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探讨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2020-07-09谢煜田沅玉

锦绣·下旬刊 2020年2期
关键词:创业实践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

谢煜 田沅玉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创业热潮澎湃兴起,政府政策扶持、互联网产业发展为大学生创业带来了新契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在国家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就业形势严峻的环境下,民族高校更应利用自身特色推动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为推动民族地区社会发展与产业优化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为新时期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涓涓活力。

关键词: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创业教育;创业实践

一、前言

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支持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全面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

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发展主要依靠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专项计划;“创青春”、“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赛事;专业型的创客空间等孵化基地。民族高校作为国家高校构成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其除了具有对公民进行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职能外,还需要承担着重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发扬多元民族文化、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等功能。

二、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项目概况

(一)创业背景

根据相关研究,我国民族地区毕业生自主创业占比极低,并且存在地区差异和学历差异。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少,总体占比不超过1%[1]。

随着web2.0的兴起,基于用户主导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已经形成,从“+互联网”到“互联网+”,互联网产业高速发展红利带动了传统产业发展。同时媒介融合趋势模糊了职业工作与兼职工作的界限,促进信息的流动,降低大学生群体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门槛,调动了其创业积极性。这些变革冲击了传统行业的单一性、封闭性,提高了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明晰了行业变革可能。

(二)创业特色

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团队在实践中往往能充分利用院校特点与地域资源优势,形成项目自身的创业发展特色,具体如下:

1.多元民族资源:地处民族高校,少数民族成分多样,文化创意类产品开发资源丰富,创业可行性高。

2.大学生主体的逆向优势:大学生群体拥有相较于其他社会阶层群体拥有更全面化的专业技能培养,劳动力数量庞大,并且劳动成本低廉。

3.荣誉奖金导向下的竞赛倾向:创新创业类竞赛能调动学生团队的参与积极性,荣誉和奖金导向作用明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类创业项目的融合交流式发展。

(三)创业发展制约因素剖析

学生团体的创业活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于扶持政策,项目存活时间与收支情况良莠不齐。总体来说,目前大学生创业项目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有:

1.职业团队与兼职个体瓜分行业有效市场

具有专业技能素养与丰富经营经验的职业团队和数量庞大的兼职个体是大学生团体创业初期面临的主要竞争力,他们对行业有效市场进行资源瓜分,成为创业团队由产业下游进入产业中上游的主要竞争力。

2.学生群体效能碎片化,创业竞争意识淡漠

诸多学生创业团队虽然在创业初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盈利,但从中长期来看,团队成员创业竞争意识淡漠,存在过度依赖校内资源扶持的现象。团队雇员也由于课业压力或校园事务,有效工作时间严重碎片化,也成为了制约其高效发展的一个障碍。

3.市场资源的高度稀缺

大学生创业团队在进行创业发展时需要经历从产业下游至产业上游的溯回过程。在当前社会环境下,这一过程若缺乏相关政策以及孵化平台的强力支持,仅依靠学生团体自身通过社会关系网络和非对称优势进行资源扩展仍显乏力。

三、推动民族高校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创业教育,又称“第三本教育护照”,其被认为是在学术性、职业性之外个人事业心与开拓技能的证明[2]。总体观之,推动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是一项内涵丰富、意义深远的教学使命。

(一)个体意义上的必要性

大学生群体在校期间锻炼业务能力的方式主要为两类:一是通过兼职或者实习工作,二是通过各级学生组织。在个体意义上,两者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个体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但高校如何把学生自身锻炼成一位能适应复杂多变社会环境的创业精神型专业人才,建立在实践案例基础上的创业教育是最佳教案。

(二)集体意义上的必要性

集体意义上,创业教育普遍是高校通过课堂式、实践式、综合式这三类典型教育模式[3]。除此以外,高校更应有针对性地对创业团队开展集中化、高强度的创业教育,既能介绍最新的创新创业相关政策,也能为创业团队扩张社会网络关系提供宝贵契机。由于高校大学生创业情况存在地域化、行业化的差别,高校的创业教育更应与高校自身特色和创业项目紧密关联。

(三)国家层面的必要性

髙校毕业生由2002年的145万上涨至“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的727万,再上升至2020年预计人数达874万人[4]。

非公有制度企业作为毕业生主要流通去向,是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细胞。而宏观层面由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组成的创业环境更是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重要外在因素。如何在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让其能自主创业,自主择业,自我消化,最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国家教育体系坚定开展各高校各有特色的创业教育,并使之与现有高校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相扶相融。

结论

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与院校特色,而民族高校在普通高校基本职能外又担负着为少数民族地区培育少数民族人才的教育使命。本文结合具体创业项目,就大学生团队创业实践过程中所发现一些问题进行粗略探讨,进而从学生个体、团队集体和宏观国家三个层面探讨民族高校推动创业教育的必要性,为日后学界更为深入的研究略尽绵力。

参考文献

[1]王延中 元林君.民族地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J]劳动经济研究.2015.3(1):36-66

[2]任路遥 杨增雄.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G].教育学术月刊,2010,(11):15-19

[3]张久献.民族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理论探索.2012(22):7-11

[4]唐佳 熊旭.2020届高校毕业生将达874万人[N]光明日报.2019-11-1

作者简介:

谢煜(1999-)男,苗族,湖南怀化人,学历本科,职称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化与大学生创业教育.

田沅玉(2000-)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學历本科,职称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创业实践民族高校大学生创业
咖啡与音乐沙龙活动在大学校园的开展
大学生微创业实践教育分析
高脚竞速运动引入民族类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素质教育视角下的民族高校逻辑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促进大学生创业途径的思考
民族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影响研究
构建高校研究生创业实践平台的有效途径分析
大学生开设特产专卖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