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为本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人格与国性的培育

2020-07-10杨云飞徐晓璐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以生为本人格新时代

杨云飞 徐晓璐

摘  要:大学教育以生为本,旨在强调教育要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中心,贯彻好“生本教育、以本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大学生人才的培养,立德树人,关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完善新时代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良好国性,开拓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强国之路。

关键词:大学;以生为本;人格;国性;新时代

从哲学本体论视域下的阐释来看,以生为本中,“生”的内涵是指新生事物从产生开始,总是经历一个由弱变强的成长过程,这一过程中必然有量变也有质变,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打破其固有的平衡态,从而摆脱原有的束缚呈现出新的质变;哲学上的“本”则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世界的本原;另一种是指万事万物之根本,与“末”相对,如:本末倒置。而从哲学价值论上来讲,以生为本则不同于哲学本体论上讲的意义。在我看来,前者讲的以生为本,并不是要揭示天、地、人和物之间,究竟谁才是第一性的,谁才是世界的本原,而是要厘清在这个千变万化的外部世界中,何者是最根本的、何者是最重要的,且最值得人类去关怀和培育,所以,以生为本亦即:天、地、人、物之中,人是更重要的。尤其在新时代,国家教育部所倡导的“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正是强调,在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中,应始终以学生发展为重的“生本教育”新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立德树人,全程育人,完善每一位学生的独立人格,培育每一位学生的良好国性,从而有助于大力发展我们的教育强国。

一、大学教育以生为本,就要以培育大学生的人格与国性为先

人生在世,物质和精神方面应尽量充实些,应要活出自己的人格尊严,活出自身的国性情怀,理当培育二者为先。作为唯意志论者,尼采自稱是“‘用自己的心血写成了人学著作,他虽然把叔本华软弱的求生意志改造成了强力意志,但在其‘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和企盼‘超人等壮怀激烈的词句下,流淌着的仍然是一曲壮美的人生悲歌。”其实,尼采是在告诉人类,当人们一贯坚持的旧真理一旦走向终结时,便意味着人会失去真正的精神依托而出现一度的精神崩塌,因为“上帝死了”的呐喊虽然震撼人心,但传统的“人设”却早已走向了湮灭而不复存在,会使人变得衰弱、驯服、抑郁、失去活力,使人变成工具性的病态的人,无暇顾及活着的体面与关怀,最终丧失掉原本培育起来的固有人格与良好国性,从而在欢歌苦短的人生中难以实现人格与国性的圆满和充盈。

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教育家严复,曾在题为《读经当积极提倡》的讲演中,提出经典教育的主题在于人格与国性。在严复看来,经典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育完美的人格。就国民而言,做人首先要有人格,缺乏人格就不能称作真正的人,更谈不上有国性。所以,大学教育以生为本培养人才,一定要以人格与国性的培育为前提,因为这将关系到大学的未来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由此看来,人格就是一个人能否具备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综合素养;而国性就是一国之民对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也是一国长存的根基所在。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对于高等教育,我们可以讲: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这里,首先强调的是要坚持以本为本的基本点,也就意味着更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也就是教育教学中要坚持学生中心,教师主导,同时适时地辅之以人格与国性的培育。然而,中国的大学,在以生为本的前提下,虽然很注重精英背景,却很少关注学生的人格与国性的发展,于是不愿将大学教育负面的影响因素公诸于众。中国大学以生为本的教育形势,也并未有彻底的扭转和收到较好的实效,面临的是大学立德树人的育人机制天平的失衡和失效,以及大学生人格与国性严重缺失的问题。因此,大学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和育人功效,关键需要出台一套合理的规训机制,来规制大学生人格与国性中的弱点,以避免丛林法则的盛行,要实现缩短“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目标和距离,开展新时代大学生人格养成与国性培育为先的行动势在必行。

二、大学教育以生为本,就要寻找到大学生人格与国性培育缺失的症结

大学教育以生为本,就是倡导大学生要快乐独立、有责任担当、有奋斗的幸福感、有正义感和使命感等,具备了这些,也便养成了自身的人格与国性。正如学者王治河所言:“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度契合,如强调过程,采取有机立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穷人,捍卫正义……”在我看来,这些思想确实值得大学生深思和借鉴的,大学教育只有注重到有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把它借鉴到大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格与国性培育的全过程,真正做到使大学生能忠诚爱国、奉献社会和关爱他人,才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促进大学生以全新的姿态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引领世界的发展趋向。

当前,大学教育正面临着许多潜在的危机,国家社会需要精英管理,而精英培育的目标首先要立德树人,于是大学总希望能把大学生培育成这样或那样的人,但实际上早已失去了专一的培育目标。从小到大,我们置身于分数压倒一切的教育氛围中,一心朝着高考的独木桥上赶,沿着分数线走路,却忽视了独立人格的养成与社会关怀的国性培育,由于这些不属于教育的政绩,自然而然会被边缘化,而大学教育以生为本也早已成了大学生的职业培训,有的纯粹是为了一纸文凭,高分低能也成为大学教育下的新常态。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无非是两方面,一方面是无条件地顺从,即一味顺从老师、家长和班干部。受这种教育的影响,学生将来要么走向官本位想当官,要么就是变得懦弱而迷失独特的人格。另一方面明知是不合理甚至是有损国家和社会利益的事,却违背良知去做而没有任何底线,失去人格的同时也丧失了应有的国性品格。正是这层利害关系的存在,使有的大学生入脑入心后误认为这些才是要具备的基本社会知识和人生阅历,似乎不懂得这些,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甚至衍生出种种社会乱象,使以生为本的人格与国性的塑造和培育流于形式、趋于失效。

