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APP服务框架及评价
2020-07-09赵霞张璐平马鹏飞
赵霞 张璐平 马鹏飞
摘 要: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带来了多领域、立体化、全方位的图书馆服务体验,植根于移动端的APP服务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针对移动客户端和移动应用普及的趋势,文章综合调研了部分高校图书馆的移动应用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在此基础上形成图书馆APP基本服务框架,并搜集读者反馈,提出相应评价方式,以期为图书馆实际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0)23-0017-04
Framework and Evaluation of APP Service in University Library
ZHAO Xia,ZHANG Luping,MA Pengfei
(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Library,Kunming 650500,China)
Abstract:The popularity of mobile reading terminals has brought multi-field,three-dimensional and all-round library service experience. APP service rooted in mobile terminal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echnical means of library service. In view of the trend of mobile client and mobile application popularity,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investigates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utilization status of the mobile application in some university libraries,forms the basic service framework of library APP on this basis,and collects readersfeedbacks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evaluation methods,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actual development of the library.
Keywords:university library;mobile service;information service
0 引 言
館藏资源数字化使图书馆资源的协同与互联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移动阅读终端的普及带来了多领域、立体化、全方位的图书馆服务体验,移动服务成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1]。从网络环境看,官方微博、微信等具有Web 2.0和人际交互性的融媒体,拓展了人际网络的外延。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推送作为一种直达用户移动端的服务,引起图书馆界的广泛关注。国外有以Twitter、Facebook和MySpace等社交软件为载体的推送服务,国内数据库商则以豆瓣之类的社交网站向读者推荐图书。
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在校大学生。他们成长于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崛起的时代,作为网络原住民,移动网络对他们具有天然黏性。植根于移动端的APP服务是他们接入网络的首选,因此也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尝试讨论基于APP的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框架,以期为本校图书馆开发APP提供参考。
1 APP的服务优势
APP(Application)指的是智能手机或其他移动端上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又叫作“移动应用”或者“手机客户端”,是目前互联网移动应用服务的主要形态。4G技术的支持和便携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使用户得以摆脱计算机的时空限制,转向以手机为载体的服务,APP顺势成为主流服务手段。它同时在服务端和用户端改变了信息整合方式和获取方式。APP应用程序已经能够与云服务连接,实现资源挖掘与集成,并支持高级的用户交互,开展个性定制与推送,精准高效地匹配信息资源,具有及时性、灵活性,易传播性等特点。过去需要通过互联网获得的信息,现在都整合到了移动APP上。
