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喘嗽从“瘀”论治体会
2020-07-10彭美仁王伟善
彭美仁 王伟善
【摘 要】目的:观察中医药“活血化瘀”对慢性喘嗽患者的疗效。方法:通过中医对慢性喘嗽在补益肺肾、止咳化痰平喘、兼祛表邪的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瘀之品,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临床试验表明,慢性喘嗽患者从“瘀”论治疗效可靠,中医药对各种慢性喘嗽的治疗可以减少患者住院次数。结论:慢性喘嗽疾病,中医通过补益肺肾、化痰止咳平喘、活血化瘀,兼祛表邪,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能够取得良效。
【关键词】慢性喘嗽;活血化瘀;补益肺肾
【中图分类号】R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1-0278-02
喘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最常见证候,以咳嗽、喘促为主证,慢性喘嗽常常是因为各种肺系疾病久病失治所致,常以喘促为主,咳嗽为辅助癥候[1]。现代医学疾病中,咳嗽、喘促主要症候表现为以下几类疾病: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及支气管扩张等。目前对咳嗽、喘促发病因素分析较多,包括外感、内伤之分,历代医学家证实,其疾病病变以肺、心、脾、肝及肾为主,常常因感受到风、寒、热、燥、火之邪从而感发,或因脾虚生痰及肝火犯肺、肾气虚衰等造成病变[2]。近些年来,咳嗽发病重要病因为“瘀血”,该病多见于久病顽疾咳嗽患者。目前对慢性咳嗽治疗上,常常以“瘀血”论治,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临床就对瘀血咳嗽论治情况如下分析。
典型症状:以咳嗽、喘促难卧为主,日久,顿咳,频咳,咳声低沉如闷于喉下,动则咳嗽、喘促加重。咳痰,痰液呈现粘稠且黄,或白色痰液呈现粘稠难以咳出,痰液量或多、或少,患者表现为喘促,难卧情况,夜间睡眠不安,痰液颜色呈现铁锈色,或带有血丝,甚至咯血。部分人群伴有胸闷、胸痛及口干舌燥。舌质呈现暗红、紫,苔表现为黄、白,少津,舌边尖、瘀斑点,舌下为静脉迂曲,舌苔多为黄、干,脉象多弦,或弦细涩,或浮滑。
常见病因:临床上常见的慢性喘嗽,其病因包括:①负重怒伤肺络,跌打会损伤肺络,咯血残留会滞留在肺络,造成肺络瘀阻;②痰瘀碍气,肺失肃降;③气血失调造成气滞血瘀,痰瘀互结;④津液亏虚,肺络瘀阻。
发病机制:瘀血是指各种原因所造成喘嗽,肺络受损后会伴有瘀血,时间日久会造成肺络瘀阻,伴有劳损伤气,咯血耗气,肺气虚弱情况下引起肺气失于肃降,壅而喘嗽;或因痰阻则血难行,血凝则痰难化,瘀血内阻,故成痰瘀互结,肺气升降失常而喘嗽;或因气虚、阳虚无力鼓动血行而成瘀,寒凝血滞,热邪煎熬亦可成瘀,瘀血阻滞络道,当津液聚集造成化生痰浊,对肺之宣肃阻碍引起咳嗽;或津液亏虚、津亏不足情况以载血,但血行不畅会形成瘀血,热灼津液,水少津亏,汁稠重浊,流行不畅,停蓄凝滞而使肺络瘀阻,肺气失宣喘嗽[3]。
病案举例:
案一,患者,孙某,男,69岁。主因“反复咳嗽、咯痰10+年,加重伴心累、气促1+月”于2014年07月02日就诊。有"慢支炎、肺气肿"病史10+年,此次因受凉后病情复发加重,在西医院使用抗生素、止咳化痰、激素等药物治疗无明显缓解,寻求中医治疗而就诊。诉:咳嗽无力、喘促难于平卧,痰白量少,胸闷,心累,口干口渴,纳食无味。查体:口唇稍微发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双肺叩击过清音,呼吸音低,会闻及散在干湿啰音。腹平软,双下肢轻度水肿,舌质淡紫,舌边尖可见瘀斑点,苔白而干,舌下静脉迂曲,脉弦细涩。辅查:血常规:WBC13.00×109/L,N79.80%,HGB111.00g/L,PLT282×109/L;心电图:窦性心律,偶发房早;胸片:肺气肿表现。
辨证施治:诊断:喘证。辩证:肺肾气虚,瘀血阻络。患者长期因虚而外感,兼之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导致抵抗力下降,故易反复病情发作,治宜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活血通络,兼以祛风固表。处方:人参10g,黄芪40g,桂心12g,桔梗18g,莱菔子30g,麻黄10g,厚朴18g,紫菀18g,款冬花20g,炒山楂30g,丹参25g,五味子、建曲、桑白皮20g,防风、川芎15g,红花12g,甘草6g。
二诊(07月14日):上方连服六剂后,咳嗽、喘促、心累、口干等症状明显缓解,能够平卧,可以下床活动,仍感乏力,纳差,舌质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患者表证已解,肺肾气虚有效改善,但仍瘀血阻络,循环障碍,需进一步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活血通络。处方:黄芪40g,莱菔子、炒山楂30g,参25g,建曲、白术20g,桔梗、厚朴18g,砂仁、丹川芎15g,桂心、红花12g,人参、陈皮10g,甘草6g。
三诊(07月20日):上方服4剂后,自觉神清气爽,纳食香,能够从事户外活动及简单劳作。嘱其以玉屏风散长服。随访近两年未再次住院治疗。
