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因素对中欧经济合作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2020-07-09李仪璇

中国商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

李仪璇

摘 要: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多的国际活动受到跨文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商业领域,由于各国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均有所差异,其在合作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取向、利益选择、语言习惯等也各不相同,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双方的经济合作。本文首先对中欧双方主要的文化差异进行了简要阐述,其次分析了历史风俗、价值选择、思维习惯、沟通方式四个因素对中欧经济合作的影响,并对如何避免跨文化因素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跨文化因素  文化差异  经济合作  中欧关系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1(a)--03

在渊源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被提出,而欧盟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带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与中国建立起了更加深度地合作。随着双方经济交往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化差异的影响逐渐开始显露,无论是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都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双方的合作模式。因此在未来的合作互动中,就需要在充分理解中欧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探寻能够适应多元文化的合作模式,以解决跨文化因素对经济合作造成的影响。

1 中欧文化特征及比较

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传统大国,家族主义的伦理原则可以追溯至几千年以前的氏族部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华民族性格整体偏于保守、严谨,注重整体。基于Hofstede的文化维度理论,中国的文化特征表现为:集体主义和高权力距离,其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家长式的领导模式,即在群体活动中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关注群体目标,个体个性容易被忽视,在传统的企业中组织关系明确,等级较为森严。而欧洲受三权分立、理性主义等启蒙思想的影响,国家文化大多以自由、开放为特征,在集体合作中偏向个体主义,即组织选择将大部分资源用于实现个人价值,着重对个人潜能的开发,崇尚个人利用价值最大化,与集体目标相比多数人还是看重个人目标,因此在欧洲国家的许多企业中,组织的结构模式以扁平化为特征,员工拥有较多的自主权。

从地理的角度看,中国地域面积广,国内区域间交通线路发达,往来便利,这为各省市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硬性基础;而欧洲版块内,国家数量较多且平均土地面积较小,国界线将各国不仅从地理上隔离开来,也在一定程度上给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造成了障碍。地理方面的硬性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企业偏向于合作和群体协商,而欧洲组织则以重于个人开发、偏向员工自主为特征。

2 中欧经济合作中的跨文化因素

跨文化因素多种多样,但对经济合作影响比较大的集中体现为历史风俗、价值选择、思维习惯、沟通方式四个方面。

2.1 历史风俗

所谓历史风俗,就是指长期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文化交流模式或生活习惯,往往对个体有一定程度规范和约束作用。各国受到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会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受其影响的经济模式也不尽相同。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大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封建奴隶时期形成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直到现在还或多或少地体现在公司形态上。在欧洲,从古希腊雅典时期开始分权制约的思想便已初步形成,到中世纪权力架构仍呈现“三权鼎立”的形式——王权、诸侯、神权并存,以及同一时期兴起的“城市雏形”与“城市商业模式”等,这些都對欧洲当代的经济形式造成了很大影响。

2.2 价值选择

价值选择是指特定主体在其处理社会关系时在不同价值观影响下做出的不同行为选择。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个人的价值观及价值选择必然会不同。

儒家思想作为诸多君王引以为用的治国理念,其“人性本善”“仁”“孝”等观点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基础。中国企业在进行经济合作时“重义轻利”,讲究“共赢”便体现了这一点。而欧洲国家多信奉基督教,“人性本恶”是其理念宗旨,他们认为人生下来就是要赎罪,通过不断努力以达到彼岸,若是不遵守规定,就会受到上帝的惩罚。所以多数欧洲企业特别注重诚信,并将其作为了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对于个人的诚信问题尤为重视。

同时在中国,人们比较讲究“面子”和“人情”。在产生利益冲突时,东方文化一般倾向于妥协,就是通过不断地“给面子”来满足双方的“要面子”。而受“公平”“竞争”等思想影响的多数欧洲国家习惯于“按规则办事”,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来保证双方利益。

