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波特凯维茨与他的钢琴练习曲

2020-07-09陈丰泽

北方音乐 2020年11期
关键词:练习曲

【摘要】谢尔盖·爱德华多维奇·波特凯维茨(Sergei Eduardovich Bortkiewicz)是一位被埋没的乌克兰作曲家。他吸收了浪漫派大师肖邦、李斯特、拉赫玛尼洛夫等人的创作技巧和音乐思想,并结合了俄罗斯的民间传说,最终形成极富俄罗斯民族主义气息的浪漫主义作品。但是由于他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长时间在异乡漂泊,并且膝下没有子女,因此他的音乐在他去世之后逐渐被人们遗忘,直到本世纪才开始复兴。

【关键词】波特凯维茨;练习曲;音乐形态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20-05

【本文著录格式】陈丰泽. 波特凯维茨与他的钢琴练习曲[J].北方音乐,2020,06(11):16-20.

引言

谢尔盖·艾德华多维奇·波特凯维茨(Sergei Eduardovich Bortkiewicz)是一位卓越的乌克兰作曲家。他的音乐作品涉及钢琴、歌曲、室内乐、协奏曲、歌剧、交响乐作品,其中钢琴作品在他所有的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钢琴作品的体裁和数量包括前奏曲、练习曲、叙事曲、圆舞曲、奏鸣曲、狂想曲和各种小品。他的创作受到浪漫乐派各个作曲家——肖邦、李斯特、柴可夫斯基、拉赫瑪尼洛夫等人的影响,但他同时又坚守自己的民族性,因此他的作品有着浓厚的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风格,这也使他的音乐在复兴之初曾被一名记者冠以“最后的浪漫主义”之名。

这位“最后的浪漫主义”者,创作的练习曲将钢琴演奏技术和音乐性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让钢琴练习者看到了一个不同于车尔尼、肖邦和李斯特的“音乐”。笔者希望通过对波特凯维茨钢琴练习曲的分析,拓宽钢琴学习者的学习曲目,让更多优秀的钢琴作品能够被发掘出来。

一、波特凯维茨和他的钢琴练习曲

(一)波特凯维茨生平简介

1877年2月28日,谢尔盖·艾德华多维奇·波特凯维茨在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出生,幼年时在哈尔科夫音乐学校校长伊利亚·斯拉丁和阿尔弗莱德·本殊两位教师的指导下学习钢琴。毕业后,波特凯维茨来到圣彼得堡学习法律并进入皇家音乐学院继续学习音乐。

1900年,他离开圣彼得堡并独自旅行来到德国的莱比锡音乐学院进行学习,两年后他完成了所有的学业并在毕业时被授予“舒曼奖”。与姐姐的朋友结婚之后便在柏林定居。在柏林生活的十年时间里,波特凯维茨频繁地出现在各个国家的舞台上并且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包括练习曲、小品、奏鸣曲、协奏曲等。

不过好景不长,接二连三的战争对这位作曲家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摧残。1914年和1939年的两次世界大战使得波特凯维茨不得不离开自己钟爱的居所柏林,而两次世界大战中间发生的俄国革命又使他不得不远离自己的家乡。在这一时期里,波特凯维茨长期与家人在国外漂泊,由于战争的影响,加上自身经济状况极差,导致作曲家创作数量明显减少,但仍写下了《大提琴协奏曲》Op.20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22、《左手钢琴协奏曲》Op.28 和《c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32 等优秀作品。同时,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钢琴小说”和“升c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也创作于此时。

经过20年居无定所的日子后,波特凯维茨于1935年回到维也纳。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在绝望和崩溃的边缘徘徊,直到1945年秋,维也纳音乐学院任命他为优等班的导师之后,作曲家的生活才开始变得安定并重新出现在舞台上。在较为安定的环境中生活了7年之后,1952年10月25日,波特凯维茨在维也纳病逝。

(二)波特凯维茨的练习曲(作品15)

音乐史上不同乐派的交替都伴随着对之前乐派的叛逆和革新,古典派将复调音乐逐渐改变成主调音乐,浪漫派不希望遵从古典派的“严肃音乐”,认为音乐是个人情感宣泄的表现,印象派摒弃了富有歌唱性的旋律线条,转而用简单而富有个性的旋律交织成模糊的印象画面。而现代派音乐则更是百家齐放,既有序列音乐又有微分音音乐,甚至还有噪音音乐。波特凯维茨虽然是一位生活在20世纪的作曲家,但他的作品风格却不像现代派的作曲家那么激进或具有超前意识,相反他的作品中处处散发着浪漫主义的气息。这一点从他做创作的练习曲中就可以看出来。

