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斑窥全豹

2020-07-09辛欣

北方音乐 2020年11期
关键词:舒伯特李斯特艺术歌曲

【摘要】李斯特是浪漫主义巅峰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的创新性和炫技性使钢琴的作品创作及演奏形式都得到了颠覆性的改变,拉开了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抗争乐队的新序幕。同时他本人亦是一位极具魅力的舞台演奏者,在创作和表演方面的深远影响至今烙印在一代代的作曲家和演奏者身上,他浩如烟海的作品是每一位钢琴学习者都渴望逾越的高山。本文通过简析两首李斯特改编自舒伯特的艺术歌曲,以点概面地总结李斯特的作品特点,正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豹”。

【关键词】浪漫主义;李斯特;舒伯特;艺术歌曲;改编曲

【中图分类号】G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1-0009-03

【本文著录格式】辛欣.一斑窥全豹——透过改编曲看李斯特的创作手法[J].北方音乐,2020,06(11):9-11.

一、钢琴改编曲

在西方音乐史的发展历程中,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形式百花齐放,但改编曲一直拥有一席之地。往往作曲家创作观念和理解形式在面对同一个作品主题或是艺术效果上有着差异性发挥,改编曲的应运而生满足了各个时期以及不同门派的作曲家的再创作。随着改编曲的出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创造力被极大的开发。而这个时期,这个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非李斯特莫属。

二、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

李斯特是一个多产的音乐家,Leslie Howard录制的李斯特全套钢琴作品CD就多达98张,他创作的钢琴作品的辉煌炫技性二百年来已经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但李斯特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改编曲专家,在他的整个音乐创作生涯中改编曲其实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数量上来讲,改编曲的数量甚至远远超过他的原创作品,在莱比锡Leipzig的Peters版李斯特十二本全集中有五本多都是各种形式的改编曲。另外他的改编曲不仅跨越了各种器乐(钢琴、小提琴、声乐、管风琴甚至交响乐),也跨越了各个时期(从巴赫、莫扎特、舒伯特到瓦格纳)。

三、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意义

第一是钢琴技巧的发展和声乐性的发掘:在改编一首作品时,要考虑不同乐器间的转换、原作材料的发展对置与取舍以及如何适应在钢琴上更完美的展现。他对瓦格纳等人的歌剧改编上,将交响化的织体完美地移接到钢琴上,使钢琴技术层面的难度在声部上和手指上都更上一层楼。在对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改编中,力求在钢琴上用不同的音色和音域来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并模仿人声的歌唱性,扩展了钢琴的价值和表现空间,使钢琴兼备了器乐化和声乐化的特点;第二是作品的推广性:很多作品在诞生之初并不为人知晓,而李斯特大量地改编并且在沙龙和音乐会中演奏,着实为部分作品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为当时的李斯特在欧洲已经是炙手可热的音乐家,所以他的演奏使许多出版社和欧洲各地的观众了解到很多不被人熟知的作品。

四、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大致分类

第一类是器乐改编曲,包括改编自巴赫的管风琴作品《六首管风琴前奏曲与赋格》和《g小调管风琴幻想曲与赋格》;第二类是交响乐与管弦乐改编曲,如贝多芬著名的九部交响曲;第三类是歌剧主题改编曲,如莫扎特的《唐璜》,瓦格纳的《唐豪瑟》《纽伦堡的名歌手》《尼伯龙根的指环》,威尔第的《弄臣》和古诺的《浮士德》等;第四类是艺术歌曲的改编,包括了舒伯特、贝多芬、肖邦和舒曼等人的歌曲。

今天主要介绍的是两首改编自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小夜曲》和《磨工与小溪》。

五、St?ndchen小夜曲

舒伯特有歌曲之王的称号,短短31年间写下了600多首艺术歌曲,其最重要的三部艺术歌曲套曲有《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和《天鹅之歌》。这首《小夜曲》改编自舒伯特的套曲《天鹅之歌》中的第四首。这套作品写于舒伯特去世前最后一年,在死后才被出版商冠以《天鹅之歌》的名称出版,因此这套歌曲其实跟天鹅并没有什么关系,但之所以叫天鹅之歌,传说是天鹅在临死之际会发出这种最凄美的叫声,将它最美好的声音毫无保留地完全表现出来。出版商是想以这样的方式来展现作曲家的不朽绝笔。

(一)结构

李斯特使用了结构扩充的改编手法,主题一共出现三次,比舒伯特的原作多加入了一段变奏主题。这里是李斯特改编此曲中最具神来之笔的一段,扩张的这一段不管是抒情性还是音乐感染力,都远远超越了前两次主题的情绪变化。

(二)调性和拍号

與原作一脉相承。

(三)声部与织体

为了使音乐更加丰满,李斯特将原本两只手弹奏的伴奏在改编曲里统一用左手演奏,右手演奏旋律部分,从声音上扩展表现力(谱例2,3),并且在最后一次主题变奏上,右手采用卡农式的改编方式,一手分饰两角,把旋律的回声模仿得惟妙惟肖(谱例1),足见李斯特在素材运用上的巧思。在李斯特的改编曲中,伴奏已经不单单是和声这么简单,更多时候是兼顾了制造意境、渲染氛围、加强音乐表现力的作用。

