的判断方法等角度阐明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意义和时代意义,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从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正义的角度指出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贡献。①参见马社香:《毛泽东地缘战略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红线——以国际性代表人物访问韶山为研究支点》,《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有学者指出,当前毛泽东思想研究需要关注的重大理论课题,即从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来深化毛泽东历史地位的研究,从“活的灵魂”的普遍性价值高度来深化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研究,从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深化对毛泽东精神的研究。②参见尚庆飞:《新时代背景下深化毛泽东研究的若干重大问题》,《东岳论丛》,2019年第3期。
二是系统总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有专家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五个方面实现了对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创新:一是从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从防止党和国家改变颜色到全面从严治党;三是从让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阵地到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四是从构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五是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③参见李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发展和创新》,《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一些学者从内容、立场、观点、方法、创立经验等角度,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从内容来看,毛泽东思想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提供了重要思想渊源;从立场、观点、方法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着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从创立经验来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了毛泽东思想创立过程中积累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有的放矢、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弘扬创新精神等宝贵经验。
四、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回答“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重大制度之问的同时,蕴含着深厚的制度自信和强大的制度执行力,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成为2019年理论研究的焦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研究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与内在逻辑研究。理论界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体系弊端和“苏联模式”的弊端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研究来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内涵,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几个层面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从是否符合国情、是否有效管用、是否得到人民拥护来评判和把握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并基于此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底蕴的研究。理论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健全到逐渐完善的艰难历程,具有深厚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历史逻辑。一些学者从中华民族5000年优秀的传统文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辛探索的革命历史、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等角度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的过程之中确立和发展的,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三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遵守与执行研究。许多学者提出,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要更加契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之中,才能实现引领社会进步的目标。要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运行,增强按制度办事的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应从制度理念认同、制度优势认同、制度发展认同三重维度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度,即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持续推动制度现代化,在发展中推动这一制度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不断增强人民的制度理念认同、优势认同和发展认同。①参见丁兆梅、史家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三维审视》,《理论学刊》,2019年第5期。
(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研究
一是从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视角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论界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十四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这一科学论断,从国家理论、制度发展、规律认识等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释。一些专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②何毅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历程和成就》,《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日。,它“赋予‘中国之治’以新的时代内涵,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新篇章”③顾海良:《为什么说四中全会打开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发展新篇章》,《国家治理》,2019年第41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自觉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20世纪以来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这一伟大创造来自对制度规律的创造性运用、对制度立场的创造性坚守,更来自对制度力量的创造性释放、对制度价值的创造性塑造”④辛鸣:《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学习时报》2019年11月13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制度完善、体制变革、机制创新的文明进程;⑤参见时和兴:《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发展进程》,《学习时报》2019年12月4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自己领导广大人民群众所创建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规律性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的高度”⑥任晓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基本属性》,《社会治理》,2019年第12期。。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准确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是深入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关系的前提和基础。理论界围绕什么是治理、什么是制度、什么是国家治理、什么是治理体系、什么是治理能力、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和要求是什么等问题展开深入研讨,通过知其然、知所行来更为准确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同时,一些学者系统阐述了制度与治理的辩证关系,认为制度是治理的基础、依据、尺度、手段、规则、保障,治理则是制度的实践、创新、经验来源、评价和检验标准,认为“制度好不好,检验和评价的标准是什么?既要看制度本身,更要看实践状况,看治理的实际效果”①李忠杰:《全面把握制度与治理的辩证关系》,《经济日报》2019年11月20日。。在深入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辩证关系中,理论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国家治理现代化要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②张文君:《深刻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中国逻辑》,《光明日报》2019年11月25日。,只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才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成功之路。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研究。理论界主要围绕转化的意义、转化的目的、如何实现转化等问题展开研讨。在转化的意义上,有专家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需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等不同维度,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性。在转化的目的上,理论界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政治前提,要通过国家效能的提升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如何实现转化上,理论界从建立完善的、科学的制度体系和提高制度执行力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提出“首先是要将我国制度的显著优势转化为科学的制度体系,然后再将制度体系转化为治理效能,转化的关键在于执行”③冯俊:《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经济日报》2019年12月12日。。一些专家把制度体系建设与国家治理水平联系起来,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取决于制度体系化程度,制度体系化程度越高,国家治理现代化呈现的水平越高,用制度体系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保证。④参见齐卫平:《以坚定的制度自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华日报》2019年12月3日。有的专家主张通过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理顺治理关系、创新治理形式,⑤参见罗宗毅:《国家治理现代化: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学习时报》2019年10月7日。借助不断发展的当代信息技术来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⑥参见肖峰:《信息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2019年第43期。一些学者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促进群众广泛参与,坚持人民导向,形成锻造法律思维方式、强化制度和法的执行能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建设思路。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2019年,理论界通过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70年的理论成就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在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中回应了当今时代的重大“时代之问”,通过深入挖掘毛泽东思想的当代价值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研究中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现实逻辑,从“历史逻辑—时代精神—理论基础—现实逻辑”的角度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鉴于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将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更加强大的创新动力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通过追根溯源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主要有五个重要的时空维度: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艰辛探索、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社会实践、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传承。理论界将继续从这五个方面来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围绕重要时间节点的周年纪念日产生出系列理论成果,如2021年将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来研究党的领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贡献。此外,鉴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挑战,理论界必将通过仔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具体事件或者具体问题的史料来进行回应,亦会在一定程度上持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内涵。
(二)通过与时俱进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
当前,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学理性系统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学界将继续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更加准确地把握其内在逻辑,从学理性角度进一步探究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系统总结和梳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重大贡献。这将成为理论界今后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面,也是不断夯实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理论基础的重要任务。
(三)通过关注现实更加深入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需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引领实践。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很大一部分成果是对领导讲话的理论阐释和国家文件的政策性解读,对于“实践逻辑”的研究相对不足。2019年理论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换为国家治理效能”等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逻辑研究的新方向。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必将结合重大时代问题、国家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等现实问题来进行深入研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体现到发展目标的实现、制度体系的完善、现实问题的解决之中,进一步彰显理论关怀现实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