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成因

2020-07-09陈汪洁

中国商论 2020年1期
关键词:成因

陈汪洁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的兴起以来,国际上许多经济学家在其定义界定、产生原因、经济影响、存在意义、监管方式等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究。根据《经济学人》关于离岸金融的特别报道,世界上有50~60个离岸金融中心,其中广受讨论的离岸金融中心包括伦敦、纽约、中国香港、新加坡、东京、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数千家企业、银行、基金和保险公司在这些金融中心落地。本文将以金融地理学为理论背景,回顾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特征及地理因素对离岸金融中心的产生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关键词:离岸金融   金融地理   成因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0)01(a)--03

1 金融地理学

金融地理学是一门从地理和空间的角度来思考区域金融问题,介于经济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金融发展与其空间、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金雪军、田霖,2004;李小健,2006;蒋海玲、王冀宁,2011),包括运用地理学中的空间结构、空间差异等概念研究金融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与发展(李小健,2006;彭宝玉等,2012),在信息对金融中心影响(赵晓斌等,2002)、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刘同山,2011;陈俊等,2013)、区域金融中心重组等方面做了有效探究。

自20世纪80年代金融地理学的研究兴起以来,一系列金融地理学家主张货币和金融在本质上是地理现象。尽管以O'Brine为代表的“地理终结论”认为,随着通信技术和交通水平的提升,地理距离所带来的经济作用已被模糊化,但也仍有观点认同地理因素在金融中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解决信息问题方面的重要性。信息被视为金融活动的核心,信息流也被认为是金融中心发展的先决条件。赵晓斌等(2002)基于信息腹地理论指出金融活动所在地的信息聚集程度和信息质量决定了该金融中心的地位,并认为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导致了金融活动的地理空间集聚,从而形成金融中心。

2 离岸金融中心的定义及特点

离岸金融中心的出现是1970年以后国际金融体系变化最大的特征,也是金融地理的一种新形式(李小健,2006)。目前,学术界对离岸金融中心的定义并不统一,对其界定的标准亦有差异。不过,对于离岸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一词的来源,国内外学者的看法较为统一,多数认为其是“避税天堂(Tax Heaven)”的延续。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避税天堂”一词的贬义性和狭隘性,国外许多研究开始用离岸金融中心来代替这一说法。目前,学界对离岸金融中心的界定侧重点各有不同,巴曙松、郭云钊(2008)从税收管理等制度方面指出,离岸金融中心是具有优惠制度,不受所在国对该体系金融活动的限制和监管的地域;IMF工作报告基于非居民性与服务的规模性,界定离岸金融中心为向非本地居民提供的金融服務的规模远超本国(本地)经济规模的国家或地区;有学者指出,从区域功能上来定义,离岸金融中心是用于避税、保密的行政区;也有学者认为,离岸金融中心不能简单定论而是一个程度问题;潘峰华(2019)总结前人观点,得出“在高度自由化和国际化的金融监管体制下,在一国金融体系之外、有非居民参与的资金融通的市场,就是离岸金融市场,市场所在地就是离岸金融中心”。

不难看出,离岸金融中心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第一,非居民性,即参与资金融通活动的存款人和贷款人均非中介机构所在地的居民,交易也可以在本地区以外的地方进行。第二,资本存量远超本国经济规模,其中外国直接投资(FDI)是离岸金融中心资金极为重要的来源形式。第三,宽松的监管制度。离岸金融中心的金融制度特点具体可表现为:①优惠的税收结构。税收优惠被认为是离岸金融中心制度优惠最集中的体现,甚至是离岸金融中心创建的“初衷”。②与国内经济体制隔绝。离岸金融中心是一个相对自主的司法行政区,很少受货币发行国的管制,也很少受东道国国内金融法规在存款准备金要求、外汇管制、利率限制等方面的制约(付新刚,2007)。③高保密性。离岸金融中心的保密程度保证了非居民能够利用司法管辖区法律框架中的有利特征,Cobham & Meinzer(2015)通过多国企业案例分析得出,低透明度帮助个人或企业逃脱其他司法管辖区的监管,强调保密管辖权在实施税收优惠中的重要性。此外,离岸金融中心的特征往往还包括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优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金融制度体系、专业化的金融服务等。

