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的笔记本》在民办高校钢琴基础教学中的运用
2020-07-09肖玏
【摘要】由巴赫创作,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收录的作品集——《安娜的笔记本》对于初级钢琴学生学习复调音乐至关重要。本文从《安娜的笔记本》在教学中的运用出发,分析不同的作品内容、特点和弹奏方法以及在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式,以便于大家对钢琴基础课的教学有更深层次的把握。
【关键词】巴赫;初级钢琴;教学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2-767X(2020)10-0219-02
【本文著录格式】肖玏.《安娜的笔记本》在民办高校钢琴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20,05(10):219-220.
一、《安娜的笔记本》简介和创作背景
(一)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出生于德国中部的一个气候宜人的小山城——爱森纳赫。巴赫从小就具备了极高的音乐天赋,他从十八岁起就担任宫廷的乐师和多个教堂的管风琴师,他信仰宗教却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突破和创新,其创作手法以复调为主,构思严谨,充满逻辑性却又情感丰富细腻。
1721年对巴赫来说是重要的一年,36岁的他在这一年里挑选收集了他在克滕创作的众多作品里面的六首协奏曲组成了享誉世界的管弦乐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勃兰登堡协奏曲》,除此之外,他还迎娶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安娜·玛格达莱娜。这个姑娘陪着巴赫走完了他剩下的27年,对她而言,她嫁给了她父亲最崇拜的管风琴大师,却还需要同他一起抚养巴赫前妻留下来的七个孩子以及之后的岁月里她为巴赫生下的十三个孩子,这无疑是艰难且幸福的岁月。
(二)《安娜的笔记本》
巴赫送给安娜的笔记本,历史上一共有两本,里面全部是巴赫创作和收集的乐谱。在清冷的小镇莱比锡,安娜一面要照顾众多的孩子,同时还要帮助巴赫教孩子们弹琴唱歌,巴赫为了给妻子解闷、让她忙碌之余的生活快乐起来,他教她弹管风琴,还为她创作了很多声乐作品和键盘音乐作品。
1722年,巴赫送给安娜第一本笔记本,如今这本笔记已经只剩下一小部分乐谱,上面记录了后来的《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及著名的《哥登堡变奏曲》的主题片段,还有一些小曲等。1725年,在安娜生日的时候,巴赫又送了她一本笔记本,这本则是收录了巴赫自己创作的键盘音乐作品和巴赫家族其他作曲家创作的作品。而被我们后世弹奏最多的《安娜的笔记本》就是出自这一本,这本书选取了部分巴赫创作的初级键盘音乐作品和一小部分巴赫觉得适合孩子们练习的音乐作品。
二、《安娜的笔记本》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安娜的笔记本》一共收录了20首作品,其中有八首小步舞曲、六首波罗乃兹、三首进行曲、一首回旋曲、一首摩塞塔舞曲和一首仅用于大键琴的作品。在钢琴基础教学中运用,能够很好地引导初级钢琴学生对复调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促进他们的学习能力。
(1)小步舞曲(Minuet)是起源于法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土风舞曲,是一种优雅的三拍子舞曲,因其舞蹈的步子较小而得名。由于小步舞曲旋律流畅,速度从容适中,风格典雅优美,动作充满礼仪感,因此也逐渐盛行于欧洲贵族社会,成为了当时的主流。《安娜的笔记本》在巴赫创作的众多小步舞曲里收录了八首,其中的第三首和第四首虽然没有第二首《G大调小步舞曲》著名,但也非常值得在高校钢琴基础课的教学中运用。
第三首是一首3/4拍的中板(Moderato),这是全书中唯一一首中速的小步舞曲,旋律婉转动听,优美中带有一点点忧伤,让人聆听时总是思绪翻飞。整首作品一共分为两段,第一段1到16小节,第二段17到32小节。其调式转换相对频繁,在短短32小节里经过了四次变化,第一段由g小调开始转入降B大调结束,第二段则从F大调开始经过了降B大调之后在最后的8小节又回到了g小调结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不断强调其调式调性的变化,不同的调式会带来不同的音乐色彩,要让学生在不同的音乐色彩里体会巴赫不一样的思想和情感。教授学生很好地划分乐句也是一个重点,因为此作品左手大部分时间都要求连奏,而右手则是有很多的分句,所有的分句都要严格地执行,正确的呼吸分句能很好表达作品的乐思和情感,左手则只在第14,23,30小节处有断奏符号的地方弹成断奏。要注意这些断奏都是标注跳音符号的四分音符,时值较四分音符略短,在弹奏的时候只能弹成非连音,不能弹成很有弹性的跳奏。除此之外,第27小节和第31小节的指法因为比较特别,需要提醒学生注意,要严格按照谱面标注的指法弹奏,错误的指法会直接导致音与音之间的不连贯,从而断开已经划分好的乐句。