波特凯维茨的练习曲(作品15)创作于1911年,属于他的早期作品,同时也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很好地继承了浪漫主义乐派的精神,既有难度不低的技巧又有唯美动听的旋律。比如这部作品中的第六首升g小调练习曲,将戏剧性的引子,悲伤的主题旋律和多声部控制的技巧,八度和弦的训练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技术训练的层面来看,这首曲子和肖邦的E大调“离别”练习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从作曲技法来看,旋律突出,调式鲜明,和声功能明确,曲式结构较为简单,但却包含着深刻的思想,非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因此,波特凯维茨创作的练习曲是吸收了浪漫主义乐派各个作曲家的精华并结合了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的集大成于一体的优秀作品。

二、初探波特凯维茨钢琴练习曲

旋律、和声、织体和曲式是构成一部音乐作品的几大要素,一首好的音乐作品大都包含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能很好地烘托旋律气氛的和声、完美的织体以及能够反映作者乐思的曲式结构。波特凯维茨的作品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将以上要素发挥到了极致。

(一)旋律

每当我们初次聆听一首乐曲或者歌曲时,能够让我们留下印象的大都是这首曲子的旋律,之后再听可能才会注意到和声、织体、曲式等其他音乐要素。这说明旋律是能够让人们留下第一印象的音乐要素,也是音乐中特别重要的一个要素。因此,一段优美的旋律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波特凯维茨所擅长的。波特凯维茨的练习曲继承了肖邦旋律写作的特点,将优美的旋律很好地融入到技术练习之中,或在急速的音流之中,或在充满爆发力的和弦之中,并且他的旋律大都极具歌唱性。

首先,将优美且歌唱的旋律融入急速的音流之中,最好的例子就是他的《F大调练习曲》(Op15.no1),这是一首旋律清新而优美的练习曲,给人一种春风拂过搬温暖的感觉。

谱例1是本曲的开头部分,从表情术语可以看出本曲是有感情的、自然的快板,并且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右手的音型全部由十六分音符组成,这足以说明本曲是一首快速练习曲。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高声部中每三个音符就有一个音需要保持一拍的时值,那么由这么多保持音组成的一个线条就是这首练习曲的旋律线条了。同时,这些保持音时而在重拍上时而在弱拍上则更加加强了旋律的流动性,使整首乐曲的效果非常流畅。

(二)和声

和声在调性音乐中往往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它的存在既可以增强音与音之间的联系,也可以为转调提供便利,还可以让单薄的旋律线条变成色彩鲜艳的图画。和声从巴洛克时期就开始出现,在古典时期主调音乐确立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了浪漫主义时期,由于作曲家情感表达的需要,发掘出了许多新的和声语汇,使“和声学”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1.在旋律声部穿插和弦外音

波特凯维茨和肖邦等其他浪漫主义作曲家一样,喜欢在旋律声部使用和弦外音,而这些外音的使用不仅没有破坏掉旋律本身的流畅性,反而使旋律音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旋律变得更为流动。

同样以波特凯维茨的《F大调练习曲》为例,从谱例4中可以得知开头四小节都是在F大调上进行的,这四个小节的和弦连接是F大调的Ⅰ→Ⅴ7/Ⅴ→Ⅴ→Ⅰ,那么在高声部的旋律线条中出现的d2、b1、a1、#f1等就是和弦外音了。第一小节中的d2就是一个上辅助音,而后面的b1和?b1则是两个经过音,这些和弦外音好像一座座桥梁,将原本单独存在的和弦音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条流畅的旋律线条。

2.属和弦的特殊运用

由于属和弦对主和弦有着很强的倾向性,因此,在传统的和声进行中往往会用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行进模式。而波特凯维茨的《A大调练习曲》却出现了一种打破常规的和声进行。

由谱例5我们可以看出低声部每小节的音其实是一样的,变化的只是高声部的和弦。在第二小节的末尾是一个Ⅴ46和弦,而第三小节开头的和弦却是一个Ⅳ46和弦,这是违反和声基本进行规则的。不过,从谱面上我们可以发现高声部其实是由“四六和弦”构成的和弦模进,并且除了第一和第四小节开头的主和弦外其他都是由下属和弦和属和弦交替進行的,这样便延长了属和弦的解决时间,从而使乐句的气口减少,也加强了音乐的流动性。

