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量测定,走在骨质疏松前
2018-09-19刘兴党琚紫昭
刘兴党 琚紫昭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之一。目前,指南推荐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骨量测定。
骨量是什么
骨量是指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含量,即骨矿物质(钙、磷等)和骨基质(骨胶原、蛋白质、无机盐等),与人体骨骼的强度密切相关。人体骨量的发育是一个动态持续的过程,从胚胎时期开始至20~30岁时结束。在此期间,遗传与内在因素、外部环境(如营养、運动、吸烟)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人骨量的峰值,而其中人体峰值骨量的50%~85%是由遗传决定的。
生长期的低骨量是骨质疏松、骨折等风险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预防和降低老年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必须从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就加以重视。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人体50%的峰值骨量在青春期获得,如在此时期达不到最佳骨量,对人一生骨骼健康的影响将是不可逆转的。而在年龄增长相关的骨量丢失中则主要是由环境及自身因素决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体力活动减少、吸烟、过量饮酒、高钠饮食、营养失衡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的使用均会增加骨质疏松的患病风险。
测定骨量的方法
骨量可通过骨密度的测量方法加以评估,骨密度测量方法较多,不同的方法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疗效监测以及骨折危险性评估中的作用有所不同。目前临床上有以下方法。
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 这是临床和科研最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方法,目前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是基于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测量的结果。
定量CT(QCT) 这是目前唯一能测定体积骨密度的方法,主要用于腰椎体骨小梁的测量,但是相对来说价格昂贵,放射剂量大,尤其不适用于儿童这一群体。
骨超声 主要用于骨质疏松人群的筛查和骨折风险评估,其优点在于测量仪携带方便,可用于社区老年人的骨质疏松症筛查。值得注意的是骨超声测量的不是骨密度,但骨超声测量结果与骨密度测量结果相关。所以如果骨超声的测量结果较低,应建议受检者到正规医疗机构进一步确诊,切忌仅凭骨超声的测量结果诊断骨质疏松症。
骨骼X线片 其在骨质疏松症检查中的作用主要是评估骨密度和是否存在骨质疏松性骨折。骨量丢失可在X线片上显示骨密度减低,但X线片不能发现早期的骨质疏松症。X线片出现骨质疏松征象时,说明患者已丢失了较多骨量。X线片的另一作用是评估受检者的脊柱是否有椎体压缩性骨折。对身高降低的老年人,脊柱X线片的检查是鉴别身高降低原因的常规检查方法。
增加骨量的“补充剂”
要增加骨量,首先要补钙,可服用钙片或含钙食物,如鸡蛋、牛奶、虾、蟹等。同时,适当晒太阳或加服维生素D,并避免与磷酸、草酸等一起服用。但是骨量的增加不仅仅是补充钙能实现的,胶原蛋白是人体骨骼,尤其是软骨组织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就像骨骼中的一张充满小洞的“网”,牢牢地留住要流失的钙质。没有这张充满小洞的“网”,即便是补充了足够的钙,也会白白地流失掉。而且其特征氨基酸——羟基脯氨酸是血浆中运输钙到骨细胞的工具。所以在补充钙的同时,也要补充胶原蛋白,才能达到增加骨量的目的。
(刘兴党主任每周一、二、三上午有专家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