2 高校图书馆APP研究现状
在中国知网(CNKI)以篇名=(“图书馆+智能手机”or“图书馆+移动终端”or“图书馆+移动服务”or“图书馆+APP”)检索,得到国内相关文献331篇。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发文高峰在2015—2016年,如图1所示。按学科分布,有311篇来自“图书情报学与数字图书馆”。按主题分布,APP居于主要主题有83篇,居于次要主题有8篇。提取文献关键词作统计,得到排名前20的高频关键词,如表1所示。高频关键词提示,研究主体主要集中在高校图书馆,研究对象主要是各种移动服务,切入点主要是以APP和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
刘欣[2]的一项调查显示,高校图书馆APP服务项目平均为8.73个,其中最多的有16个服务项目,最少的是2个。项目细分后主要包括下列模块:个人中心(我的图书馆)、馆藏查询、学术资源(数据库)、公开课、超星中文检索、空间预约、通知、阅读与视听等。服务项目按频率排序从高至低依次为:馆藏查询、收藏、扫一扫、我的图书馆、报刊、公开课、书架、学术资源、视频等。
在安卓市场、Google Play中,以“图书馆”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去重后得到492所高校图书馆。体验后发现:
(1)高校图书馆APP使用时均需要登录,登录方式以学号居多。
(2)多数APP软件体验良好,个别使用时出现卡顿,影响用户体验。
(3)部分高校的APP选择了第三方商家统一设计的图书馆APP服务。这部分APP服务模块和服务形式多有雷同。以上高校图书馆都通过APP将现有工作进行了网络迁移,实现了部分人工服务的网络化。而且同一图书馆通常是网站、APP和微信多个服务平台协同,服务能力和效益明显增强。
3 APP服务框架
个性化的图书馆服务系统,是在综合读者兴趣、需求、爱好等行为特征的基础上,为其匹配图书馆资源的知识服务体系。APP服务的主动性、个性化、便捷性、本地化等特征,是它可以在图书馆进行推广的基础。本文据此设计了一个图书馆APP系统框架,如图2所示。该框架主要包括读者数据库、服务资源库、算法推荐、客户端及第三方接口。其中虚线框内为APP服务的后台运行模块,对用户不可见。
3.1 读者数据库
读者数据库存储读者基本信息。它不仅能获取、存储和校正读者偏好,还能据此对读者进行分类、标识,帮助系统识别读者特征,理解读者需求,从而更好地与服务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匹配。
读者数据库采集和整理的数据,除学历、专业等基本数据外,主要是检索史、浏览痕迹、阅读日志、位置分享、评论及转发等大量半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这些数据结构多样但价值密度低,需要用数据集成、数据清理、数据归约、数据变换等技术进行预处理。然后通过数据挖掘、统计分析等手段,建立起能够反映读者身份和行为特征的数据库。
3.2 服务资源库
将图书馆资源有针对性的推荐给读者,首先需要对资源进行描述。描述资源时要结合资源特征,考虑资源提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等因素。如何描述对象对推荐效率很重要。目前的描述方法主要分为基于功能和基于內容两种。前者主要包括:学科服务、参考咨询、位置服务、流媒体服务、图书馆联盟、个人信息查询、预约、续借、馆藏目录检索、证件办理、新书查询、二维码服务等。后者主要包括:电子期刊、图片资源、古籍文献、特藏文献、专题文化资源、自建学位论文资源、多媒体资源、音视频资源、视听展示、特色资源等。提取服务对象的特征,把它们放入不同类别,就可以通过算法将同类文档推荐给相关读者。
3.3 算法推荐
算法(Algorithm)是解决方案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是用系统的方法描述如何解决问题的策略机制。也就是说,算法能够针对特定问题,在有限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案。如果一个算法有缺陷,或不适合某个问题,执行这个算法就不能解决相应问题。不同的算法可能用不同方式或效率来完成同一个任务。
读者在APP上查询、阅读、互动、分享等行为产生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评论等事件活动记录,经过算法分析形成用户画像,发现读者的活跃点或读者间的相似度,为读者推荐可能受其关注的服务。例如挖掘不同读者阅读内容的相似性,为他们推荐具有共同学习进度的好友,促进虚拟好友和真实好友的学习交流。分析读者位置在时间轴上的变化规律及空间中的分布特征,在被标识过的重要位置(书库、电子阅览室等),提示当前位置读者需要的服务。
3.4 客户端及第三方接口
接入管理的目的是整合图书馆各种线上业务,实现服务通道的统一,然后通过APP开展用户管理、消息群发及各种常规业务的线上服务。接入管理需要第三方服务的提供商部署服务器、设计消息接口、设计系统对接方法、设计系统架构方案,优化第三方和APP之间的信息交互。