3.频繁的转调

转调这一发展音乐的手法在许多大型作品中运用非常频繁,而在单一技术的练习曲中却很少涉及。古典时期车尔尼等人的练习曲大都是单一调性,即使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没有过于频繁的转调。但波特凯维茨却打破了这一常规,将频繁的转调运用到练习曲的创作之中。当然,他的转调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1)运用中介和弦进行转调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转调手法,主要是指在转调时用一个在原调和新调中都具有功能意义的和弦作为过渡,从而平稳地进行转调的手法。

谱例6是波特凯维茨的《?B大调练习曲》,在这首曲子的第四小节出现的是?B大调的属和弦,紧接着后面第五小节的第一个和弦则是?B大调的主和弦,这便完成了一次和声的进行。但是第五小节的第一个和弦中却出现了一个?A,形成了一个大小七和弦,这应该怎么解释呢?我们可以看到第五小节的第二个和弦是?E大调的主和弦,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出,这个大小七和弦既是?B大调的Ⅰ级七和弦同时又是?E大调的属七和弦,这一次的转调就是在这个中介和弦的基础上完成的。

(2)运用变和弦进行转调

我们知道变和弦一般在离调处理的时候非常常用,但波特凯维茨却将它作为远关系转调的一座桥梁运用在创作当中。在波特凯维茨的《F大调练习曲》中就出现了一次变和弦的转调。

谱例7的第一小节是F大调的Ⅰ级和弦,而第二小节出现的却是F大调?Ⅱ级和弦,同时右手的旋律音也发生了变化,这说明在这里已经完成转调了。如此没有预兆的转调之所以会如此的平稳,答案就在这个?Ⅱ级和弦上。这个变和弦其实是?D大调的Ⅰ级和弦,而同时又是F大调的?Ⅱ级和弦,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有一个共同音F,这个F出现在第二小节右手的旋律中,所以才完成了这一次“不动声色”的转调。这样的转调方法既令人产生了新的音响概念,让人有“离调”的感觉,又在“离调”的同时完成了“转调”,非但没有破坏音乐的整体,反而让听者觉得声音更具新鲜感。

(3)运用模进手法进行转调

波特凯维茨的《?C大调练习曲》中便运用了半音转调的方法。可以看出谱例8中的第一小节中高声部的旋律在第二小节重复出现,并且音高的位置并不相同,这便构成了模进。同时,第一小节低声部是E大调的Ⅰ2和Ⅴ56两个和弦,而第二小节的两个和弦分别是?E大调的Ⅰ2和Ⅴ56,分别比E大调的Ⅰ2和Ⅴ56降低了半音,因此,这里很明显由E大调下降半音转到了?E大调上。虽然E大调和?E大调是一对远关系调,但是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模进转调的手法将两个远关系调紧密地联系起来,听者很难察觉出转调的痕迹。

(三)织体

织体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既包括“时间”上的形式,也包括“空间”上的形式。简单来说,“织体”就是编织音乐形体的意思,好比“织毛衣”,需要将毛线纵横交织在一起才能织出一件完整的毛衣。同理,音乐形象的塑造也需要将横向的旋律线条与纵向的和声层次结合在一起,而这些结合在一起的纵横结构,就是音乐的“织体”。

钢琴音乐是多声部的音乐,而多声音乐的织体又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主调织体、复调织体和综合性织体。不用说,在巴洛克时期和古典时期运用最多的就是复调织体和主调织体,但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为了丰富音乐的表现力,自然会将以上两种织体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就出现了综合性织体。许多浪漫派的作曲家都曾运用综合织体来进行写作,波特凯维茨自然也不例外。

1.综合性织体

综合织体常被波特凱维茨运用在练习曲的写作中,最典型的就是他的《?g小调练习曲》。

谱例9是这首《?g小调练习曲》的引子部分,这个引子向人描述了一种悲伤和绝望的感情,极具戏剧性。引子开头的旋律在中声部,从第三小节开始转由高声部奏出,再到第四小节后半部分中声部的旋律再次出现,和高声部如挣扎一般的上扬旋律形成对比。紧接着,引子开头的旋律以三连音的形式变化再现,并且低声部加入了装饰音,更加给听众以沉重之感,宛如一首四声部的悲歌。

2.主调织体

虽然波特凯维茨的练习曲中大都运用了综合织体进行写作,但也有一些单纯运用主调织体进行写作的作品,比如下面这首练习曲:

