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后脾虚综合征临床疗效评价
2020-07-10刘芳张新光张蕾赵宇华虞坚尔
刘芳,张新光,张蕾,赵宇华,虞坚尔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占儿科门急诊就诊人数60%以上,不少患儿在接受各种药物尤其是抗生素治疗后,会出现厌食、神疲乏力、咳嗽迁延不愈、大便性状改变、动则汗出、消瘦等类似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表现,家长为此常感焦虑,为此反复看诊和咨询医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而盲目用药后往往效果不佳,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育造成影响。
本研究通过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疗效,以期为临床儿科医生提供一种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帮助患儿更好更快地恢复健康,并为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打下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上海市东方医院南院儿科住院及门诊随访的呼吸道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患儿10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2~9岁,平均(4.8±2.6)岁。对照组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2~9岁,平均(5.5±3.1)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必要条件:有一次或多次的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或伴有发热病史的患儿,在急性感染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后仍存在脾虚证的症状和体征者。(2)主要指标:厌食;大便失调(包括便溏、干硬、便秘);面色无华或萎黄;形体消瘦;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舌苔腻。(3)次要指标:肢倦乏力;脘腹不适;轻度浮肿;轻度贫血;口流清涎;睡时露睛;自汗多汗;眼周发暗;指纹暗淡(3岁以下);脉弱无力。(4)参考指标:木糖吸收率低于正常;唾液淀粉酶酸负荷实验低下;低蛋白血症;甲状腺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血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血清胃泌素降低;血清微量元素异常。
凡存在上述(1)情况者,再有主要指标3项;或有主要指标2项加次要指标2项;或有主要指标2项加次要指标2项;或有主要指标1项、次要指标2项、参考指标2项;即可定为本征。在运用上述诊断标准时,要排除其他类似疾病,如结核、真菌感染及免疫性疾病等[1-2]。
1.3 纳入标准 (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2)年龄2~12岁,男女均可;(3)自愿参加,法定监护人知情同意;(4)纳入试验前3个月内未参加其他临床试验。
1.4 排除标准 (1)有慢性活动性病灶,如肺结核、慢性鼻窦炎、佝偻病活动期等;(2)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肺囊肿、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遗传代谢性疾病、肺发育不良等;(3)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4)近半年内使用过血制品、激素、免疫增强剂或免疫抑制剂等,以及正在服用其他会影响治疗评估结果的药物。
1.5 剔除或脱落标准 (1)患儿依从性差,或主动要求退出本临床试验者;(2)治疗过程中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如对所用药物过敏、出现严重毒副反应)者;(3)未按规定用药,疗程不足或病例报告填写不全者。
1.6 治疗方案 对照组用益生菌治疗,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商品名:小培菲康,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1 g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活菌数≥1.0×107CFU),用温水冲服,1~5岁儿童,每次1 g;5岁以上儿童,每次2 g;每日3次,饭后口服。疗程为1个月。观察组在使用益生菌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自拟健益方加减(黄芪、白术、防风、茯苓、半夏、山药、山楂、炒鸡内金、黄芩各9 g,陈皮、甘草各6 g),水煎服或用颗粒剂(广东一方制药有限公司),每日1剂,分数次口服,疗程为1个月。
1.7 观察指标
1.7.1 各组在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后3个月,观察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情况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制定中医证候积分,分为全身症状;饮食情况;大便情况;出汗情况以及舌质舌苔表现。每一症状按无(0分)、轻微/偶尔(2分)、明显/有时(4分)、非常明显/经常(6分)进行积分,得出总分。
表1 脾虚综合征主要证候积分细则
1.7.2 实验室检查指标 治疗前后抽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含量)及微量元素(铁、锌、钙、镁、铜、铅)。
1.8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1)显效:经治疗后,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实验室检查结果基本正常,在治疗期间和治疗后3个月未见复发者;(2)有效:经治疗后,主要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或有明显改善,实验室检查结果有所改善或部分恢复正常,治疗期间有轻度反复,治疗后3个月内未见复发者;(3)无效:治疗后无变化或加重,或治疗和观察期间有超过1次以上的感染或迁延不愈者亦纳入无效范围[1]。
2 结果
2.1 两组初诊时、治疗1个月、治疗后3个月证候积分变化 两组在治疗1个月后分别与初诊时相比,临床症状(面色、精神、食欲、大便等)均有明显改善,主证积分值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观察组主证积分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见表2。