第四首虽与第三首同样是3/4拍的小步舞曲,但其作品风格却截然不同。这首作品标记的音乐术语是con moto,译为稍快的、更活泼一些的。整首作品一共分为三段:第一段为1到16小节,第二段为17到32小节,第三段33到40小节。其调式变化相比较第三首要简单,第一段为G大调,在进入第二段的时候转入了G大调的关系小调e小调,在第二段的结束部分转回到G大调的5级,第三段则再现了第一段又回到了G大调。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让学生去着重体会关系大小调之间的音乐色彩的变化,同时在弹奏时乐曲的强弱变化也可以以大小调的转变为基础。在划分乐句方面,这首作品也有与第三首不一样的部分,在作品第5到第7小节,左右手是一个同步的连奏和断奏的弹奏方式,不再是右手连奏左手断奏,在练习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左右手的同步性和连贯性;还有一个值得老师们在教学时注意的点是全曲出现了很多在同一小节内需要连奏之后立马接断奏的部分,例如第2、15、18和23等小节,其中像第2、15等小节都是两个音的小连线之后再接断奏,小连线需要用到手腕的上下运动,连线的两个音要在同一个手腕动作中完成弹奏,其第二个音时值也会比第一个音略短,紧接着还要完成小连线之后的断奏,即有跳音符号的四分音符。而第18和23小节则是在同一小节中间的三连音连接断奏的弹奏方式,其中三连音时值的准确性也是需要学生格外注意的,有很多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容易把三连音弹成前八后十六或者前十六后八,手指也容易因为站立不够稳而在节奏上出现错误和弹奏不够清晰的问题。这首作品还大量地运用了三和弦的琶音,这也是需要学生注意的,大量练习三和弦的琶音并在琶音中间加入强弱,可以提高手指的独立性和控制手指的能力。
(2)波罗乃兹(polonaise)是起源于16世纪波兰的民间歌舞,中等或偏慢速度,至17、18世纪流入宫廷,也由早期的歌舞形式逐渐演变成独立的器乐曲形式,突出了波罗乃兹庄重、华丽和有礼节性的浓重的波兰民族主义风格。在17世纪的时候开始为作曲家们普遍应用,其中巴赫也把此舞曲用于他众多作品里,比较著名的有《法国组曲》和管弦乐组曲等。《安娜的笔记本》也收录了六首,学习弹奏这些作品在高校鋼琴基础教学中能让初级钢琴学生初步了解波罗乃兹,为以后更深层次学习波兰舞曲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中的第14首是一首主题清晰,节奏平稳整齐,旋律优美端庄的波罗乃兹。全曲一共分为三段:第一段为1到8小节,第二段为9到16小节,第三段为17到24小节。其调式转换也相对简单,第一段为g小调,第二段发生了变化由B大调转入c小调,第三段再次回到g小调。在教学中老师在教学生处理这首乐曲的强弱时可以根据调式调性的变化而变化,在小调时可以弱处理,在大调的时候则需要弹奏出波罗乃兹庄重华丽的风格;其次这首作品还在第4、5小节,第8、9小节和第二段出现了三声部的写作技法,需要要求学生对应乐谱标注的正确指法分左右手分声部进行慢速练习,正确地弹奏三声部对学生初步了解和声对位及培养学生对纵向音乐的感知能力能起到很大作用。
(3)进行曲(Marche)起源于16世纪西方的战争曲,其风格大多以节奏规整、曲调鲜明、情绪激昂为特点。作品第13首,原曲速度Allegro ma non troppo.译为不太快的快板。整首作品分为两段:第一段为第1到9小节,第二段为第10到22小节。其调式变化在乐曲的第二段变化较多,第一段由G大调转入D大调,第二段则是由D大调经过G大调和C大调最后再回到G大调。全曲右手大部分和左手个别小节都需要采用断奏的弹奏方式,学生如何在弹奏大多以断奏形式为弹奏方式的进行曲时保证速度的稳定,不会出现速度越来越快的问题是这首作品在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建议初级学生采用节拍器来稳固节奏,以扩大节拍并且放慢速度的方式去练习,便于很好地控制弹奏的速度。在乐曲的第7和20小节出现了两个装饰音,老师可以在教授学生正确弹奏颤音的同时列举装饰音的类别和演奏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盛行于巴洛克时期的华丽装饰音。
(4)摩塞塔舞曲(musette)又被称为风笛舞曲,这种舞曲通常会有一到两个始终不变的低音,使其音乐风格显得活泼恬静并充满田园气息。
《安娜的笔记本》收录了唯一一首摩塞塔舞曲也就是作品的第15首。此首作品的速度标记为Poco Allegro.译为稍快的快板,因此,弹奏时要注意对速度的把握,要把摩塞塔舞曲活泼欢乐的风格表达出来。全曲一共分三段:第一段1到8小节,第二段为9到20小节,第三段为21到28小节。调式结构由第一段D大调转入第二段的A大调在第三段又回到D大调,是标准的主属关系的调性变化。学生在弹奏时还应该注意两点:第一是左手弹奏八度音的准确性,全曲左手运用了大量的八度分解音程跳音,大跨度跳音的准确性和手指的独立性都是需要慢速不断的重复练习才能达到的;其次是弹奏时需要细致的分句,每一个小乐句都需要呼吸和连奏相结合,特别是第14到16小节出现了延音连线和跳音相连接的乐句,合理的呼吸是确保乐句流畅动听的关键。
三、结语
笔者认为《安娜的笔记本》囊括了六种不同风格的乐曲,适用于初级钢琴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丰富他们的听觉,改善学生因枯燥乏味而产生的沮丧情绪,提升学习的质量。
作者简介:肖玏(1991—),女,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