案二,梁某,男,79岁,主因“反复咳喘、咯痰20+年,加重伴头昏、身痛、乏力3+天”于2015年01月14日就诊。既往有“肺结核、肺心病、左侧胸部塌陷”病史,曾多次在县医院诊治,予抗炎、平喘、对症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症状反复发作,长期在家口服药物治疗,3+天前患者受凉后病情加重,求中医诊治,症见:气促,心累,活动后明显加重,咯黄色粘稠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伴发热、头昏痛、全身酸痛、四肢乏力;无明显畏寒、胸闷、胸痛,无心悸、心慌,无双下肢水肿,查体:神清,精神差,面色暗,倦怠神疲,语声低微,颈静脉无怒张,气管偏左,甲状腺未扪及肿大;左侧胸部塌陷,右侧胸部呈桶状,叩呈过清音,双肺呼吸音明显降低,双肺可闻及少量细湿罗音及干罗音。心界不大,心音低钝,节律齐,无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双下肢不肿。舌质樱红色,舌边尖可见紫斑点,苔黄而干,舌下静脉迂曲,脉浮细数。辅查:血常规:WBC11.20×109/L,N82.60%,HGB106.00g/L,PLT237×109/L;心电图:窦性心律,ST-T改变;胸片:左肺毁损,右肺气肿表现。
辨证施治:诊断:喘证。辩证:阴虚痰热,瘀血阻络。患者年老体衰,兼之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导致抵抗力下降,易感外邪,故易反复病情发作,治宜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活血通络,兼以祛风固表。处方:人参10g,黄芪40g,桔梗18g,莱菔子30g,麻黄10g,厚朴18g,紫菀18g,款冬花20g,丹参25g,五味子、桑白皮20g,荆芥、防风、川芎15g,红花12g。
二诊(01月20日):上方连服三剂后,发热、头昏痛、全身酸痛等症状明显缓解,仍稍感乏力,舌质干红,舌边尖可见齿痕,苔黄而干,舌下静脉迂曲,脉细涩。患者表证已解,肺肾气虚有所改善,仍瘀血阻络,循环障碍,需进一步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活血通絡。处方:人参10g,黄芪40g,桂心12g,桔梗18g,莱菔子30g,陈皮10g,厚朴18g,白术20g,炒山楂30g,建曲20g,丹参25g,川芎15g,红花12g,甘草6g。
三诊(01月28日):上方服4剂后,自觉精神好转,呼吸平稳,纳食香,能够从事户外活动及简单劳作。嘱其以玉屏风散为主长服。随访近一年未再次住院治疗。
治疗体会:对于慢性咳喘,多以久病而虚,虚体更易感受外邪,因感受外邪而诱发疾病复发加重,故治以补虚为主,兼以平喘、祛表邪。国代医学家中,对喘证治疗上提出活血化瘀,《丹溪心法》说:“肺胀而咳,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因此,朱丹溪采取四物汤进行干预,配合桃仁、大黄以及姜汁服用发挥药效;唐容川说:“善人身气通,不可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因此唐容川则用代抵当汤加茯苓、法半夏治疗。近代许多医家多从补虚兼以活血化瘀入手,佐以化痰之剂,多取良效。对其治疗上,采取补虚、理气化痰具有平喘之效,后续治疗总则为活血,论治为辩证加减。
对机体合并寒凝阳衰者,采取温阳散寒疗法,对兼备郁热病毒者,治疗上配备清热解毒之品,对阴虚血弱者,予以育阴养血药物。同时,杜绝生痰之源;药物选择上,配备健脾益气补肾等药物,津液归化,痰浊瘀血无以滋生。对气虚血瘀人群,配备二味参苏饮,配合桃仁、当归以及橘红,具有祛瘀活络之效,配合杏仁、枳壳及橘皮,发挥肃肺止咳。对瘀血较重患者,配合水蛭、旋复花、生茜草、郁金以及当归等药物,可活血化瘀。
痰浊瘀阻者治疗常常采取加减论治,包括二陈汤、平胃散以及温胆汤等。当痰瘀去除过后,辅助予以四君子汤,补中益气、金水六君煎、七味都气丸、济生肾气丸等补脾益肾之方善后,以培其根本,断生痰致瘀之源。
《血证论》说:“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吐血咯血,必见痰饮”。上述均为肺、脾以及肾脏功能失调所致,此时水液代谢障碍[4]。肺部通调涩滞,肾之蒸化失职,当三者之间互为影响,造成水湿停聚并形成痰液,火热煎熬津液、外邪袭肺,肺失宣肃,津液凝滞等因素亦可成痰。痰作为有形之邪,会留滞机体,当脉络受阻会造成血行不畅,引起瘀血。正如张山雷所言:“痰涎积于经遂则络中之血必滞”。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凝,正如唐容川所言:“血积既久亦能成痰水”,这是瘀血日久而生痰浊,导致新生之痰与瘀血相聚则成痰瘀为患之证,故使咳嗽日久不愈。
综上,慢性喘嗽疾病,中医通过补益肺肾、化痰止咳平喘、活血化瘀,兼祛表邪,标本兼治,攻补兼施,能够取得良效。
参考文献
[1] 杨志华,等.从痰瘀论治小儿肺炎喘嗽[J].甘肃中医,2009,(12):7-8.
[2] 王芳,等.王晓燕教授从五脏论治小儿肺炎喘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0):68- 70.
[3] 王伟伟,刘霞.小儿肺炎喘嗽从瘀论治[J].中国医药指南,2008,(24):347-348.
[4] 张慈.由痰瘀论治小儿肺炎喘嗽的临床效果[J].药物与人,2015,(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