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众文化:青年群体的自我赋能与救赎

2020-07-09杨雨星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众抵抗青年

摘要:小众文化属于青年亚文化,青年作为社会的晴雨表对社会思想意识的表达上具有重要意义。小众背后是风格化的文化走向,越轨的青年群体往往具有反抗性质,青年群体以小众话语实现自我赋能,从而满足个性与朋辈的双重需要。互联网的发展壮大让个体的声音变得有意义,在无力的现实面前,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人能在网络上找到消解压力的出口。

关键词:小众;抵抗;青年;商业

一、提出问题

小众文化作为亚文化中的一种,对社会整体的思想意识建构具有重要影响,实际上小众文化并非能全然代替亚文化本身,小众作为思想建构出的概念,是一个具有强烈主观意识的符号,加之资本利益等多重关系的共同塑造,小众往往有向大众化滑动的趋势。再者,小众文化的受众通常是社会的青年群体,青年群体与社会思想文化之间往往具有十分密切的深层关联。因此文章探讨的是在当今社会,青年为何对小众文化产生独特情感追寻的?流行文化与社会意识的表达之间又具有怎样的内在关系?

二、小众与抵抗:青年群体的自我赋能

90、00后和60、70年代尽管有着同样的人生焦虑,但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导致两批人在面对焦虑时的处理方法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互联网的发展壮大让个体的声音变得有意义,在无力的现实面前,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人能在网络上找到消解压力的出口。首先,他们深谙互联网的生存法则,对待网络上出现的新兴事物理解并接受对他们来说简直易如反掌,反而离开网络的他们无所适从。其次,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焦虑和残酷处境时,网生一代通常选择一些边缘性的、风格化的小众文化来予以抵抗,他们试图通过网络中的“自我赋能”用反常规的实践来激励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一)个性与朋辈的双重需要

小众文化是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的,小众具有较为边缘的地位,内聚性是它的根本特性[1]。例如实验电影、独立音乐等都是小众文化的聚集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变得多元丰富,出生于这一时期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生活环境,彼此之间的价值观大相径庭,这影响了社会整体的思想状态,但这种不同却也给予了文化很多可能性。小众正是在这种多元的氛围下应运而生,不同于大众文化基于消费的性质,小众文化依靠的是一种高度自觉的文化追求,它通常是精神领域的产物,圈内成员之间根据某一标准自发形成并维持一个圈子。

青年是社会的晴雨表,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期中,受此影响最大并做出反应的就是青年。小众化主要的聚集群体就是青年,所以小众文化也即青年文化的小众化。青年时期在人的一生中最为复杂,这一时期的人通常有理想有追求,对待未来有着热切的好奇心,但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社会压力。加之社会转型导致国内问题的频繁出现让这一年代出生的青年人对生活呈现出整体的迷茫状态,社会充斥着压抑浮躁的气息。社会环境的急速断裂使得他们不认同父辈的文化,所以小众文化中的反抗性深刻地生成在国家转型逻辑的缝隙之中,这是一种因无力而产生的思想意识层面的对抗;其次,而青年亚文化主要体现的还是一种“同辈文化”,是基于同伴关系而衍生出来的文化类型,背后可能是年龄、阶层、兴趣和爱好,青年同伴共同享有同一种话语体系。同辈群体间的交往成为脱离家庭走入社会的青年群体们寻找身份认同和情感投射的重要方式。

(二)社会意识的深层表达

说到小众文化,就不能不对大众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小众文化是相对大众文化而出现的。大众文化在20世纪中叶改革开放之后逐渐深化,文化逐渐以商品化的形式出现,文化商品层出不穷形态各异,但审美的庸俗化,制作的工业化和形式的娱乐化是大众文化的总特性,这一切正如法兰克福学派口中形容大众文化用到的“文化工业”一词。剖开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截面能看到整体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个体间贫富差距过大、生活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改革开放突然间改变了中国的生活方式,曾经的集体化生产转而成为了西方化的商品化时代,社会创伤还未痊愈,曾经坚定不移的信仰轰然倒塌,无序的中国社会被一种迷茫的、慌乱的气息笼罩。换句话说,思想发展的速度比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进而导致了社会整体的迷失,而小众文化正是通过反抗主流话语来表达不满的情绪,它以对抗大众文化的方式出场了。

搖滚是小众文化反抗主流话语的典型之一,1986年崔健一首《一无所有》在北京体育馆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中国摇滚自诞生以来就以其反叛和边缘化的特性向主流发声,它用独特和真实的呐喊来展现一代人的精神迷失,呼吁人们去关注时代的精神风貌,在价值迷失的时代里,摇滚希望用尖锐的噪声去叫醒时代的沉睡。面对时代的断裂,中国摇滚用音乐去表达这种迷茫,他们中的多数人无法用精准的语言和格局去解剖社会的现状,但作为身处时代的原子却能清晰地感受到时代的躁动和异样,《一无所有》、《从头再来》、《不是我不明白》等可以说是80年代中国人某种不可名状的集体心态[2]。

实际上,每一种亚文化的出现都是社会意识的深层表达,他们大多隐晦地反映了社会的真实现状,用一种“异端”的形式去表达或反抗。在21世纪初出现的“杀马特文化”,杀马特大多都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很浓的妆,戴着稀奇古怪的首饰,喜欢自拍,在网吧的摄像头前做些奇怪的动作。自称是一个集潮流、视觉、杀马特为一系的群体。这其中大部分以农村青年为主,杀马特文化也是他们特有的文化表达形式,但就杀马特这一现象背后其实也有深层的社会原因,当时中国社会在经济崛起的上升阶段,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务工,城乡差异给他们带来的迷失感需要通过一些方式重塑认同,于是杀马特群体出现了,他们用怪异的装扮和行为来确认自身的存在。这种类似于表演的仪式行为实际是由于大规模的民工潮造成社会集体性疏离的后果,其具有深刻的反抗意义。

三、总结

小众文化属于亚文化的一种,其受众多为社会的青年群体,在互联网的作用下,青年通过小众圈子聚集实现个体存在和群体认同,而这一系列行为的背后同时潜藏着深层的社会意识表达,青年文化的走向往往体现了社会的整体现状,青年通常通过边缘的、具有反抗性的文化行为来完成弱势群体的自我赋能。

参考文献:

[1] 宁秀丽,孟祥雷.当代小众文化现象研究[J].中国市场,2013(40):54-57.

[2] 陈欣妍. 从精神独立到话语协商—中国内地摇滚音乐三十年[D].暨南大学,2017.

作者简介:

杨雨星,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小众抵抗青年
《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虽小众但可贵
吃就吃它个深刻(上)
做好防护 抵抗新冠病毒
小众之美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拥抱改变
小众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