3 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分布

根据IMF年界定的离岸金融中心的国家、领地和司法管辖区,不难看出离岸金融中心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离岸金融中心虽已遍布全球各地,但也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潘峰华,2019),集中在加勒比、西欧和太平洋地区。IMF、鲁国强(2008)等依据地理板块将世界主要离岸金融中心分布归纳为非洲、亚太地区、欧洲、中东和美洲五大地区;宋亮华(1997)、郭云钊(2012)等依据集群性把离岸中心分为欧洲群(西欧为主)、亚太群、中东群、加勒比群、北美群及其他。潘峰华(2019)从历史演变角度纵向分析,认为离岸金融中心的分布是一个逐渐扩张的过程。20世纪上半叶,欧洲的美元业务兴起,离岸金融市场最初的形态“欧洲美元市场”也得以产生。伦敦最早建立起离岸金融中心,随后卢森堡也因其发展起来的债券市场演变为较大离岸中心,离岸市场由伦敦扩展到整个西欧大陆;到20世纪下半叶,亚洲、非洲、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东地区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也逐渐成熟。其中亚太地区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得益于东亚地区和日本经济的飞速增长。中东地区因时区优势和“石油美元”的支持,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态势良好。加勒比海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则较为特殊,该地区拥有数量众多、规模较小的岛屿型离岸金融中心,如巴哈马、开曼群岛等。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发展之后,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分布逐步趋同,文章将在下一个部分讨论这种共性。

4 影响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地理因素

金融体系所在的地理位置会影响资金在不同区域和社会间的流动,在金融中心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国内许多学者认为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分布存在显著的地缘性和时区性(宋亮华,1997;巴曙松、郭云钊,2008;鲁国强,2008;郭云钊、张鹏,2012;潘峰华,2019)。2006年Rose和Spiegel以69个离岸金融中心和222个货币发行国2001—2002年的数据为样本,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离影响离岸金融中心规模的因素,其中包括地理特征、来源国和东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及东道国殖民地历史。本文归纳离岸金融中心形成的地理因素主要有大洲交界、沿海、殖民地历史、跨时区分布等四点。

4.1 大洲交界处

许多金融地理学者指出大洲交界处往往也是资金和贸易的交汇处。1987年,Tan & Vertinsky调查发现,银行家们把与其他地区的良好交流关系列为金融中心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位于大洲交界处的国家和地区与业务来源国地理距离更短,交流频繁,使其更容易成为资金周转点,甚至可以在周围地区政局或经济动荡时扮演“避风港”的角色(杨叠涵等,2013)。

4.2 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相较于内陆地区贸易更为发达,从而能够累积资金为发展金融业奠基(杨叠涵等,2013;潘峰华,2019)。很多学者发现岛国、沿海小国等边缘区域更容易成为离岸金融中心,对此,宋亮华(1997)分别以开曼群岛和蒙特塞拉特例证了边缘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的两种主要生存方式:(1)依附于大型经济中心;(2)完全脱离与其他经济区的联系。此外,金融地理学家对比大型金融中心地理位置特征后发现,航运中心(港口城市)也容易成为金融聚集地(如东京、伦敦)(余秀容,2009),这些地区通常是信息通信和交通运输的重要节点。国外有研究发现港口的地理位置使阿姆斯特丹、伦敦和比雷埃夫斯因其在船舶融资(financing of ship)方面的作用而直接成为离岸金融中心的所在地。

4.3 殖民地历史

金融地理学涉及的历史是有空间的历史,正如田霖(2016)所言,金融地理学如果不结合历史角度研读,将很难解释客观的金融现象。杨叠涵等(2013)在研究中发现离岸金融中心的资金流入程度与其历史(特别是殖民地历史)有间接联系,其把作用可归纳为三点:一是,促成税收优惠政策使得当地成为避税天堂;二是,殖民地可沿用宗主国较为完善的金融法律政策,从而保障了其经济自由;三是,殖民地薄弱第一、二产业基础催生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另外,殖民地历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岛屿型离岸金融中心上。过去的英国殖民地扩张在现代金融体系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许多岛屿型离岸金融中心都与英国有关,例如仍是其海外合法领土的开曼群岛和已经独立的巴巴多斯、马耳他。

