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好大学生心理“战疫”

2020-07-09杨阳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战疫援助心理咨询

杨阳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月2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开展疫情相关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学返校后,部分大学生受到疫情影响,仍然会存在心理问题,这需要高校高度关注,做好预案,帮助大学生顺利渡过心理危机。

此次疫情以来国家一开始就关注到了心理援助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面向社会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教育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开通了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平台和微信公众号,面向社会提供心理援助。据调查,大学生面对疫情,存在恐惧、害怕、情绪低落、沮丧、抑郁、愤怒、孤独、无聊等心理问题,在返学后,高校要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打好心理“战疫”。

首先,教育大学生要正确对待心理问题。要让大学生认识到,疫情发生后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现象,如果自身有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身体和认知方面的应激反应,都是正常的,这些心理问题提醒了大学生们要积极应对,主动寻求帮助。在疫情防控期间,学生习惯了网络社交,物理空间的封闭、社会交往空间狭小都对大学生的精神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回到学校后,他们需要从心理上得到援助。二级院系要对返校的学生做好心理问题排查,召开主题班会,告知大学生心理咨询的途径,鼓励有需要的学生积极寻求心理帮助。

其次,畅通专门的心理咨询途径。在疫情期间,政府部门和高校高度关注疫情引发的社会心态变化,探索了通过网络在线等方式,对各类人群提供心理援助。高校应召集具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教师,开设专门的心理援助室,接待有需求的大学生,还要开通电话、网络等多样化的心理咨询通道,在公众号、APP等平台开通预约功能,让大学生能够随时寻求心理援助。随着咨询的大学生人数增多,高校还应从心理学类专业的学生中招募志愿者,成立心理咨询的辅助队伍,确保有更多的心理援助专业人员能够在岗提供帮助。

再次,打造心理学课程和思政课程阵地。对疫情发生后的大学生心理援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专门的心理咨询通道,还要利用好心理学课程和思政课程的主阵地,在日常的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专业教师要注重将理论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实践结合起来,以疫情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及时发现学生们还存在的普遍困惑,了解学生心中的所思所想,努力帮助学生保持理性、健康的心态,提升对疫情的认知,增强爱国主义理想和信念,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内化于心,培养健康的心理。

最后,做好各项保障工作。高校在建立疫情发生后大学生心理援助体系的过程中,要做好各项保障工作,确保各类参与人员工作的顺利开展;要规范心理援助的各项工作制度,如心理援助的流程、心理创伤严重者的幫扶、心理援助追踪机制、心理援助人员的奖励机制等;在心理援助人员的遴选上,要把好入口关和志愿者岗前培训,要建立对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制度,安排专人定期回访接受心理援助的大学生,准确评估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从总体上把好心理咨询服务的质量关。

总之,高校不应轻视大学生返校后的心理“战疫”,应提前谋划,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方案,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尽快恢复正常的校园生活和学习,尤其要帮助应届毕业生顺利求职和就业。

猜你喜欢

战疫援助心理咨询
爱心援助
战疫秦川
战疫必胜
团结战疫
战疫魔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