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文道统一”传承“红色基因”
——统编教科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实践

2020-07-11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科书题材革命

(建瓯市实验小学,福建 建瓯 353100)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教材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1]随着2020 年春季开学,统编语文教科书完成了在中小学所有年级的全面铺开。统编教科书突出革命传统教育,构筑了“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体系,让学生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革命人物、一篇篇意蕴深长的课文中学习爱国精神,感知责任使命,体会时代担当,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如何用好统编教科书,实现语文学习和精神成长的和谐统一,落实新时代的育人要求?

一、课标有关革命文化题材内容的界定

语文教科书的编写,是一种具有价值立场和价值尺度取向的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部分,明确提出“革命文化”这一概念:“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3]参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对“革命文化”的阐述,可以将“革命文化题材的作品”定义为:体现或描写“中国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为实现民族解放、振兴作出的行为,表现出的精神和品格”的作品;包括革命志士和英雄自己所写的作品。

二、统编教科书中有关革命文化题材内容的梳理

根据以上定义,对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中有关革命文化题材的内容梳理如下:

表1 一至三年级革命文化题材内容与语文要素对照表

(1)其中《王二小》为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中《我爱阅读》栏目的内容。(2)一年级到三年级,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在宽泛的人文主题下单篇分布。(3)统编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安排略读课文,表1 在略读课文课题后加*表示(下同)。

表2 四年级革命文化题材内容与语文要素对照表

(1)从四年级起,逐步增加革命文化题材作品在课文中的分量。(2)围绕革命文化,设置“家国情怀”和“人物品质”两个主题单元。(3)开始学习“诗词”中蕴含的人物品质和爱国情感。(4)表2 中的“/”表示课文单篇分布(下同)。

表3 五年级革命文化题材内容与语文要素对照表

从五年级起,开始设置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五上《少年中国说》课后练习:(1)读一读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2)集体朗诵《少年中国说》。

表4 六年级革命文化题材内容与语文要素对照表

(1)六上“革命岁月”主题单元《灯光》课后设计了两个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读《伟大的友谊》片段,查找相关资料,想一想,从哪里可以看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互相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唱一唱歌曲《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感受其中的爱国情怀。(2)六上“革命岁月”主题单元《语文园地》中《书写提示》展示的书法作品内容,节选自《赵一曼写给儿子的信》。(3)六上“革命岁月”“鲁迅”两个主题单元的《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部分,编入了革命领袖和革命家的诗词、名言警句,引导学生积累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语言材料,进一步加强革命传统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4](4)六上第四单元“快乐读书吧”栏目中,推荐以“红色经典”为主题的整本书阅读。(5)六下《十六年前的回忆》课后练习中设计了以“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查找资料,了解先烈的革命事迹,和同学们交流。

三、统编教科书中革命文化题材内容的编排特点

从上四表中可以发现:统编教科书中革命文化题材的内容安排,突出学段特点,兼顾年级、学段的衔接,体现了循序渐进、滋润渗透的编排原则。[4]同时,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课文呈现由单篇分布到主题单元、由课内精读到阅读链接、由“小我”到“大我”(人与社会)的逐步变化。到了高年段,教材所选课文的重点放在“人与社会”这一主题上,旨在逐渐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高尚品质和社会基本道德品质等。[5]

(一)第一学段:贴近生活,在细微处渗透

一二年级选文贴近儿童生活,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熏陶感染作用,让学生从朗朗上口的韵语、鲜活生动的故事中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学习先辈的精神,激发爱国之情。如在一年级的《入学教育》中,主旨明确地以“我是中国人”为主题,展示了“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五十六个民族的小朋友欢乐团聚在一起”的情景。翻开教材第一课《天地人》,以一幅国画大师傅抱石的取景于苏轼《前赤壁赋》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中国水墨画为背景,“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看似简简单单的文字,却是中国传统文化、哲学、辩证法的精华。或许,学生此时无法体会苏轼的豁达乐观,心怀苍生;或许,无法体会蕴含在这简单字眼中的意义,但对他们的熏陶感染作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也正是语文教育的特点。播下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种子,让学生从中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激发爱国之情。

(二)第二学段:注重衔接,在积累中内化

三年级关注学段之间的衔接,以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为桥梁,让学生顺利从以学词学句为重点的第一学段,过渡到关注语文能力增长的第二学段。四年级是儿童成长的一个关键期,学生分析、抽象、概括、推理能力开始形成。因此,四年级除了安排“家国情怀”和“人物品质”的主题单元之外,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诗词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从中体会“自尊、自立、自强”的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文化自信和高尚的品格修养。

(三)第三学段:关注整体,在融贯中提升

五年级在主题单元的基础上,安排相应的实践活动,开启了“革命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之旅。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的认知,获得的体验是深刻而全面的。[6]六年级的学生思想开始向成熟发展,正是引导他们明事理、辨是非,培养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期。因此六年级革命文化题材的内容在安排上,比重最大,呈现方式多样。如唱一唱爱国歌曲,抄一抄革命家书,背一背爱国名句,读一读整本红色经典等;还要求综合运用学过的阅读方法,强化实践性,形成全方位的育人体系。

四、统编教科书中革命文化题材内容的教学方法

面对教科书如此厚重的革命文化题材的安排,应如何落实?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语文学科的特点、统编教科书课程安排体系,结合传统教育的经验,“文道统一”应该是最恰当的方法。陈先云主编在教材培训会上也多次强调:“文与道的统一”是语文教材秉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宝贵经验。

(一)把握文本,力求“言意兼得”

