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讨

2020-07-09翟洪军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构想新时代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从高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逆向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忽视其根本的功能、教育现代化对体育教学评价提出更高要求等方面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提出转变体育教学理念、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构建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构想。

【关键词】新时代  高校  体育  教学改革  构想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4C-0010-03

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体育工作,特别强调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息息相关,要求把学校体育工作融入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中去。这既是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也为高校体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要想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既要立足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又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找出制约改革的因素,通过改善教学模式、采用先进教学手段以及加大体育教学基础设施投入的方式,全面实现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快改革发展步伐,进一步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其终身体育观念形成、磨炼其人格品质已然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

(一)高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的逆向发展

新思想是新时代背景下的必然产物,而当今的大学生是新思想的弄潮儿,他们更多地表现为多样化、个性化,具体到对体育课程的诉求上,不再是简单的跑步、打球、跳舞等技能学习,他们的追求向以身体健康为基础的多元化、个性化、科学化的体育文化价值转变,这不断驱使着高校体育课程培养目标的逆向改革发展。学生对体育文化价值的日益需求和高校體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的又一主要矛盾。当代大学生对体育文化价值的诉求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滞后之间所产生的不匹配现象,已然成为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要表征,设定新时代背景下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社会和谐发展要求的体育课程目标,便成了新时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体育教学被赋予太多功能却忽视了其根本的功能

有学者在2016年《全国大学生体育课程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报告》中提出,大多数学生是带着“三无”状态(无运动技能、无健康常识、无锻炼习惯)进入大学校园的,这种状态对于大学体育来说可谓是一种先天不足,同时给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巨大挑战。在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降低、运动技能缺乏、运动常识匮乏、运动习惯未树立的情况下,高校体育教学被赋予了健全学生心理素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道德观念情操和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功能,而忽略了其根本的功能即提高体育素质,这种体育教学指导方向与其本质属性的偏离,直接或间接地导致当代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持续下滑。

诚然,高校体育具有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诸多功能,但是如果超负荷地想通过体育来完成现代健康的重要使命,显然是不现实的。对身体本体的教育属于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而对于心理、道德、审美、社会适应等诸方面的培养则属于体育的价值外溢,它不是口号式的,也不是形式化的,而是必须通过身体锻炼并达到一定负荷量,或是在特定的比赛情景、活动情景的亲身体验后才能得以逐步实现的。所以,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首先要重视对当代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培养,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以体育锻炼为载体来实现高校体育被赋予的众多使命。

(三)教育现代化对体育教学评价提出更高要求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有效手段,它可以使学生“回归常识”。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集体的发展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用集体教学评价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共同、全面进步。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涌现使得“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成为现实,这对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体育课程不再简单地等同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也应随之由单一的课堂评价转变为课内评价加课外评价。但当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依然采取身体素质加专项运动能力为主的评价,难以全面促进学生“学”的改革以及教师“教”的改革。

二、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构想

(一)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新时代背景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与采用。所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必须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接受新的教育观、教学观。新时代、新媒体、信息化等一系列新背景的到来给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发展程度,适应当下大学生运动健身的发展态势,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取向。为了更有效地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适应性发展,实现传统体育教学理念的转变,就成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条件与基本保障。

1.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应以构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培养体系为总体目标,树立以学生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进一步加快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并致力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塑造,切实实现学生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当前智能手机、网游等新兴产物使得高校学生一步步沦为“低头族”,运动的惰性也一步步养成,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从观念、理念入手,从意识上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课堂中融入“健商”理念。

2.贯彻执行“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终身体育”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应运而生的创新型体育教育理念,它符合高校体育教学为社会服务的时代要求,也为学生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在“终身体育”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大学四年的体育锻炼任务,更是让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巧,养成锻炼的习惯,毕业步入社会后可以以此作为运动手段进行长期的体育锻炼,从而使身体素质形成可持续性发展。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实施中应坚持“终身体育”理念,促使学生完善对体育锻炼价值的理解与认知,养成自主锻炼的习惯,提高自身的体育素质,为实现自我全面、协调、健康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探究新型教学模式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技术的发展,以慕课、微课等为代表的线上开放性课程及信息化学习平台迅速兴起,加快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迫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当前高校体育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模式已然无法胜任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也无法满足大学生的体育发展需求。因此,创新高校体育教学范式,寻求新型体育教学模式,运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不断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已然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1.实施高校体育信息化建设,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高校体育教学的信息化建设,是当代信息技术与高校体育教学的有效整合,它是解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建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过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普及,我国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推动信息化的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体育教学网络实现的,体育信息化教学使教师脱离了课上示范讲授、学生模仿练习的传统授课方式,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中,教师不再仅仅局限于短短的90分钟课堂,而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在各种文本、声音、图形、动画、视频图像、数据和其他信息传递中进行的一种课上“娱乐性教学”。而课下,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搭建的体育教学平台的互动模块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进行指导与监督,学生在遇到锻炼问题时可以及时向教师请教或在网络教育平台获得及时帮助。信息化技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时保持沟通畅通,进而使体育课堂获得极大的延伸,从而实现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