2.3 思维习惯

经济合作不仅是利益往来,也是合作双方思维和语言的交融过程。思维习惯背后透露的是文化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它是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经济个体会带有不同的思维习惯,这会影响合作的顺利进行。

农耕文明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性格特征、文化习俗等都深受其影响。中华文明始于黄河流域,多数温带大陆和温带季风性气候,春秋宜人,冬暖夏凉,自然环境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这迫使人们必须共享资源,根据客观生存条件来从事生产活动,久而久之形成了按规律办事的思维定式;在长期“抱团”的集体生活中,中华民族也逐渐形成了助人为乐、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克制保守、谨遵制度的思维习惯;同时对于“一家之长”权威的绝对服从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家长制”的作风和“一言堂”的传统,形成了集权的思维理念。而欧洲国家多属于海洋性气候,其文明主要受到畜牧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形式受自然环境束缚较小,较为自由,个人的主导性和自由性较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维意识是:人是第一位的,可以克服自然规律的约束,主导自然。因此欧洲国家的企业多富有创新精神,爱冒险,善思考,善于接受新鲜事物。

2.4 沟通方式

沟通方式主要包括两种:沟通语气和沟通语言。语气的选择和语言的表达极大地影响着合作双方的谈判效果。同时在合作谈判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交流语境。语境直接影响语言传达出的意思,同样的话语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中会表达出不同的含义。

在中国,人们说话委婉含蓄,多讲究礼貌用语,交谈初期语气通常温柔和善,交流过程中多为他人考虑。而西方的个人主义文化倾向于情感外露,坚定立场,直接简明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又或者比如在双方企业签订合同的过程中,一些特定用语的翻译若是掌握不好便会造成交流障碍,进而影响企业合作效果。

3 跨文化因素对中欧经济合作的影响

文化差异对中欧经济合作产生的影响是众多方面的,但是集中体现在制度体制、人员管理、经济谈判三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

3.1 制度体制

中国传统企业通常采取由上到下,一层管理一层的垂直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小,集权显现严重,科层制特征较为明显。这种集权模式下高层管理者掌握着组织大部分资源,拥有组织相当部分的关键性信息,具有较高的组织权威,员工自主权较少,积极性的发挥受到严重限制,企业内部体制也相对严格。而欧洲的制度管理多以法律条文作为立足点,任何决策以法律为基础,公司文化大多偏向自由、理性,管理者的权威作用较小。这种“人情”与“法律”的差异使得制度体制在中欧合作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经济价值,有时反而成为双方谈判合作的障碍。

3.2 人员管理

受到“学而优则仕”“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等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中方企业在用人过程中比较注重员工的学历水平、个人素养等,比如在招聘过程中许多企业都会要求员工具备“双一流”的教育背景,进而导致在人员选拔过程中偏向于学历与人际关系等因素。而欧洲企业在“三权分立”“自由民主”等思想的历史背景下,较多关注于员工的管理与领导等实际操作方面的能力。此外中欧双方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最大的差异在于对员工跳槽的认知。中国企业认为员工跳槽会导致管理混乱,增加企业的人才培养成本,甚至部分员工会带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理念等,于是制定各项规定严格限制员工跳槽。而欧洲企业则认为,员工跳槽会更新企业人才结构,增强企业活力,所以一般提倡人员流动。总之,中欧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种种差异很有可能会影响双方经济的正常合作。

3.3 经济谈判

中欧的文化差异反映在经济谈判的多个方面:第一,谈判导向。谈判过程中,中方企业以“关系”为导向,将资源多放于建立和维护双方关系网上;欧方企业则多以“问题”为导向,将主要精力都集中于尚未解决的问题上。第二,谈判形式。中国企业重视仪式感,在谈判之前通常要经历一个“了解环节”,回顾合作双方的友好历史,以为接下来的合作进行铺垫;而西方企业讲究高效率,通常直入主题,以快速解决问题为目的。第三,谈判氛围。中华“和而大同”的理念深入人心,中方企业在谈判过程中会重视谈判氛围的维护,尽量避免使用过激言语,有时还会让出部分利益以维系谈判双方关系;欧洲企业习惯于直接表达意见,有时会造成谈判桌上的紧张氛围,同时强调利益均分。诸多方面的不同会影响双方的谈判效率,进而影响合作质量。