(四)音区

李斯特充分运用了钢琴音域宽广的特性,使用改变音区的方法将主题的两次变奏在不同音域呈现出来,一次如大提琴般深沉而朴实地在低音区再现(谱例4),一次运用卡农手法在高音区模仿回声效果(谱例1)。

(五)奏法

为了增强艺术效果,加入大量的波音以及最后半音阶式的抒情华彩结尾。

(六)速度力度及表情术语的运用

对比舒伯特的《小夜曲》来看,前者对作品速度的定位是“适度的”(M?ssig),改编后是“适当的自由速度”(Tempo rubato M?ssig),可以明显感受到李斯特对速度的安排更加富于变化,让弹奏者有更多主观上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表情术语的运用上,舒伯特的表达选择了更为简单明了的pp 到ff之间,而李斯特使用了更多相对复杂的表情术语,比如“充满能量的”(energico),“具有表现力的”(espressivo),“激动地”(conagitazione)。钢琴在李斯特的改编下表现为更具拟人化,更贴近人声的情感表达。

六、Der Müller und der Bach磨工与小溪

这首《磨工与小溪》改编自舒伯特的艺术歌曲《美丽的磨坊女》。讲述了青年磨工炽热地爱上了磨坊主的女儿,可磨坊主的女儿却爱上了另一个猎人。青年磨工悲痛欲绝,最后跳进了小溪的怀抱。《美丽的磨坊女》是李斯特改编的最后一套舒伯特的艺术歌曲,艺术性、套曲曲目之间的故事性和联系性已经日臻成熟。

(一)结构

与上一改编曲使用的手法上异曲同工之妙的地方就是结构扩充的改编手法,舒伯特的原作是A-B-A1的复三部曲式结构,分别代表了磨工、小溪和磨工。李斯特的改编结构为A-B-A1-A2,将磨工的部分进行一定的扩充。意犹未尽的李斯特在扩充部分展现了全曲情绪最激宕、最悲情、最戏剧化的段落。

(二)调性

李斯特依旧遵循了舒伯特原作的调性结构。小溪代表了光明与希冀,磨工代表死亡与解脱。磨工的悲伤诉说一直保持了g小调的阴郁,小溪则延续了舒伯特明朗的大调色彩,不断在G大调和D大调这一组近关系调上跳跃。

(三)音区

相比原作,李斯特在展现磨工与小溪两者的形象时,使用了调整音区的手法。比如开场磨工的诉说部分,用低八度的大提琴般的色彩配合g小调的阴沉笼罩上一层绝望无助的阴影(谱例7)。磨工再现部分,李斯特反而将旋律提高了两个八度,主题的声音被凌驾在充满无助孤独感的高音区。

(四)声部与织体

李斯特充分利用钢琴的多声部特点,在原作的基础上使改编曲的声部更加饱满,比如小溪的部分在原作基础上添加了一个左手伴奏声部,双手同时弹奏四个声部(谱例8)。磨工再现部分同样加入了一个右手的中声部伴奏,高声部模拟长笛音效,中声部模仿拨奏效果(谱例9),这里的李斯特已经不再是以钢琴的思维来改编与创作,而是以交响乐的方法构建声部的立体感。织体的改编上李斯特也使用了不同的手法,不仅仅有柱式和弦,还加入了分解琶音以及震音,并且织体覆盖的音域也更广。

(五)节奏与节拍

整曲的拍号虽然与原作保持了一致,但是节奏和韵律却在不停变换。由3/8拍开始,开篇伴奏部分每小节有一个和声和弦,以八分音符律动为主(谱例7)。到了小溪部分,随着音乐形象的变化和织体的改变,代表希望的节奏和韵律也流动起来。第一次主题再现部分,左手变为分解琶音,以十六分音符的律动进一步提升了音乐的情绪(谱例9)。进入到最后一次主题再现,左右手同时演奏四个声部,并且节奏继续细分为三十二分音符(谱例6),磨工在湍流的小溪中结束生命,全曲在激流的韵律中结束。

七、结束语

由以上两首改编曲不难看出,李斯特通常在尊重原作的艺术思想与创作表达上加以符合键盘乐器写作特点的手法进行变奏展開。变奏手法贯穿始终,这正是李斯特的创作特点,纵观其作品,无论是改编曲、独奏曲或是根据匈牙利民间音乐创作的狂想曲,李斯特均采用变奏手法进行结构上的发展、技术上的展现和内容上的多变。虽然李斯特保留了原有素材的大部分框架与形象,但是其创作手法的新颖化、织体结构的繁复化、音区使用的钢琴化、结构扩充的灵活化、节奏变换的自由化以及力度掌控的情绪化都更加偏向浪漫主义音乐的自由与个性。这些对钢琴的制造和钢琴创作的技术发展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思敏.李斯特舒伯特艺术歌曲钢琴改编曲的探索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辛欣(1988—),男,辽宁省鞍山市人,硕士研究生,武汉音乐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钢琴演奏。

猜你喜欢

舒伯特李斯特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觉醒的舒伯特
保持肃静
BBC电台要连播9天舒伯特乐曲
爱之梦
舒伯特的小夜曲
舒伯特与《摇篮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