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理环境对文学特点的影响
2020-07-10吴媛媛
吴媛媛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以及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个方面深深影响着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自然也深深影响着区域文学活动的风格。
以日本传统文学为例。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如是道:“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是的,这位日本大作者擅长用离奇古怪而又恰到好处的描写,串以细腻唯美的情节,堆积出一个个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的文学故事。《雪国》是川端康成最具东方式虚无的作品之一。它讲述了岛村与艺妓驹子、少女叶子这三个人的情爱故事,这种男女间微妙的情感故事充斥着哀感,这种悲哀的情调即“物哀”,为日本传统文学的典型特点之一。日本文学这一鲜明特点源自于日本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一、自然环境对其的影响
文学作者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从无到完成一件完整成熟的文学作品,文学作者在其中是造物主般的存在。文学创作是复杂的,文学作者的思想活动也是复杂的,都是主观思想与客观存在相结合的产物。
自然地理环境主要从这两个方面影响着文学作品风格的形成:
1.对创作者:自然环境影响着人的性情
中国西北地区具有面积广大、干旱缺水、荒漠广布、风沙较多、生态脆弱、人口稀少、资源丰富等特点,西北人多豪爽、义气、直来直往、没有心眼、为人热情;中国江南地区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有诗云“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因此江南人普遍较灵秀颖慧、温婉雅致。
日本是由数个岛屿组成的岛国,四周皆是无边的大海,境内多山,也有众多小面积的平原和湖泊,位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因此地震、火山活动等自然灾害频发。再加上上佛教禅宗的传入。日本人形成了“物哀、幽玄、侘寂、意气”的美学观,这种美学观贯穿了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家继承了这种美学观,并融入了日本传统文学之中。
2.对文学作品:提供可供参考的写作对象
自然环境不仅能影响创作者的性情,还能为其提供可供参考的写作对象,尤其是文学地理环境方面。见初春,松尾芭蕉写出“雪融艳一点,当归淡紫芽。”,见夏日,松尾芭蕉写出“章鱼壶中梦黄粱,天边夏月”。朦朦胧胧的雪天,满开的樱花,近黑的夕阳,聒噪将去的秋虫,寂静的杉树林……山,川,湖,泊……这些自然环境也铺就了物哀中所蕴含中的静寂美特性,成为‘空寂的美的底流,让日本传统文学天然带有一种物哀感的美的特点。
二、人文环境对其的影响
日本人的物哀情结深深扎在他们的骨子里。日本人尤爱樱花,因为“它以其高雅绚丽的美诉诸我国国民的美感, 这是其它任何花所不及的”。樱花绚烂,小到一束花开,大到漫山遍野,都是极其素华之美,一朵,也真日本国色,满山,也不似桃花过于鲜艳热闹;樱花七日,其花期短促集中,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只有七天,整棵樱树从花开到全部凋谢也不过半月时日,樱花凋零时转瞬即逝的消亡之美。村上春树在《我们不过是借住者》中曾这样描写樱花的凋零:“因为不管是樱、萤或枫,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失去它的美丽。我们为了目击那一瞬的光彩,路途再远也愿意前往。那里存在的不只是纯粹的美丽,人们亲眼确认它们失去小小的光芒,看到鲜艳的色彩在眼前凋零,会不自觉地松一口气。当人们目睹一场美丽的盛宴消逝时,反而能找到安慰。”樱花极美,却也转瞬即逝,来年再轮回。这与日本传统审美观极其一致。另外日本自然灾害频发,他们很早就认识到这些意外不可避免也无法抗争,也早就放弃对自然的反逆和征服之心,而以受容忍从为其主要的对应之道。因此,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像中国那么负面,甚至有这么样的死亡美学观:“甚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这些导致日本文学有这么个特点:不太喜欢以大团圆作为结局,他们偏爱悲剧,也不喜欢大开大合,他们偏爱淡淡的哀伤。
宋代,日本从中国引入了佛教禅宗。禅宗认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种虚无思想影响了大批日本文学家:川端康成在《雪国》的创作中就表达了“得到了又失去、看见了却抓不着”,“徒劳与倔强、意义与虚无”的主题思想。小林一茶写的俳句:我知道这世界,如露水般短暂。这是她在女儿两岁之时便去世时写下的。世事无常、万事皆空、灭我为无、无中生有的虚无思想也是日本文学的特点之一。
日本人的物哀与虚无观念导致他们并不喜欢评论是非甚至讨厌直白與说教。所以在日本传统文学往往喜欢描写永恒的风花雪月,追求纯粹的美感,作品用故事引导人们去感受他们想要传达的东西。传达孤独,这么表述:流萤断续光,一明一灭一尺间,寂寞何以堪。连表达爱意都不会如西方佳人赤裸而大胆地说出我爱你,而是如是含蓄婉转:“今晚的月色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