4 解决中欧经济合作中文化差异影响的对策

在对外的经济活动中,文化差异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有时双方在文化方面的无意识错误会直接影响合作的达成,甚至会破坏两国或多国的友好关系。因此必须要了解跨文化因素,以维护合作关系,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考虑:

4.1 尊重文化差异,换位思考

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一个时代的精华,都值得被尊重。在不同的背景下,中欧两方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如何将冲突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成为管理者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文化差异分为三类:自身的文化、友好的文化以及完全不同的文化。对于自身的文化和友好的文化,在经济交往过程中通常会被吸收或适应,但针对完全不同的文化,通常表现为排斥或折中。想要削弱这类完全不同的文化造成的影响,首先从心理上要接受对方的文化,在此基础上了解合作国家的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政策法规、思维方式等,换位思考,做到“相互尊重,文化和而不同”,从而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文化平等来达到利益共享。

4.2 培养多元意识,加强交流

多元意識就是指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准则、思维习惯、做事方式等,并内化于本土文化加以运用。在中欧这类型跨国的经济合作中,多元意识的作用更加凸显。作为跨国企业的管理者,应该注重培养多元文化意识,这不仅意味着掌握合作国家的语言,理解其风俗,更意味着要深度理解其文化,以灵活地运用在谈判桌上,在贸易合作中搭建跨文化间的桥梁。同时管理者还应掌握多种沟通技巧,熟悉商业谈判过程中的各类情形,平时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合作,提升个人素养,以灵活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作为跨国企业的员工,平时也应注重与管理者的交流沟通,与公司的政策方向、文化氛围等大环境保持一致,为公司的跨文化合作战略建言献策。

4.3 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过程

由于中国企业在制度管理上较多地依赖于个人的管理能力,法律的规范作用仍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欧洲企业虽以法律作为硬性的制度准则,但其规定并不符合中国国情。因此建立一套适用于中欧双方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双方需要在充分交流的前提下,对应该遵守的经济准则进行协商,并通过法律的形式达成硬性约束,规范中欧企业的贸易过程。此外,还应关注法律的执行状况,针对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禁止贸易保护主义,建立平等的经济交往环境,以减少经济冲突,提升贸易合作的效率。

4.4 掌握谈判技巧,综合运用

谈判技巧直接影响谈判结果,由于中欧双方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因此在中欧交往中的谈判技巧在经济交往过程中显得更加重要。谈判技巧的掌握与提高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入手,首先需要加大双方经济谈判代表人员的培养力度,公司可以针对性地开设培训课程,聘请跨文化研究领域的专业讲师,学习经典案例,以加强相关人员的谈判理论基础。其次需要增加实践机会,建立一对一辅导制,加强潜力人员的经验积累。

5 结语

在跨国类型的经济交往中,合作达成建立在双方文化尊重的前提下。文化差异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最深远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各国依存度不断上升,一国经济波动有时会影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状况,跨文化因素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在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经济交往的背景下,中国与欧洲的深度合作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通过对跨文化因素的分析后发现,中欧在意识观念、文化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因此在以后的发展交互中,双方必须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加强交流,熟悉合作国的法律法规、文化习惯等,掌握多种谈判技巧,以尽可能减少文化差异造成的损失,做到“双赢”。

参考文献

孙仪凤.中西比较:古代经济活动方式的差异及其对政治文化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2(6).

王颖.文化差异对涉外经济活动的影响[J].学术交流,2012(6).

许多.文化差异对中德经济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3(9).

孙明明.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冲突及应对措施[J].理论·研究,2016(6).

孙莺.跨文化因素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经贸实践,2017(22).

王丽娜.中外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策略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4.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和解决方案
汉语与英语语言文化的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