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0年全面脱贫后社会工作介入相对贫困的必要性

2020-07-10孟浩然

青年生活 2020年18期
关键词:相对贫困扶贫社会工作

孟浩然

摘要: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全面脱贫并不意味着贫困现象完全消除,贫困问题会以相对形式存在。为确保脱贫工作全面胜利,巩固前期的扶贫成果,缓解相对贫困,成为扶贫工作重中之重。扶贫济困是社会工作的重要领域,社会工作有继续介入扶贫的必要性,本文分别从当前贫困发展新趋势、社会工作与扶贫的契合点、社会工作助力扶贫出发点的角度为社会工作者后续扶贫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扶贫;社会工作;绝对贫困;相对贫困

一、当前我国贫困发展新趋势: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

贫困是指反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缺乏的综合类现象,依据贫困程度可将其划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这不仅为全面脱贫吹响了号角,也意味着我国扶贫工作的重心将由绝对贫困转为相对贫困。其中绝对贫困是指生存贫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9899万人下降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10.2%下降至0.6%,扶贫工作取得了决定性成就,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相对贫困则是一个相对量,具有相对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它是指无法满足除了生存以外在当地条件下被认为是最基本生活需求的状态,即使在发达国家相对贫困也存在10%,世界银行将收入少于平均收入1/3的社会成员视为相对贫困者。

二.社会工作与扶贫的契合性

为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为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提供制度指引,民政部、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扶贫救济是社会工作重要领域,社会工作本质是“助人自助”,其可分解为“助”和“人自助”两方面,“助”指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即受人之鱼; “人自助”指社会工作者要增强服务对象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即授人以渔。作为一项专业的助人活动,不仅要實现助人之所需,同时更要助人之有成效。

1.价值观契合。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充分体现了热爱人类、服务人类和改善人类与社会环境关系的理想追求,“人道主义”“扶贫济困”的价值理念与精准扶贫实现“自助互助成长”的目标相契合。现代社会工作最早产生于西方,它是在回应个人与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从早期欧美国家面对贫困问题所实施的举措来看,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年),德国“汉堡制”(1788年)与“爱尔伯福制”(1852年),英国“慈善组织会社”(1869年),英国“睦邻组织运动”(1884年)无不以助人自助为出发点,同样,我国早在殷周时期的“保息与旧荒之”到管仲的“九惠之教”再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慈善机构、公益民间组织的接踵而至也都是以助人自助为出发点。纵观古今中外的社会工作实践,其共同点在于通过社会支持网络为弱势群体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以优势视角聚焦弱势群体面临的问题,这与当下辅助政府全面打赢扶贫攻坚战、提升贫困群体“自我造血”能力的目标不谋而合。在扶贫工作中,政府往往更关注精准扶贫的措施是否贯彻落实、扶贫成果的验收情况和行政性事务的完成度,社会工作者则以接纳、尊重多元贫困者的态度和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工作来激发贫困者的脱贫意识,促进其在精神上的脱贫。

2.专业契合

首先,从介入方法来看。社会工作以个案、小组、社区三大工作方法分别从贫困者个人、家庭与群体、村落与社区方面着手帮助贫困者脱贫,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助力脱贫攻坚战。针对个体,社会工作者通过面谈方式精准识别贫困者的需求,充分听取贫困者的想法,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实现扶贫方式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优势视角出发挖掘贫困者潜能,实现贫困者的自我增能、自我开发和自我服务。针对区域内情况类似的群体,社会工作者需要根据他们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整合分析,通过建立互助小组,贫困者互相分享自身经历互相支持建立亲密关系,提升小组成员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如为社区居民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开展知识技能讲座提升贫困者自身能力,为贫困地区链接资源帮助有改变意愿的家庭等。

其次,从专业理论来看。社会工作的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知识架构的总称,其中认知行为理论能够从内在的认知和外在的行为两方面着手帮助贫困者实现改变的目标;社会支持理论能够帮助贫困者解决个人与社会发展不协调之间的问题,给予全方位的服务;增权理论着重于增进贫困者的权能,以对抗环境的压力;优势视角着眼于贫困者的优势,以利于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协助其摆脱困境,最终实现其理想。

三.社会工作助力脱贫的发力点

解决贫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全面脱贫并不意味着完全消除贫困,相对贫困具有长期性。因此,在2020年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之际,社会工作者有继续介入扶贫的必要性,不仅要为政府的政策落地贡献力量,也要继续发挥本专业优势助力脱贫攻坚战,在扶贫脱贫道路上专业技能与方法要与时俱进,致力于满足居民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逐步缩小贫困差距,提升居民幸福感。

1.两兼顾:志智同扶

由于贫困者长期受环境的压迫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往往会给自己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社会工作者可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帮助贫困群者转变思维,从思想上摆脱扶贫政策依赖,提高贫困者的脱贫自信心,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主观能动性,以达到“志力”帮扶。因贫困地区条件有限、致贫原因不同,社会工作者可通过个性化干预对贫困者进行需求评估,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和增能理论挖掘贫困者自身以及所在区域的资源优势,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特点,帮助贫困者开展经济活动,提高其收入,还可通过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知识讲座,将“输血式”扶贫转为“造血式”扶贫,以达到“扶智”的效果。

2.两手抓:评估反馈一体,彰显第三方优势

社会工作作为不同于政府和贫困者的第三方,能站在公平、专业化的视角进行全程评估和扶贫绩效的动态性考核。在贫困人口评估方面,社会工作者深入贫困地区可以更为直观了解贫困者的需要、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工作的角度对现状进行探讨、解读,能够为政府下一步政策制定提供更为完善的数据参考,推动扶贫政策更加有效适用。对于扶贫绩效考核而言,社会工作以多维、专业化的测量方法,拥有强大的区域数据库,能够对服务活动动态性把握,在扶贫活动的过程和结束后的一段时间,能及时了解到贫困者的生活改善情况、收入是否提高等情况,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跟进优化,以达到“真脱贫”,增强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3.两谋划:链接资源,激发“活水”

目前,大多数贫困人口集中在农村和少数民族比较多的边境地区,信息闭塞,社会工作者应及时了解政府和社会的有关扶贫信息,在科学评估贫困者需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传递相关扶贫信息,帮助贫困者与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链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使得资源最大化利用,以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6.

猜你喜欢

相对贫困扶贫社会工作
浅析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贫困化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运用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
改革以来中国贫困指数的测度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