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寂静的“杀手”
2020-07-09廖志晓邓跃扬
廖志晓 邓跃扬
随着人口老龄化比例的不断提升,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现已跃居慢性疾病的第3位。作为全身退行性骨骼疾病,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量低,骨组织的微观结构退化,主要表现是腰背或全身疼痛,身高变矮、驼背,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此外,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脆性骨折,患者以女性居多。据统计,女性一生发生脆性骨折的可能性为40%,高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患病概率总和。
骨质疏松症被称为“寂静的疾病”,这是因为骨质疏松症患者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人们无法感觉到骨量流失。等到出现明显的临床表现,患者的病情已处于比较严重的阶段,甚至已经发生骨折。人们常有一种误解: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出现骨量丢失、骨质疏松属于正常的生理老化现象,对其既没有办法预防也没有治疗必要。但事实上,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疾病。
不同年龄阶段的
预防方法
儿童和青少年时期骨骼生长发育速度很快,骨量持续增加。人在30~40岁时,骨量达到最高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中的骨量开始逐渐减少,平均每年丢失的骨量约占总骨量的0.5%。诚然,预防骨质疏松从“小”抓起效果更好,但即便您已经进入中老年,只要能从现在开始关注骨质问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骨量流失带来的患病风险。
1.从小做起,提高骨峰值
骨质疏松症的一级预防工作应针对儿童、青少年展开,主要目的是改善儿童、青少年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时期达到理想的骨峰值。儿童和青少年的钙推荐摄入量为1 000~1 200毫克/天,成年人的钙推荐摄入量为800毫克/天。
首先,儿童、青少年应注意饮食,适当进食补钙食物。您可以用以下口诀指导日常饮食:牛奶补钙是第一,大豆制品来帮忙,绿叶蔬菜别忘记,均衡饮食要做到,少盐少糖应记牢。进食过多盐、糖不利骨骼健康。钠的摄入量与钙的排出量关系密切:肾脏每排出2 300毫克钠(相当于6克盐),同时会丢失钙质40~60毫克。糖类食物在体内代谢会消耗大量钙,导致骨钙丢失。此外,儿童和青少年还应做到少喝碳酸饮料,不喝咖啡、浓茶,不吸烟、不饮酒。
其次,为提高骨峰值,儿童和青少年还需要改善生活方式。
(1)多晒太阳:阳光照射可以促进皮肤组织内的胆固醇衍生物——7-脱氢胆固醇在体内经肝肾转换后形成活性最高的维生素D。活性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在肠道中吸收,促进骨形成。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天在阳光下活动40分钟。时间最好选在上午10 时前或下午15时后,以避免强烈的紫外线损伤皮肤和视力。儿童和青少年如果接触阳光的机会较少,則应在医生指导下额外补充维生素D。
(2)坚持适当运动:运动有助于增加骨量,提高骨峰值,使骨骼更加强壮,从而减少跌倒和骨折风险。建议儿童、青少年每周进行3~5次,每次至少30分钟的规律运动,如慢跑、骑行、滑冰、游泳等。13岁以上的青少年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抗阻运动。
2.未雨绸缪,延缓骨丢失
骨质疏松症的二级预防人群是骨量开始丢失的中年人,尤其需要特别关注绝经后的女性,核心工作是维持骨量和骨质量,延缓增龄性骨量丢失。面向中老年人,钙推荐摄入量为1 000毫克/天,维生素D推荐摄入量为600IU(15微克)/天。
(1)适当补充钙剂:充足的钙摄入可以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我国部分地区的膳食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成年人平均每天从饮食中获取的钙量约为400毫克。因此,除适当增加膳食中的补钙食物比例,多晒太阳,坚持运动外,中老年人还需要在专业指导下额外适量补充钙剂——每天可补钙制剂500~600毫克。
(2)适当补充维生素D:中老年人因缺乏日照,机体摄入、吸收障碍,常伴有维生素D缺乏现象。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建议中老年人血清25-羟维生素D的水平应该高于或等于30微克/升,以降低跌倒和骨折风险。因此,建议中老年人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了解体内维生素D的营养状态,在医生或营业师的指导下适当补充维生素D。
3.亡羊补牢,避免跌倒和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三级预防人群是骨量丢失严重的老年人,主要目的是抑制骨破坏,降低骨转换率,避免意外跌倒和骨折。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可以有效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显著降低脆性骨折的发生。因此,经医学诊断为骨折风险较高的老年人,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确诊与治疗
骨质疏松症虽然是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流行病,但确诊并不困难,您只需要去医院进行骨密度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 (体积密度)所含的骨量。我国已经将骨密度检查纳入40岁以上人群的常规体检内容。如果患者发生髋部或椎体脆性骨折,则可直接诊断骨质疏松症。
对于骨质疏松症,人们常认为补钙就能够达到治疗目的。但事实上,骨质疏松症包括骨量低下和骨质量差两种情况。大量研究证明,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对于骨量正常或稍低的人群有预防作用,但是对于已经发生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则作用有限。这是因为,仅仅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不足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减少骨钙流失。
对于骨质疏松症确诊患者,早期的专业治疗可以有效提高骨量,减少甚至避免脆性骨折的发生。患者在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基础上,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应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常用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作用机制可以分为: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骨吸收抑制剂主要是通过抑制破骨细胞功能,抑制骨破坏,从而减少骨量的继续丢失。骨形成促进剂则能够刺激成骨细胞活性,促进骨形成,从而增加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