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互动浅析
2020-07-10陈忠武
陈忠武
“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每时每刻都进行心灵接触。”(苏霍姆林斯基语)这种“心灵接触”更多体现在课堂师生互动中,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是师生不分彼此,共同参与,平等对话、互通情感,互动互补,相生相长,教者亦学,学者亦教。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是获取知识,扩大视野,丰富精神生活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所必须的动力。
培养学生对学科兴趣 思品教师要使学生要对思品课产生兴趣,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思品学科的兴趣。有一外国人如是说:教师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透彻、迅捷、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千方百计地培养学生兴趣,使之愉快地学。教人若未见意趣,学生则自不乐学。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兴趣时,总是积极推动而且心情愉快地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总是围绕教学内容,广泛搜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的背景材料、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国内国际重大热点问题,精心设计一些问题,组织学生广泛参与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师生互动得到精神的愉悦,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思品课枯燥乏味而是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习思品的热情,有热情、有兴趣,师生互动必然有效。
善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方式是否生动有趣是至关重要的!课堂上教师若冷脸冷眼面对学生,学生望而生畏、生厌谈何兴趣?没有兴趣,教师再才高八斗、口若悬河也是枉然!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坚决抛弃“一言谈”“填鸭式”等古老的教学模式,要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如围绕主题剪接一段视频播放;展示一些幽默、风趣的漫画;发动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辩论、问题讨论;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与交流等等,总之,要避免单一乏味的模式,尤其是同样的问题多次重复学习时一定要“变化多端”,要始终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兴趣地听课,更感兴趣地参与师生互动,敞开心扉,积极发言交流,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自然加强。
二、营造氛围
《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过程的实质是人与人间的情感交流的過程,这种交流的必须是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在能有效展开。
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堂互动生成”教学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核心就是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有效地的师生互动有赖于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因此,教师必须彻底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把学生真正纳入到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中,给学生充分尊重,让尊重走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自由”“民主”“博爱”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这种和谐的氛围为师生互动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正所谓“ 亲其师,而信其道”。
增进师生间情感交流 创造宽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必须增进与学生有效的情感交流,要关爱学生,教师温和的声音、微笑的面孔、理解的表情等都会给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要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能容忍学生暂时性的、过渡性的错误,不呵斥、批评、讽刺、讥讽学生,多给学生以成就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更应关注中下层学生,中下层生往往在课堂中被忽略,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少,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给中等生、后进生以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也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于他们的点滴成功,教师要用 “放大镜”来看,要给予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最大程度地调动中后生的积极性,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总之,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考、感悟和发展,科学艺术地把握互动生成,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从而创造一个便于思维飞跃、个性张扬的广阔课堂,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学而乐、乐而学”,让我们的课堂因师生互动,而灵动、鲜活、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