APP将用户需求传递到第三方接口,接口接收和解析信息,根据消息内容和类型判断需要对接的第三方系统,获取来自第三方服务回复的信息后,把信息传递到APP,最终由APP将信息回复给用户。第三方接口位于APP和第三方系统之间,有了第三方接口,APP可以和多个服务同时进行信息实时交互。
4 基于用户体验的评价体系
图书馆APP是图书馆服务的延伸,目前它的服务目标仍然是以文献载体为主的文献服务、以信息传播为主的信息服务、以知识传播为主的知识服务。当这些服务迁移到线上后,是否达成服务增值,需要用户体验来检验。侯冠华等认为,用户体验分为三个层次:描述感官冲击的视觉层、描述情感体验的行为层和描述情感认知的反思层[3]。本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移动交互效率成为评价服务质量的新指标。
4.1 视觉层
APP界面尺寸有限,无法包含大量信息,因此需要良好的视觉要素保证用户的视觉体验,比如界面版式、图标设计和色彩搭配。
界面版式的作用是清晰呈现服务内容、分类导航、增加页面层次感,九宫格、圆形离心构图等是比较受欢迎的形式。图标设计具有辅助识别、引导操作等功能,常见手法包括渐变、同构、网格等。色彩搭配决定着APP给用户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信息的可视性、可读性等。视觉层的评价标准是让读者简单、清晰地获取关键信息。可以从图片可视性、文字可读性、色彩搭配、图标设计和版式设计等方面进行优化。
4.2 行为层
用户与APP交互的介质是触摸屏,与传统的鼠标点击操作不同,APP应从用户的移动交互出发,设计除点击外的多种交互手势。这一点可使用安卓等主流系统都支持的常用手势,比如点击、长按、旋转、缩放、拖拽、滑动等多点触摸手势。点击和长按手势是基础操作手势,分别用于选择和打开。旋转、缩放和拖拽手势是对象操作类手势,分别用于对象的旋转、缩放与位置改变。滑动手势是导航操作手势,主要用于移动和翻页。此外还有形状手势,就是用手指画出不同形状执行对应操作。例如画“<”表示返回上级页面。精确性、流畅性、适用性、可记忆性是行为层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3 反思层
反思层主要是服务资源库的逻辑表达。其外在表现为导航及相应的信息排序,它又由界面架构来实现。APP界面简洁,所以其架构应力求清晰、简单。目前APP界面架构主要包括层级优先与范围优先两种模式[4],其结构如图3所示。
层级优先架构的特点是,主界面简单清晰,用户很容易找到某一类信息的入口,但要通过较多环节获取目标信息。范围优先架构的特点是,主界面中设置多个功能入口,用戶寻找信息类别入口耗时较长,但入口和目标信息的中间环节较少,且主界面中的多个入口可帮助用户快速了解APP的主要功能。
图书馆APP如果以服务目标为架构基础,可选择层级优先模式。如果以资源类型为架构基础,可选择范围优先模式。也可考虑结合学校专业设置和图书馆特色服务,合理设置嵌套结构。反思层的评价标准是通过基本功能的逻辑联系使用户快速获取信息[5]。
5 结 论
教育部曾在《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中提出“引导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相关意见:充分发挥地方与学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特色发展,开展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开展区域推进数字校园建设覆盖所有学校的试点工作。在此趋势下,图书馆界的服务正经历一个从线下不断转移到线上的过程,移动应用因此备受关注。APP可以延伸图书馆服务半径,升级服务形式,提高服务效率,便于读者随时随地连接图书馆,增强图书馆在知识服务领域中的竞争力。利用各种新媒体技术的优势,推进服务模式转型是图书馆人将要长期追踪的问题,本文进行了一些阶段性思考,有待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宇航,夏绍模,程华亮.基于跨域协同的移动图书馆个性化推荐模型研究 [J].情报科学,2017,35(3):82-86
[2] 刘欣.国内高校图书馆APP应用现状分析 [J].图书馆学刊,2019,41(5):104-107.
[3] 侯冠华,董华,刘颖等.导航结构与认知负荷对老年读者数字图书馆用户体验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例 [J].图书情报工作,2018,62(13):45-53.
[4] 张颖,杨亮,申艳芳等.界面设计与移动交互体验设计 [J].现代电子技术,2020,43(23):182-186.
[5] 刘海鸥,黄文娜,苏妍嫄等.大数据深度融合的移动图书馆情境化推荐 [J].情报科学,2019,37(1):68-73.
作者简介:赵霞(1979.01—),女,汉族,云南昆明人,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技术;通讯作者:张璐平(1981. 0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馆员,硕士,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技术;马鹏飞(1983.01—),男,回族,云南昆明人,助理馆员,本科,研究方向:图书馆信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