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道坎烽火台(外二章)

2020-07-09孟醒石

散文诗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乌海狼烟烽火台

北方的天空太高了,只有雄鹰能够丈量。

二道坎烽火台,像盘旋的雄鹰落在大地上的阴影,单薄、矮小。走近了,才发现,足有四丈高。断壁残垣,仍然呈现飞翔的姿势,依旧被人仰望。

一群民工站在脚手架上,正对烽火台进行保护性修缮。考古人说,没有发现巨大的灰坑,没有找到狼烟燃放的痕迹,只挖掘出几个明代的瓦罐,应是戍边官兵日常饮食用具。

哦,这是一座没有燃放过狼烟的烽火台。让我想起联合国大厦前的雕塑——“打结的手枪”。最伟大的手枪,不是射杀多少敌人,而是肩负和平的使命,却终身不射出一粒子弹。

乌海当地至今流传着,明朝驻守烽火台的汉族哨长张铁柱与蒙古族牧羊女其其格的爱情故事,天空至今描绘着雄鹰与白云自由翱翔的事迹。

如果說,黄河是一条金色的项链。二道坎烽火台,就是镶在项链上的钻石。每逢太平盛世,就会上演“铸剑为犁”,民族自由融合、共生共存的喜剧。

与黄河一起奔跑

怎样才能从萎靡的状态中清醒?一种方式是睡觉,睡足,自然就清醒了;还有一种方式是奔跑,直到汗流浃背。每个毛孔都睁大眼睛,每根神经都开出花蕾。黑暗的脑洞中,高悬北斗七星。

如果你来到内蒙古乌海,一定要在暮晚,百鸟归林之际,迎着落日,在岸边跑步。

你会发现,黄河波浪翻卷,如强健的肌群,在有韵律地舒展,催促时光,奔腾不息,阔步向前。

乌海人民没有躺在贺兰山怀抱中睡觉。他们与黄河一样,从诞生那一刻起,就在不停地奔波、劳作,通过有氧运动,淘尽体内的泥沙,让四合木的种子,在戈壁滩发芽;让乌兰布和沙漠,退还大片绿洲;让浩瀚的星河升空,让海市蜃楼落地。

年轻的城市,拔地而起,与黄河一起,奔向诗和远方。鳞次栉比的广厦,车水马龙的市场,生机勃勃的学校,成为新的肌群,为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着澎湃的动力。王维诗中的黄河与落日,壮美的画面,变成一台永动机。

黄河为了奔跑,不惜多次改道,创造出大禹治水的神话。乌海为了奔跑,不惜改造黄河,建海勃湾水利枢纽。让浪花的心率,与人民保持一致,永远清醒,涵养水土,灌溉家园,子孙福祉,浩浩汤汤,横无涯际。

绿 荫

这条铁路修建于四五十年前,属于淮南线的毛细血管,却成了肥东县的动脉,震撼了两侧青山。

当年站在铁路旁边围观蒸汽机车拖着长龙开过来的老人,都变成了高大浓密的绿荫。

如今火车消失了,铁路废弃了。绿荫仍在护佑桥头集镇村民和嬉闹拍照的外来人。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两根铁轨并行,一根贯穿爱情,一根拉动民生。

当年扒火车出门远行的小伙子,当年站在铁路边守望的小媳妇,都成了长相厮守的古稀老人,为减轻儿孙的负担,正冲着游客摆摊,卖梅干菜、豌豆、桑葚……

当我用镜头对准他们,老爷爷抬头挺胸,毫不畏惧;老奶奶以手遮脸。似乎是在掩盖两腮的红晕。

作者简介:孟醒石,原名孟领利,1977年生,河北无极人,毕业于石家庄学院美术系。曾获孙犁文学奖、《芳草》汉语诗歌双年十佳等奖项。

猜你喜欢

乌海狼烟烽火台
乌海湖库区河床裸露监测分析
访北城滩古烽火台遗址
首山烽火台,迟暮的美人云鬓散落
淋巴结:身体健康的“烽火台”
狼烟四起
马嵬坡怀古
乌海湖(组诗)
乌海:太阳神照耀的地方
田径翻身 足球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