2.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健商”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健商”可谓实现“终身体育”途径的高度概括。高校要摆脱传统以运动技术掌握为主要目标的工具式体育教学,从教学的整体思路和课堂实践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健商”。高校体育要想提高学生的“健商”,就要让学生从自觉关注自身健康与未来需要开始,在体育锻炼中领悟和理解体育运动与健康之间的深刻意蕴,产生自觉的锻炼欲望,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最终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可以通过以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为支撑的新型教学模式融入“健商”理念,如让学生在翻转课堂的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三个阶段利用在线体育教学平台学习健康知识,以健康知识为基础在学习生活中学会自我保健,掌握生活技能,调节良好的精神状态,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提倡“快乐体育”,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体育教学的侧重点也应有所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更倾向于竞技和专业化,这种以体育竞技为核心的传授路线虽然能够让学生参与其中,但是学生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使得体育教学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效果。体验式教学手段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老师沟通,既培养了交际能力,又培养了师生情感,让学生轻松愉悦地获取更多的专业素养,这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所以,在当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参与性的体验式教学,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情况、场地环境等做好教学准备,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三)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

多元化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实践表明,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索能力。诚然,现阶段多元化的体育活动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水平,使学生有更高层次的发展,但是这种培养模式培养出的综合型和探究型人才还较少,缺乏规模效应。对此,高校体育教师应加快思考如何开展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将文化、社团和体育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全新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多元化的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育素养。此外,联合体育类社团组织学生参加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其体育素养和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丰富的户外拓展活动,以此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扩展他们的知识结构。另外,延伸课堂的开展也是一种较好的培养手段。

(四)构建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高校体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

大学城“共建共享”发展模式是促进区域高等院校体育教学资源优化整合配置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发展模式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是,从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大学城体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创新发展模式的创建,将更有利于整合相邻高校间体育教育资源,更有利于高校体育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由此,应加大国家财政和各级地方政府以及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投放力度,形成多元化、多主体、全方位投入的新格局,不断加强高校体育教学资源的纵向积累。同时,在促进高校不同体育教学资源积累的基础上,建立和健全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管理与监管机构,实现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资源配置的可持续性发展,促进新时代区域高等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师资保障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要想实现体育教学改革,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转变,就需要构建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对学生的教育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高校应全方位提升体育教师队伍的教学素养,积极构建高素质“育人型”师资队伍,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首先,要强化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新课改下的体育实践活动,充分意识到新时代为体育教学带来的机遇,全身心投入体育教学。其次,教学培训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每一名教师都要适应新时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要求,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培训,从内涵建设中武装自己,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积极投身教研工作,注重和其他体育教师的交流,实现相互提升。最后,完善体育教师的考核机制,每学年都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综合考量,实行末位淘汰,不合格的教师应积极接受再教育,直到合格为止。

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新媒体、信息化等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这给高校体育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也带来了无限机遇。高校要转变教学理念,探究新型教学模式,开展多元化的体育活动,构建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全面促进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孔军,钱娅艳.改革开放40年高等体育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社会学审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2)

[2]徐伟,等.新形势下大学体育课程改革问题探讨与发展路径——“2016全国大学体育课 程建设经验交流研讨会”的省思[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5)

[3]吴琼先.川渝地区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

[4]姜志明.新时期中国大学体育的困惑问题和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2)

[5]胡国鹏.“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双战略背景下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國学校体育(高等教育),2018(7)

[6]陈先明,袁晓芳,叶青.学校体育生态环境与大学园区体育教育资源共享研究[J].体育科技,2015(1)

【基金项目】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互联网+视域下广西公共体育服务平台构建研究”(17FTY010)

【作者简介】翟洪军(1985— ),男,山东泰安人,硕士,广西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构想新时代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坚持节约用地推进玉屏经济发展
生态安全法框架体系完善构想
安庆广播电视台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