4.4 跨时区分布

在时区性上,鲁国强(2008)发现,与其他金融中心形成时区互补的地区更容易形成离岸金融中心。原因在于,因政治决策和贸易的竞争,每个时区通常只留下一个占有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中心,而离岸金融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相通,在地理上更接近国际金融中心的地区则具有形成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譬如纽约、伦敦离岸金融市场)。每个离岸金融中心集群都与一个主要的在岸金融中心及其时区相联系:加勒比群和美洲群服务于美洲,并在纽约的时区内运作;欧洲群(西欧群)服务于欧洲,并在伦敦时区内运作;包括中国香港、新加坡、瑙鲁等在内的亚太离岸金融中心横跨东京所在的时区;中东地区的地中海城市和岛屿则服务于巴林所在时区。因此,现有大型离岸金融中心在时区上前后相连,几乎覆盖了全球所有时区,形成了一个可全天候进行交易的市场,使得离岸金融业务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郭云钊、张鹏,2012)。

5 总结与展望

离岸金融中心已从最初的“欧洲美元市场”发展为遍布全球的大金融体系,主要以欧洲群、亚太群、中东群、加勒比群、北美群的形式集聚。本文在金融地理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归纳了离岸金融中心分布的地缘性与时区性,总结了在學界较受认同的离岸金融中心产生的四大地理原因。

然而,以金融地理视角探索离岸金融中心的成因实属前沿,学界对该研究方向的态度亦有不同。高印朝、姚洪心(2007)指出,金融中心的形成理论需以经济学研究为主,以地理学角度来审视金融中心的形成则欠妥,因为具备优势地理条件的城市如大阪、中国台北等并没有形成国际金融中心。但是本文认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既有其内在动因,如当地经济、政策条件优势,亦有外力推动,如所在时区和地理位置,不可简单将必要不充分条件排除。此外,高印朝等还在文中特别指出离岸中心的成因与地理条件无关,不过该结论的得出属经验主义,缺乏数据支撑。

其实,在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成因探究上,实证分析不足是个普遍现象。金融地理学者多以地图法来归纳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条件,并未有实证研究分析各个地理因素的重要程度及关键作用。可以说,现存文献对地理因素的探究仍属小众。尽管国内有不少文献讨论指定目的地如天津、上海、北京等是否适合建立或如何建成离岸金融中心,但这些分析过程多基于经济因素和社会条件,对地理环境的探讨甚微。金融中心的地理条件是当地经济和社会优势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对地理的探究是相当必要的。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对地理因素的集中性地、针对性地探讨仍是必需的。

此外,在现有对金融中心成因的探讨文献中,严格区分离岸金融中心与其他金融中心的文章并不多。总体来说,有关金融中心成因分析的文献较为充足,其中不乏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常见方法选取当地商业环境、金融基础设施、人力资本等外在变量构建回归模型,也有学者使用跨国公司总部分布等指标来评估金融中心形成的可能性。但针对离岸金融中心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为定性。离岸金融中心有其显著不同于其他金融中心的特点,如非居民性、不对等的经济规模和特殊金融制度,在未来研究方向上,学者应更多关注离岸金融中心与其他金融中心成因的差异,完善离岸金融中心的形成理论,这对未来离岸金融中心的建成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巴曙松,郭云钊.离岸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国际趋势与中国路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陈俊,胡宗义,刘亦文.金融集聚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的空间计量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4(06).

付新刚.建立中国离岸金融中心问题研究——离岸余融中心的区位选择[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7.

高印朝,姚洪心.基于“金融地理”观的金融中心形成理论的经济学评述[J].上海金融,2007(06).

郭云钊,张鹏.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J].中国金融,2012(15).

李小建.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5).

刘同山.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因素的空间面板计量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1(07).

鲁国强.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发展轨迹及影响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2).

金雪军,田霖.金融地理学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4(4).

蒋海玲,王冀宁.基于演化金融地理学的金融中心演化分析[J].经济论坛,2011(12).

潘峰华,曾贝妮.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9,38(2).

彭宝玉,王豪,陈栋,等.国家金融地理与河南金融发展[J].河南科学,2012(08).

宋亮华.世界离岸金融中心的地理分布、竞争态势与其启示[J].福建金融,1997(2).

田霖.互联网金融视域下金融地理学研究的新动态述评[J].经济地理,2016(5).

余秀荣.国际金融中心历史变迁与功能演进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09.

赵晓斌,王坦,张晋熹.信息流和“不对称信息”是金融与服务中心发展的决定因素:中国案例[J].经济地理,2002(04).

猜你喜欢

成因
雾霾产生原因及朝阳市雾霾成因初探
高密度电法勘探技术在地面塌陷成因分析中的应用
浅谈冬奥会前期朝阳市空气质量及细颗粒物变化及成因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成因与应对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论高血压、低血压的成因、危害与治疗方法
怀化市城区交通拥堵成因及对策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