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策略探究
2020-07-09孙佰芳
摘 要:近年来,我国的农村教育取得了不菲的成效,但我们在肯定农村教育进步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思考其中存在的问题。目前,一些农村小学生对学习的认知程度不高,且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村教育应该着力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要以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其次探讨了培养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的方法,以供各位同仁参考借鉴。
关键词:农村小学;学习习惯;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673-9132(2020)22-016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22.081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于教育事业而言,过去的精英式教育也已实现了大众化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快发展也带动了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农村教育也逐渐得以发展,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1]。
农村小学教育在丰富的农村精神文化和大量的社会信息资源的帮助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发展与问题并存,部分农村小学生因为缺乏正确的学习指导和对学习本身的不够重视,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如作业抄袭、撒谎欺骗教师、上课开小差等,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在一些地区,部分家长的受教程度较低,或是忙于田里的农活,未能及时地督促学生学习。而一些家长则是有心无力,自己不认字,也没办法对学生展开学习指导。这些都影响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途径,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就需要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探讨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就是有必要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高效化学习
习惯是一种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在学习中,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自身学习效率[2]。实际上,学习是一个自发性的过程,不应受到过多的干涉和控制。而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因为生活环境的差异性和学生不成熟的思维,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于城市小学往往是比较落后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被迫性地接受知识的灌输,学习效率自然不高。而从学习习惯的角度出发,先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从最简单的认真练字到自发性的阅读等,都有益于学生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关键因素,是提高学生学习技能的有效措施之一,有利于学生将已学知识进行组织和系统化,从而达到知识模块化,更加易于理解记忆,并且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习惯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其往往存在于一个人的思维、语言和行为等各项活动之中,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学习习惯是针对学生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着学生自发性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高效地进行学习,更能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从而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拓宽思维视野,全面发展。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知识的更新速度是极为迅速的,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学生所能掌握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同时,新时代需要的是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这就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他们就能主动地投入到课外学习活动中,不管是书本上的理论学习,还是生活中的实践学习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都是有一定帮助的。
(三)有利于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
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年,教师所思考的不应该仅是如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注重如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3]。教育发展到今天,对学生的考查也不再是以成绩的高低为主,还需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及表现。习惯也是素质教育重点考查的对象,农村教师在小学教育中应注重开展学习习惯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素质教育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强调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学习地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具体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的指导,将更多的自由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利用,这样与素质教育的初衷是完全吻合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往往都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善于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来应对学习上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这也是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二、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策略探究
(一)家校合作,共同培养
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相同的重要性。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无论缺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完成细致化的教育任务。习惯培养是一个基础性的任务,只有做好这个基础工作,才能在后期教育中完成学生性格、素养和各项技能的培养。但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所养成的,小学生的思维意识不够成熟,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需要教师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家长方面的监督。相比于过去,农村教育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实现了全面改革,而学校则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整合校内和家长的力量,协调两者彼此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才能共同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教育目标。
可以以家长会和家长开放日为时机,教师可以和家长针对学生在校学习情况进行深度交流,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发展等。教师评价要做到全面,不能仅是扬优惩差,而是要让所有的家长及时了解到自己孩子的发展近况,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教师还需要学会倾听,要广纳家长对教育的建议和看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任务提供思路。教师要为家长传递学生时期习惯的重要性,要向家长灌输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并为家庭教育提供方针策略,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共同培养的任务。
家校共建对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具体的沟通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家长溺爱孩子将孩子的情况刻意隐瞒,教师的管理半径比较大,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与学生进行细致沟通,这些都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思路进行解决。
当然更多的时候,家长和教师见面的机会是比较少的,因此建立沟通的渠道就很重要了。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其在农村教育中也得到了普及,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微信、电子邮件等来与家长进行沟通。可以建立微信家长群,定期在群里分享一些教育方法和理念,引起家长的重视。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孩子在家的学习情况,与教师沟通联系,寻求更好的教育方法。家长和教师沟通桥梁的建立是需要双方共同完成的,家校合作是引导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有效方式。
(二)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动力,自主性的行为和意识大多是在兴趣的支持下完成的。无论是农村教育还是城市教育,兴趣都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保障。学生如果能够带着兴趣开展各项学习活动,那么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将更加高昂,这将成为小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海洋的推动力。
美国现代化教育家布鲁姆曾经说过,内化学习兴趣将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去亲近学习活动,其获得知识的过程要比普通学生更加快捷。在农村小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了解到学生的喜好,并且针对性地展开教育,给予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教学环境的营造,往往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都是可以激发学生情感认同的。教师可以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向学生传递高效的学习方法。当学生专注于某件事时,他们就会注重自己的表现行为,而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将自然而然地形成。
(三)鼓励评价,强化管理
小学生都是争强好胜的,他们渴望得到承认和认可,因此在教育阶段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同时,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能力又比较差,而教师要做的就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监督工作,督促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将两个方法有效结合,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式。在学生表现出良好学习习惯时,教师可以通过微笑、话语和物质奖励来给予适当的激励,从而加深学生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印象。并且以这名学生为榜样,引导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假设小红是班级里的优等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上课认真听讲,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好课前课后的预复习工作。教师就可以引导其他学生向小红学习,进行学习习惯的模仿。相反,在学生表现出不良学习习惯时,教师不能一味地批评教育,这样只能适得其反。可以询问学生不良习惯的产生原因,并对症下药采取措施,才能帮助学生纠正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在校时间里,教师可以采取以优带差的管理方式,促进全班学生共同进步成长。
三、结语
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受益终身,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高效化的学习,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教育中加入学习习惯的引导也能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是每一个农村小学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单凭一己之力就能完成,教师应该携手家长共同展开教育,只有双方共同努力,为学生树立榜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學习习惯。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兴趣的发展,要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引导学生自觉性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要给予学生鼓励评价,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监督,采取以优带差的管理模式,促进全班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闫彩娟.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J].考试周刊,2015(40):185.
[2]杨正柱.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初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6(17):42.
[3]徐占先,徐文升.浅谈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2(7):49.
作者简介:孙佰芳(1981.10— ),女,汉族,甘肃古浪人,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武威市“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农村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究》(课题编号WW[2019]GH05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