透过一个个鲜活的文字,能关照到人物的内心;透过一个个朴实的文字,能体会人物高洁的品格;透过一个个凝练的文字,能找到前进的坐标。所谓的“力透纸背”大抵如此。在教学革命文化题材的作品时,更要借助语言文字,在咀嚼文字中理解内容,在品悟内涵中受到感染。实现教师、学生、作者、教材编者、文本中的人物之间的对话,在这样交互的对话中,感受人物的高尚品质。

如六上《桥》这篇课文,从“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等洪水如犯魔般恐怖的描写中,将“人们的惊慌失措——‘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和老汉的沉着冷静——‘站着’‘不说话’‘盯着’‘像一座山’”进行对比。在“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处设疑:为什么这位老支书是全村人拥戴的?学生在文本中可以体会到:原来生死关头,老汉的一句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力挽狂澜,让大家在危急关头,能有序地通过那唯一一座通往生的希望的窄窄的木桥。当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时,老汉冷冷地怼了一句:“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镇住即将发生的混乱。更让人注目的是,在生死关头,面对儿子的插队,他“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直到最后,他才“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可是,“那木桥轰的一声倒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读这些词句,学生心里慢慢勾勒出一位有担当、有智慧、有魄力、有柔情的党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尚且如此,在平日里又怎么不心系百姓?这样一位老支书怎么能不让“全村人都拥戴”?

此时,再回过头去读一读课题《桥》,让学生说一说:你认为题目中的“桥”是课文中的那座木桥吗?显然不是。“桥”是一个喻体,它的本体是故事中的老支书。危急关头,老支书为村民架起一座生命之桥,这“桥”无桥之形却有桥之实,这“桥”是无坚不摧的“党群桥”。至此,让学生把目光放到自己身边:无论是在汶川地震,新疆雪灾,还是我们刚刚经历的新冠肺炎疫情,一位位普普通通的医生、警察、志愿者,一位位普普通通的人民群众,在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候,都是不顾个人安危,朝着最危险的地方逆行,去维护人民群众的安全、国家的安全。原来,这个世界从来没有英雄,只有一个个挺身而出的凡人。那一个又一个普通而神圣的灵魂,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有的样子!

(二)基于生本,落实“双线组元”

统编教科书“双线组元”的课程编排体系,语文要素是骨架,课文是血肉,其灵魂是立德树人。三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要基于统编教科书这一编排特点,在关注语文要素螺旋上升这一特点的同时,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组织教学。让教学既突出语文学习的特点,又能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精神营养,促其精神成长。

如四上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这一能力训练点,在二三年级分别学习了“借助关键词句,了解课文内容”“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等,在本学期的第四单元,学生又学习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依据学生的学情,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课时,引导学生勾连前面的学习经验,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素,分别梳理出本课的三件事:“立下读书志向”“听到中华不振”“体会中华不振”。继而结合课文中的过渡段,继续梳理这三件事情的前因后果。最后,根据这三件事的前因后果,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周恩来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受洋人的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地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一学习过程,不仅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学生还能体会到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和意义。

同样在二上第六单元《朱德的扁担》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抓住本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词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读课文,从提取出的关键词语中体会情感。如从“山高路陡”“争着去”中,体会战士们不怕困难,争相挑粮的精神;从两个“一块儿”“整夜整夜”中,体会朱德和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从“越发敬爱、不好意思再藏”中,体会战士们对朱德同志发自内心的敬爱。最后结合课后练习,“说说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来梳理全文,感受朱德同志以身作则的优秀品质,以及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从而对革命先辈产生敬意。

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学情,以语文要素为抓手,既积累了语言,习得了方法,又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学生不仅在运用语言上有提升,同时在思想情感上也有体悟。

(三)发挥师本,点拨“关键之处”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7]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4]在教学中,有一部分课文描述的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如《大禹治水》《朱德的扁担》等;还有一些文本的表达方式和学生原有的经验有较大的差距,如《少年中国说》《为人民服务》《好的故事》等;还有的课文句式凝练,意蕴深刻,比如古诗词。这些都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造成一定的困难。对于这样的课文,除了要勾连学生原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经验提供经验支撑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统编教科书“三位一体”的课程编排体系,将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及时链接,从学生学情出发,在教学中不断丰盈学生“革命文化”知识体系的架构。学生才能在历史背景下体会“家国之情”,真正“眼放长空得大观”。这时发挥教师自身知识体系的优势,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特别重要。

如五上第四单元的《示儿》一诗的教学。学生有之前学习诗词的经验积累,懂得借助注释来学习,不难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在四上李清照《夏日绝句》一诗的学习中,学生对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学情,以及本单元语文要素“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前的资料搜集,教师可引导学生侧重搜集陆游的诗作,并尝试提取诗作的高频字,说说对诗人的认识和感受。课中,在交流“击胡”“擒胡”“灭胡”“忧国”“报国”“复中原”这些提取出来的高频字时,学生能体会到诗人的一生始终贯穿着报国之志、忧国忧民和“气吞残虏”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什么原因才能使一位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盼祖国统一?结合单元导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提炼出诗人临终的悲怆是源于对祖国深深的爱。至此,教师引导:这份对祖国的深爱也鼓舞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宋末元初的文天祥,明末清初的史可法,抗日战争时期的杨靖宇、戴安澜等人,都受到陆游爱国思想的影响,为争取民族解放而贡献了自己的一切,终成千古流芳的民族英雄。同学们课后,还应该再读一读陆游和这些民族英雄的诗篇,探寻为什么陆游会被清末著名学者梁启超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总之,要落实好“文道统一”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全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使学生在读文本、学表达,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思想和文化的熏陶感染,传承红色基因,打好中国底色,长大后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猜你喜欢

教科书题材革命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藏起来的教科书
对一道教科书习题的再探索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被藏起来的教科书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