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西游》对《西游记》的“承”、“破”、“立”、“归”
2020-07-09王璇
摘要:1995年《大话西游》掀起了一股旷日持久的“大话西游”热,不少人认为《大话西游》是对传统《西游记》的完全消解和颠覆。笔者认为,实则不然,《大话西游》是对传统西游的推陈出新,是经历了一系列的加工即“承”、“破”、“立”、“归”最终形成的与传统西游有着继承和超越的佳作。
关键词:大话西游;西游记;孙悟空;爱情
电影《大话西游》能成为改编名著的经典,在于其“大话”的同时对于原著的“承、破、立、归”。其“大话”的创新之处包括对奇幻娱乐性与矛盾悲剧性的游戏式继承、以表现形式、叙事方式对传统的解构与颠覆、以独特的世俗爱情视角对传统的重塑与建构、对人生命状态的探寻母题的回归。《大话西游》正是用新形式表达原著的精神实质, 用“大话”的形式与原著形成一种张力,让观众在新奇中获得与原著人物同等的人生体验。
一、“承”——奇幻娱乐性与矛盾悲剧性的游戏式继承
吴圣昔认为“一部《西游记》就是游戏笔墨的艺术结晶”。《大话西游》之于《西游记》的继承就体现在奇幻娱乐性与矛盾悲剧性的游戏式继承。
(一)奇幻娱乐性
《西游记》因其本身神魔妖佛的主要形象和光怪陆离的故事情节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奇幻之著,而《大话西游》同样继承了它本身的主要形象,以一种更加怪诞、无厘头的方式表现出来,加深了影片本身的奇幻性与娱乐性。
(二)矛盾悲剧性
《西游记》中多处体现了自由与秩序之间的矛盾悲剧性,这种矛盾悲剧性主要集中在孙悟空身上,吴承恩肯定个性与自由但他又不喜个人权利自由的无限膨胀,于是对其加以约束,而这约束的本质外化为孙悟空头上的紧箍咒,内化为规范社会的秩序和准则,于是世间少了一个天性自由的齐天大圣,佛门多了一个墨守成规的斗战胜佛。在电影 《大话西游》中,至尊宝放弃人世间的爱恨情仇,舍弃自由与个性,变回孙悟空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因此,影片虽然讲了一个吸引人的爱情故事,但在矛盾悲剧性的精神实质上与原著一脉相承。
二、“破”——表现形式、叙事方式对传统的解构与颠覆
“破”一般是指对原有的规则、观点进行改变,即颠覆、解构、消解。
(一)蒙太奇式语言杂糅的表现形式
蒙太奇(Montage)原为建筑学术语,意味构成,装配,可解释为有意涵的时空人为地拼接剪辑手法。蒙太奇式语言杂糅表现在周星驰的电影语言里就是经常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句和内容重新排列或改变现代汉语的用语规范,利用词语间的重新组合产生喜剧效果,表达对现实世界的嬉戏和嘲弄。如唐僧说的“乱扔月光宝盒会污染环境、悟空吃他只是一个构思、虐待动物、定做金刚圈…”这些影片大量穿插的词汇都以一种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用语习惯解构剧本,来托出导演和编剧的独到艺术构思。
(二)时空穿梭轮回转世的叙事方式
《大话西游》打破了传统小说按照时间顺序的叙述方式和前因后果的常规逻辑,让主人公利用月光宝盒进行时空穿梭,利用五百年为一个时间节点,将故事的原因结果反复解构与颠倒,至尊宝的爱情在前世今生转换中跌宕起伏,孙悟空在两个时空层面的爱恨情仇因果循环,终得报应。与时空穿梭相辅相成的是影片人物的轮回转世,从孙悟空到至尊宝又变回孙悟空,再到现代看到导游介绍水帘洞,最后化身夕阳武士,让主人公随意跳跃,加强了叙事的自由度和电影的表现容量。
(三)形而上到下的开放性狂欢广场
妖神人魔仙本是有一定的定义界限和时空区分的,然而在《大话西游》里,不管是神仙妖魔,还是人间的强盗土匪、普通百姓,都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了男女老少、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得到最本真的体现,形成一个众语喧哗的场面,共同构筑了一个开放性的狂欢广场。这个狂欢广场是时空错乱的产物、是等级秩序的消解,是一种文化自“上”而“下”的世俗化、物质化、人间化,打破了壁垒和特权,把文学的权威性从神坛拉回民间。
三、“立”——独特的世俗爱情视角对传统的重塑与建构
“立”是指建立新的规则、观点,即重塑与建构。《大话西游》一反《西游记》“收心之旅”西行取经的故事核心,而是引入了一个独特而世俗的视角——表现了一个古老的佛教因果爱情观,算是解释了爱情千古不变的原理。无厘头搞笑的作风,实为对现代人的爱情观施展了最妙的“化功大法”,既感动了无数的 青年,也为现代爱情的困惑做了巧妙的开脱。
四、“归”——回归母题的对人生命状态的探寻与表达
“归”指回归本旨与源头。从《西游记》到《大话西游》, 尽管从艺术呈现到美学特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但二者在深层意义上具有继承性和延伸性, 那就是其中蕴含着一个既深刻又普遍的问题, 即對人的生命状态和生命历程的深切关注与探寻。《大话西游》经百转千回,终还是在最后回归了母题。
有人说《大话西游》在本该发光发热的时代沉寂,然而却在多年后引起热议,有人不经问:“大话西游是否被过誉?是否被解读过过度?是否亵渎传统?”还有人说:“它只不过是巧合的记录了那代人的情怀和青春,荒谬的成为电影史上具有非常意义的一部作品。”再我看来,《大话西游》的共情性极高,这与它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精巧构思不无关系,而它之于传统西游并非亵渎反而是巧妙地架构,一部好电影,如果被冠上“过誉”的头衔,那么它本身也没差到哪里,如果这“过誉”的头衔可以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参考文献:
[1] 宋春香. 巴赫金思想与中国当代文论 [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2]吴圣昔.《西游记》—— —游戏笔墨的艺术结晶[J].贵州 文史丛刊,1988(03).
[3]冉春芳.戏仿、拼贴、颠覆、解/建构—— —《大话西游》 批评面面观[J].语文学刊,2009(23):141-144.
[4]陈一琳.巴赫金“狂欢理论”与中国式狂欢[J].魅力中 国,2010,(17).
[5]朱晓轩.从无厘头到后现代—— 再观经典《大话西游》 [J].名作欣赏,2006(6):71-74.
[6]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6.
作者简介:
王璇(1998,6),女,汉族,河北省邯郸人,学生,本科,泰州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