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负面舆情的应对策略

2020-07-09白浩

锦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网络应对策略

摘 要:近段时间以来,互联网负面舆情事件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如何提升互联网负面舆情的应急处理水平成为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笔者写作目的主要是分析新媒体环境下负面舆情多发的背景,且针对此背景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负面舆情;应对策略

当前,公共舆论的主要阵地就是互联网背景下建构的舆论空间。近段时间以来,互联网负面舆情现象出现的频率不断攀升、数据呈现连年不下的態势。相关部门应对方式只是简单的通过危机监管方式,就很难满足当前的需求。增强互联网整治和舆情处理能力已经非常关键,是党和国家当前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网络负面舆情发生的现状

一是以互联网为依托,民众都对负面舆情信息非常关注。近段时间,相关部门出具了一份关于亚洲太平洋地区民众互联网行为习惯的调查数据,我国民众在网络上出现负面舆情的概率为62%,但是全球民众网络言论的负面舆仅为40%。从近段时间来我国负面舆情的发展趋势来说,我国民众对负面舆情信息的关注程度不断攀升。在民众对互联网信息关注的热门话题中,负面话题能占据浏览总量的70%以上。

二是从民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来分析,从2009年开始,处于领先地位的一直是“贫富差异”“官民冲突”。例如,关系到政府执政能力的“依法执政等相关领域问题(主要涉及到公共卫生问题、资源开发问题等)”、“执法人员违反法律条例等事件”、“执法行为失当”、“政府人员失信”、“司法公平”占据网民关注话题总量超过50%。

二、化解舆情热点事件负面效应的建议

(一)重建社会信任,消解对立情绪

当前社会广泛存在的积怨心理的主要来源就是对立的不信任情绪。在负面舆情事件中,群众对人与人的信任感、对社会机构、公共媒体乃至政府部门的信任度低。对于信任感问题上,民众考量问题的重要依据就是自身的感觉。如果缺乏公平的体制机制和基础性的社会保障设施,信任感就会变得非常低。所以,针对信任感低的问题,必定要立足于信任维护的角度上进行改善。

一是主抓政府的执政水平和形象,重塑群众对执政机构的信任感。群众对社会的信赖的关键因素和主要来源是对政府的信心。政府可信赖形象的树立,也就是群众对执法人员和政府形象的的一种积极的认定和评估。重树政府信赖度,亟需提高政府体制机制的合理性,保证政府执法的公开性,避免执法者对公共权力的随意使用。第一,要完善政府体制机制,将体制机制的制定流程合理化、透明化与公开化,提高政执法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加体制机制的落实与实施效果。第二,政府机构要主动实施透明化办事流程,保证信息透明化,保证群众参加社会监管,利用律法体制确保民众的知情权、避免执法机构自由裁量权的缺陷、确立流程透明的监管体制、保障体制等,保证政府在阳光下为人民服务。利用政府办事的透明化和公开化,逐渐转变执法机构在民众内心的失信形象。

二是要增加民众与执法机构对话的可行性,利用与政府的沟通,增加政府和群众间的理解和信任。让群众通过与政府沟通,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减少对政府的不信任,通过政府和群众的合理互动,减少民众负面舆情和官方舆论的不和谐现象。通过系统化建设互联网问政平台。研究建设民众的意见反馈体制、政府答复时限规定、政府问责制度,对互联网政务的反馈管理、执行工作确定特定的执行流程,减少政府政务流于形式成为单纯的表演。

(二)淡化阶层隔阂,保障公平底线

互联网背景下,网民心态最大的问题就是公平感的缺乏。这不但体现在资源和利益的配置方面,此外,也体现在民众的沟通和联系过程中,所以,不同层次的群体对公平的认识有不同,这种认识上的不同又会成为不同层次群众对抗的主要因素,由此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团结。要维护社会公平底线,亟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确保下层群众的利益,关怀保护弱势群体。哲学家罗尔斯提到。“公平在现代生活具有最重要价值”。不同社会体制决定着公民享有不同的权力和义务,也规定着不同的社会运行准则。当前我国确立的社会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不同层次群众的公平性,但是在社会规则落实的过程中,尚存许多不公平的情况。这之中,群众对社会收益不公平的现象感觉最为强烈。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把收益当做判断成功的最高准则,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群众对社会分配不公平的负面情绪,由此也成为造成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其次,要为社会底层人员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确保其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社会关怀,确保其能在卫生安全、教育中获得较大的尊重,利用一些保障性措施规避不同阶层在社会分配方面的矛盾。

二是在最大限度上规避“人群歧视”的条款。例如,目前执法部门在落实人口管控、交通管制紧程中,确定的条款内容把群众进行分层管理,并给不同人群以不同的对待方案。这样就明显的增加了社会矛盾,增加了群众对生活不公平的体验。

参考文献

[1]詹苹苹,刘思铭.如何利用新媒体应对舆情危机[J].电视指南.2017(07).

[2]姚盼,敬冉,李雪莹.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政府信息公开[J].新闻前哨.2018(11).

[3]黄纯华.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J].新闻研究导刊.2015(17).

[4]李娟.新媒体环境下大力推进网络文明传播志愿服务[J].新闻研究导刊.2020(04).

[5]文源.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的创新与传播[J].青年记者.2019(35).

[6]李雨珊.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学改革思路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9(23).

作者简介:

白浩(1990年11月),性别:男,民族:汉,籍贯(精确到市):陕西省延安市,学历:大学本科.

猜你喜欢

网络应对策略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探析
刍议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管理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