谱例10是波特凯维茨的《A大调练习曲》,这首曲子全曲的音型就如同谱例中的五小节一样,高声部全部是柱式和弦的音型,低声部则全部是四分音符加2连音的形式。众所周知,柱式和弦这种音型可以造成具有爆发力的音响效果,一般用于情绪高涨时或者乐曲的结尾部分。但是在本首曲子中,柱式和弦却因为力度的弱化而表现出了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发自内心的欣喜之情,再加上左手从四分音符到2连音这种由慢而快的速度变化,使人有一种幸福即将来临的欣喜之感。

(四)曲式结构

音乐作品的曲式就好像文学作品的段落一样,都需要讲究合理的布局。没有合理结构的音乐作品就好像一盘散沙,风一吹就没了,无法给听众留下任何印象。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除了要拥有优美的旋律、绚丽的和声及完美的织体之外,还必须要有一个能将上述各音乐要素集合为一个整体的曲式结构,这样才能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完整地传递给听众,以求达到心灵上的共鸣。

严格地说,波特凯维茨的每一首练习曲都有着自身特有的结构,但是通过分析他的这一套练习曲(作品15)还是可以发现一些共性的曲式结构特点。

1.三部性

三部性是在波特凯维茨的练习曲(作品15)中共有一个特点。在他的每首作品中都有一个呈示性的主题段落,然后将主题旋律加以变化发展,形成一个展开性的段落,最后将主题段落的一部分作完全再现或变化再现。以下谱例分别举出了完全再现和变化再现的例子:

(1)完全再现

谱例11和谱例12中的第1到8小节分别是波特凯维茨的《?e小调练习曲》的主题呈示段和再现段,从以上谱例中可以看出这两段中的旋律、织体、和声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可以明确地判断这首练习曲的再现段运用了完全再现的写作手法。

(2)变化再现

谱例13和14分别是波特凯维茨《?A大调练习曲》的呈示段和再现段,从谱例中可以看到呈示段中高声部的织体还是由单音和双音组成的,力度是弱奏,而到了再现段高声部的织体变成八度和弦,力度也变成了强奏,但由于旋律和和声并未发生改变,因此,可以判断这首练习曲的再现段运用了变化再现的写作手法。

2.作品尾声的扩大

尾声作为音乐作品结构中的从属部分,原本显得并不那么重要,作用仅仅是通过和声等方面的收束,给音乐作品画上一个句号而已。而从古典时期的贝多芬开始,往后的作曲家都越来越重视起作品的尾声,甚至将音乐的尾声作为曲式结构中一个独立的部分,目的是为了将整首乐曲作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这一点,在波特凯维茨的练习曲中也得到了体现,比如他的《?g小调练习曲》。

谱例15是从第二小节到乐曲结尾这首练习曲的尾声部分,长达18个小节,这已经足够构成一个单独的乐段了。在这个尾声里面包含了这首练习曲的引子部分和最主要的音乐动机,概括了音乐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使乐曲的前后相互呼应,整首乐曲更具整体性。

以上从旋律、和声、织体和曲式等方面初步分析了波特凯维茨的钢琴练习曲,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他的钢琴练习曲都是具有小品性质的短小作品,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他的练习曲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思维非常严谨,对演奏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并且包含着深沉的思想情感。

三、结语

通过对波特凯维茨练习曲(作品15)的分析,我们发现他虽然作为生活在20世纪的作曲家,但他的练习曲作品却烙有很深的浪漫主义印记。他的练习曲作品在技术难度上并没有肖邦和李斯特的练习曲那样有着艰深的技巧,但却包含了古典时期车尔尼等人的练习曲中没有的音乐性,因此,很适合作为由车尔尼练习曲过渡到肖邦练习曲的过渡用作品。

一名钢琴练习者,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的“耳朵”,多聆听和分析不同作曲家的音乐作品,才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以后更好地演奏和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莎莎.钢琴练习曲发展史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2]狄其安.论肖邦钢琴作品的和声特点[J].音乐探索, 2008(2):51-54.

[3]冯晶凌.车尔尼钢琴练习曲浅析[D].太原:山西大学,2010.

[4]满洁.主调钢琴音乐织体组织形式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0.

[5]王杰.如何识别音乐作品的转调[J].大众文艺,2010(18):7-8.

作者简介:陈丰泽(1991—),男,汉族,湖北孝感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

猜你喜欢

练习曲
刍议中国风格钢琴练习曲创作的体系性构建
《肖邦练习曲》的演奏技术与分析
应用视野下古筝练习曲发展轨迹研究
论李斯特钢琴练习曲的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术
简析莫什科夫斯基15首钢琴技巧练习曲部分作品
浅谈习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及运用
肖邦练习曲的艺术特色和演奏技巧研究
肖邦练习曲的音乐特征
肖邦和李斯特所有练习曲介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