新时代下,由于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相互渗透和多元交融,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出不再单一化格局。这本身无可厚非,可怕的是缺失的人格与国性没有先进思想的统一引领,这也正是问题的症结之所在。“面对价值多元、思想波动极易产生信念动摇、信仰迷失的严峻状况,当代大学生只有刻苦学习并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真正自觉地将之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才能更好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由此说来,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理应通过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与道德良知的历练来陶冶自身的人格与国性,激励起自己对未来人生的积极向往和科学诉求,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来指引大学人生航向,力求提升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与思想认同,从而使人格与国性趋于完善。

三、大学教育以生為本,重在营造完美人格与国性培育的国际、国内环境

大学教育以生为本,还需要有良好的育人环境,没有环境,理想信念无法着陆,人格与国性便无法养成。

国内,中国正处于全力以赴向民族复兴大踏步前进的复兴关键期,历史上的中国曾有过最强大的阶段,据有关资料显示,唐、汉至宋时,国民经济总量占地球的一半;康乾盛世,经济总量占地球的三分之一;500年前的中国最富、最强,造船、航海世界第一,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脉绵延至今5000年从没有断裂过,“十三五”规划至2050年中国才能真正复兴,我们不得不反思和研究,中国一路走又怎么走过来?怎么能走得更好,还需要什么来支撑?说到底就是中国人的完美人格与顽强不屈的国性,而培育的根基则在当代大学生。

记得先哲荀子曾说:“骐骥一越,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坚信,那种只争朝夕、急功进利地培育大学生人格与国性的举措不太现实,只有持之以恒能经受住世事变迁考验的做法,才会实现功在千秋地培育出真正的人格与国性来。诚如“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经过这20多年‘培养的中国知识分子,除了少数的例外,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子,即奴性十足,知识贫乏老化,缺乏创造力,……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中,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生存下来,稍有个性的都被淘汰掉了。”我看到,2019年发生的香港乱局,反映出西方列强妄图通过培植反华势力,动摇一些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不惜沦陷他们的人格与国性,最终达到演变和颠覆中国的亡我目的;日月经天,江河大地,岁月荏苒,时轮更替。2020年,一场猝不及防的疫情偷袭我泱泱神州。新型冠状病毒在美丽的武汉肆意猖獗,随之疫情蔓延全国及全球,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打响了!就在中国“抗疫”战“全国一盘棋”的共克时艰中,取得了抗击疫情阶段性胜利的关键期,美国却置中国人民的友好援助以不顾,公然给中国人冠之以“病毒”命名,歧视驱逐华侨离开,有些州甚至以中国是病毒发源地影响到世界公共卫生安全为污蔑借口,竟然厚颜无耻地要求中国给予经济赔偿,这似乎只有最野蛮的强盗才干得出来,而这本来不合逻辑的无理要求,在有些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心中却认为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于是公然忘却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并多次强调,要“消除每一处隐患、堵住每一处漏洞,筑牢保护城乡居民健康安全的坚实屏障”。在我看来,“封”武汉一座城,护中国一国人,守护的是我们的众志成城,历练的却是我们的人格与国性!不做强盗国家的“病毒附庸”,而是应坚守无悔,精心塑造人格,彰显国性,弘扬中国精神,挺起中国人的脊梁,有“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军人品格与血性;有使命扛在肩,负重前行,最终换来岁月静好的豪迈魄力。所以,营造国际、国内培育大学生人格与国性的良好环境,将有助于开拓以本为本更要以生为本的大学教育强国之路。

古语云:成大事者皆各有志,成大事者亦各具恒。“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影响,造就了中国国民性的奴性思维。以鲁迅先生为代表的具有现实批判精神的知识分子率先‘残酷地撕裂国民心中的痛,犀利的笔锋直戳要害:中国人已被奴役太久……”这似乎在明示,理想信念的确立与人格国性的培育是分不开的,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想要退却而表现出奴性十足的时候,请回顾一下马克思的名言: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做尊有人格、贵有国性的有为青年,才可能有一天自豪地谈起自己的成功,而不要因无恒心半途而废,显出底气的不足,到头来落个人格卑微,国性垂危的悲局! 犹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时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中发出的空悲切。须知,路是人走出来的,先走的、多数人走过的路不一定是正确的,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鞋大鞋小只有自己的脚知道。而目前的形势,依然要求新时代大学生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旗,听党话、相信党、跟党走,热爱国家,民族团结,国家强则少年强,国家好大家才会真好,家风、校风营造社会的民风,安全感是自己给的。因此,信念、团结、国强,凝聚在一起,就会养成大学生完美的人格与良好的国性。

参考文献

[1]朱荣英.马克思人学的文化底蕴及其研究价值[M].人民出版社,2016:130,300.

[2]张敏,胡建东.有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评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5.

[3]邓晓芒.忠孝立国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病根[D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55926.html,2012.7.30.

[4]冯笑.重拾“五四”精神 重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16.

[5]冯友兰.活出人生的意义[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28.

作者简介

杨云飞(1970.07—),男,汉族,山西忻州人,山西工商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专业: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徐晓璐(1993.02—),女,汉族,山西省大同市,山西工商学院助教,硕士学位,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山西省教育科学院“十三五”规划基金项目“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部分成果,项目编号:GH-16163。

猜你喜欢

以生为本人格新时代
以鸟喻人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评传)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有效体育教学模式探索
论强化基础 突出能力 塑造品格的职教语文教学新模式
浅谈初中班主任如何“以生为本”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