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道德与法治》的劳动教育路径探索
2020-07-11
(福州市茶园山中心小学,福建 福州 350001)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将“劳”列入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如此高站位的制度设计,如何有效、有力地落实到学生日常学习中,用怎样的课程理念来支撑这一设计,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德育性课程。[1]而劳动恰恰源于生活,是一种最好的生活教育。基于部编版教材,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劳动育人在课堂中“同频共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立足教材,找准劳动教育落脚点
1.系统梳理,找准劳动教育核心要点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对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实现上述目标的切入点。
部编版教材将“劳动素养”(即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分布在各个学段中,尤其在中、低年级更为典型。以下初步梳理出教材中劳动育人核心要点,如表1、表2 和表3 所示。
表1 部编版低年段道德与法治劳动育人核心要点
表2 部编版中年段道德与法治劳动育人核心要点
表3 部编版高年段道德与法治劳动育人核心要点
通过表1、表2 和表3 可以看出,部编版教材采用单元主题式编排,根据小学生认知特点,由明线、暗线交织展开,不同学段都承载着不同劳动素养的培养要求。
2.筛选提炼,领会劳动要素丰富内涵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涵盖的劳动素养要点,从“劳动习惯—劳动观念—劳动精神”三个层面,由浅入深、循环反复,在低中高三个学段呈现阶梯螺旋上升的特点。
低年段,培养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占据一定的篇幅,范围涵盖个人劳动、班级劳动、家庭劳动、社会劳动。具体见表4。
表4 低年段劳动技能要求
中年段,旨在培养少年儿童的劳动观念。如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等内容,注重在劳动中获得生活体验,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等积极的劳动价值观。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的基础上,高年段更注重劳动精神的培养。如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我们一家人》,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完善自我健康成长》等内容,通过家风家训、社会实践劳动、职业体验等途径,让学生体悟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的精神。
通过归纳整理,可以明晰劳动教育在各个学段的教学序列和教学要求,将每个学段的要点连成线、铺成面、织成网,研究学与教的机理,实现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精准定位、精确施教。
二、立足课堂,践行劳动教育新教法
1.整合资源,项目学习,驱动素养成长
“单元编排、主题鲜明”是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结合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进行项目化学习,可以整合教材资源,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由《我和我的家》《家人的爱》《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四个课题组成。在教学时,充分发挥项目化学习优势,以整体性的视角,围绕“我爱我家”这一主题,设计一系列项目学习内容。如我有哪些家人?家人的爱藏在哪里?我能为家人做些什么?家务活我参与等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情感上从“被爱”到“施爱”到“会爱”,为后期的劳动实践技能打好感情基础。在教学《干点家务活》这一课时,采用项目化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认领劳动技能项目,构建同一项目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在实践中找到家务劳动的小技巧,实现从“要我做”到“我要做”到“我会做”的内化体验,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2.育训结合,落细落小,开启劳动启蒙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注重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启蒙。在低、中、高三个学段安排诸如《我们爱整洁》《让我自己来整理》《干点家务活》《我是班级值日生》《这些事我来做》这样的劳动专题内容。在教学中,执教者应该细化每一个步骤,将劳动技能知识具体化,以生动的方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如四年级上册《这些事我来做》一课,要求学生学习并掌握家务活技能。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项家务活进行学习。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学一学、做一做”四个步骤,细化劳动步骤,采用编儿歌、做游戏、竞技赛表等形式,让学生轻松掌握劳动技能。例如,学习“折衣服”这一项目,教师可以边操作边读儿歌:“衣服铺平正面放,两边翅膀折中央,小手捏住衣下角,翻个跟头向上扬,调个面,领朝上,衣服叠得真正好。”将方法融入儿歌之中,让学生在轻松输快地氛围中学会劳动技能。
3.德技并修,加强实践,引领劳动体验
劳动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拓展延伸,提供劳动实践机会。在课堂上熟悉掌握劳动技能后,适当布置课后劳动实践作业,如“每天劳动三分钟”“我的书包最整洁”“垃圾分类我能行”等,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学、做、悟”,逐步养成主动劳动的意识,形成“爱劳动”的品质。
三、立足生活,打造劳动教育全路径
道德与法治课程倡导“向生活学习”。劳动是最常见的生活方式,将劳动教育的学习空间从课堂引向生活,需要执教者不断思考与探索,实现“以劳育德”的课程目标,让劳动生活化教育扎实、有效。
1.家校联合,挖掘劳动育人内涵
家庭是孩子劳动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劳动教育的第一任老师。[2]在执教四年级上册《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四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他们》、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这些课程时,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以从父母所从事的职业开始,和学生交流,明确父母的工作对于社会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了解身边更多的劳动者,知道他们的劳动内容、劳动时间、工作职责、一天的劳动结果和对社会、家庭的作用,启发学生感知每件物品背后所凝聚的劳动者的心血和汗水,从中感悟到幸福生活离不开辛勤的劳动,进一步树立劳动观念,培养对劳动者的感情。充分利用家长的职业资源,邀请父母走进课堂,开设一堂职业体验特色课程,如烹饪技巧、包裹投递、交警站岗、医护救援、教师授课等,营造无缝链接的生活化大课堂,与课本所学知识有机结合,理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井然有序的分工合作及其付出与创造”。
2.拓展场域,探寻劳动育人模式
美丽的教室、整洁的走廊、宽阔的操场,一草一木,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素材。在教学《我们的校园》《校园里的号令》《我是班级值日生》《装扮我们的教室》《说说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我们班四岁了》《我们班他们班》这些以校园生活为背景的课例时,可以紧密结合学校常规,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校务劳动、班务劳动、校园义工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责任感。例如,科学划分学校的劳动区域,指导不同学段的学生参加晨扫、值日劳动,通过打扫教室、廊道、操场等区域的环境卫生,让学生学会劳动。[3]开展“洁净校园我行动”“我把垃圾送回家”等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参与学校管理,培养劳动责任感。在班级实行劳动岗位责任制,全体学生轮任班级管理岗位。让学生承担各自班级中扫地、倒垃圾、擦玻璃、摆课桌、整理图书角等劳动,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劳动教育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