表2 两组主要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注:与初诊时比较,at=6.01,4.64,P<0.05;与对照组比较,bt=2.52,P<0.05。
2.2 治疗后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单纯西药治疗。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aχ2=4.31,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at=2.05,2.28,2.21,2.11,2.04,P<0.05;与对照组比较,bt=2.12,2.02,P<0.05。
表4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值较治疗前有较明显升高,微量元素铁和锌数值均有所增加,而铅数值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红蛋白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微量元素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红蛋白值和微量元素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微量元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感染后脾虚综合征”是我国著名中医儿科专家孟仲法先生提出来的一个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学概念,它是指小儿在一次或多次急性或亚急性感染后不久产生的一组与脾虚证相似,或以脾虚证表现为主的综合证候群[1]。患儿厌食、乏力、便通失常、睡眠不良、消瘦、身长、体质量落后于年龄,其中以厌食为最突出的主诉。病情迁延反复,可达数月至数年之久。该综合征有感染,但非特异性限于某些感染,临床上有较长的类似脾虚证的表现,且仅以抗生素等治疗效果不理想,在停用抗生素改以健脾为主的辨证施治后常能获得良效,提示这是在感染的基础上继发的脾虚证,而呼吸道感染是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3-4]。
中医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脏腑娇嫩,行气未充”“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故存在“肺常不足”“脾常虚”之说。肺与脾在生理病理上密切相关。脾属土,肺属金,脾为肺之母,肺为脾之子。肺主气,脾益气,肺所主之气要依靠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来充养,母荣则子荣,所以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气的强弱。《医方集解·补养之剂第一》云:“脾者,万物之母也,肺者,气之母也,脾胃一虚,肺气先绝。”脾气受损,常可导致肺气的不足,所谓“土不生金”,即会出现久咳不已、气短等症;反之,肺气虚久,子盗母气亦可致脾气虚损,出现少气、倦怠、嗜睡、厌食、乏力等症。
西医医院的儿科医生,遇到呼吸道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患儿概率很高,但在治疗上缺乏特异性手段,有时会延长抗生素使用时间,或换用其他种类抗生素治疗。这样做不仅加重了患儿的肝肾负担,增加了药物副作用;而且会使患儿及家长心理上更加焦虑,依从性变差。如果此时能加以中医辨证施治,对患儿辅以中药治疗,往往会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中医对该征的病机与治则,关键在于脾失健运和益气健脾。孟仲法[1]认为该证候群是外感时邪后,胃中余热不清,热伤肺胃津液,故治疗上以清热理脾、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并自拟了四个基本方(健脾方、抗感方、益肺方、增免方)分别用于治疗该证候群的4个证型。甄穗清等[5]以益气健脾,滋阴清热平肝,扶正驱邪为治疗原则,选用《幼幼集成》中的人参五味子汤进行治疗。张丽霞[6]选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异功散,陈朝霞等[7]自拟双屏散,赵玉霞等[8]用健脾化食口服液来治疗该综合征,其立足点均在于健补脾胃,治疗上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吾师虞坚尔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对此类患儿治以益气健脾同时兼以助运,又因患儿多有呼吸道感染病史,常会同时有肺脾不足之表现,故以健脾助运、培土生金、补肺固表、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自拟健益方加减(黄芪、防风、白术、茯苓、半夏、陈皮、山药、山楂、鸡内金、黄芩、甘草等)来治疗患儿。方中以玉屏风散合二陈汤为主方,黄芪、防风补肺益气固表,疏补结合,抵御外邪;白术、茯苓温中补虚;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助运,使其补而不滞;山楂消食开胃;加黄芩燥湿清肺热,山药健脾补肺,鸡内金、甘草鼓舞胃气以和中;诸药合用,肺脾同调,收效甚显[9]。
本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能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增加患儿食欲,增强体力,改善大便情况,治疗总有效率为94.2%,明显高于对照组80.8%,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孟仲法[1]曾提出,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患儿多有轻度贫血,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偏低下,头发微量元素测定中锌、铁、铜、钴、镍、钙偏低和铅偏高。我们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亦显示,呼吸道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患儿血红蛋白含量偏低,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有明显升高,血清微量元素中锌、铁含量亦较治疗前增加,铅含量较前减少,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有效改善小儿呼吸道感染后脾虚综合征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其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