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化红色小提琴作品教学价值及实践研究

2020-07-09杨雪

北方音乐 2020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化小提琴方法策略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即驶入了创新发展的快车道。半个多世纪以来,像《海滨音诗》《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一批优秀的民族化、红色小提琴曲目竞相涌现。本文通过具体论证指出,高校教师采取民族化及红色小提琴曲目展开教学与训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从而有效推动本专业音乐素质教育教研教改的进程。

【关键词】小提琴;民族化;红色;教学;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145-02

【本文著录格式】杨雪.民族化红色小提琴作品教學价值及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20,05(10):145-146.

毋庸置疑,小提琴是一件“舶来”的乐器,它在“西乐东渐”的潮流中来到神州大地,并随着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进程,逐渐如“旧时王谢堂前燕”一般“飞入寻常百姓家”,她悠扬婉转的乐音曾滋润了一代代听众心田,也启蒙了无数少年儿童对于音乐艺术憧憬,促使他们由此踏上了追求艺术之梦的旅程。

一、民族化红色小提琴作品的文化基因研究

小提琴曲之所以能够在当代中国公众当中达到耳熟能详、家喻户晓的程度,还要归功于一大批民族化小提琴曲和红色小提琴曲的揄扬之功。自1959年俞丽拿首次公演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之后,小提琴音乐中植入的民族风格与情韵深入到了人们的内心当中,扣动了一代代听众的心弦。当然,紧随其后到来的“文革”特殊岁月,却又一次将小提琴推上了巅峰地位,成为了那个“全国江山一片红”的火热年代里音乐节屈指可数的幸运宠儿。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陈钢又一次推出了旨在弘扬革命精神与劳动人民审美情趣的一大批红色小提琴曲,如《金色的炉台》《鼓与歌》《恩情》《打虎上山》《恋歌》《刀舞》等。此外,盛中华创作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谭密子和林恩蓓共同谱写的《壮锦献给毛主席》、唐康年与沈传薪合力完成的《满怀深情望北京》、阿克俭创作的《千年铁树开了花》等民族风格奏鸣曲,以及刘奇谱写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梁寿祺创作的《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等齐奏曲,也是文革时期盛演一时的红色小提琴经典曲目。而像秦咏诚、张靖平、李自立等一批卓越小提琴家,也以歌颂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为旨归,在那个火热年代里推出了诸如《海滨音诗》《打起锣鼓唱起歌》《丰收忙》《陇东舞曲》《春耕忙》《丰收渔歌》《忆延安》《喜见光明》《山乡之歌》等一大批洋溢着浓郁民族化风情韵味的小提琴曲,有效地拓宽了中国当代小提琴音乐创作的取经之路。

上述这些民族化及红色化小提琴曲的问世,对于此后的中国小提琴乐坛来说,它们是开启并有效地拓展了民族风格作品的创作道路。也正是从那个时代开始,像空五度和弦、五声纵合和弦、呈递旋法、展衍旋法、支声复调、民族调式调性复合等创作手法,以及模仿戏曲及民歌旋律腔调的上滑音、小三度震音等独特腔韵效果的演奏技法,都被广泛地运用到了小提琴音乐的创作与演奏领域之中,为当代小提琴音乐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表现出了为中国听众所耳熟能详的民族音乐曲调节拍,洋溢出为中国听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审美情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当代中国小提琴曲在其曲折又多彩的发展之路上,已经深深地植入了折射着红色文化特征的民族音乐文化基因。

二、民族化红色小提琴作品的教学价值研究

无论是像《梁祝》《海滨音诗》这样的民族化小提琴曲,还是像《金色的炉台》《打虎上山》这样的红色小提琴曲,其共同特点都在于通过运用民族化的创作与演奏技法,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韵味。由此来看,此类民族化或红色小提琴作品是非常适于用作小提琴专业教学曲目的,具体理由如下:

其一,通过民族化及红色小提琴作品的教学与训练,可以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认识小提琴这件乐器的表现力,走出以往那种“小提琴只适合拉奏西洋乐曲”的认识误区,树立起利用小提琴乐器表现民族风格音乐的信心、意识和习惯,从而推动民族风格小提琴曲在高校学子当中的普及。

其二,通过民族化及红色小提琴作品的教学与训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意性的小提琴音乐演奏能力。小提琴本为西洋乐器,虽在表现中国民族音乐方面固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若处理得当,也能在东西方音乐思维和技法的碰撞过程中迸发出璀璨的艺术火花。而这里所说的“璀璨艺术火花”,也就是创意性的写作技法和演奏技巧。

其三,通过民族化及红色小提琴作品的教学与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民族音乐文化修养。小提琴专业学生往往对于古典西洋音乐和现代西方音乐知之甚多,开展民族化及红色小提琴作品的教学与训练,则可在无形中督导学生深入学习民族民间音乐作品,汲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创作技法和思维方式为我所用,从而最大程度弥补本专业学生民族音乐文化修养薄弱的短板,推动本专业音乐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三、高校小提琴教学中弘扬民族与红色音乐文化的策略研究

明确了民族化及红色小提琴曲的文化基因并初步探讨了民族化及红色小提琴曲的教学价值之后,笔者结合我校小提琴专业实践教学训练开展的情况,对小提琴教学中弘扬民族与红色音乐文化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研究。

(一)“以赛促教”排演经典的民族风格小提琴作品曲目

现今,学校汇报演出等活动难以满足小提琴师生艺术实践的内在需求了。而国内举办的各种小提琴赛事、展演及音乐节等活动,为师生艺术实践提供了新的机会与平台。所以,把握参与高规格赛事活动契机,以赛促教、鼓舞士气、激励创新,就成为了当前小提琴艺术实践、教学的新途径。为了参加2018年第五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笔者在上百首民族化小提琴曲目中特意选中了刘奇老师创作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作品,来展开小提琴齐奏的排演训练。

首先,带领全体学生远赴陕北安塞县、志丹县开展采风活动,直观地感受了陕北地区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也邀请了当地群众演唱了原生态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通过聆听并学习上述的原生态民歌,师生对于陕北民歌演唱时的沉气、揉气、弹气等呼吸调节方式和擞音、滑音、断音、撤催等润腔手法及其表现效果产生了感性认识,为后续运用小提琴演奏技法表现特殊效果积累经验。

而后,本着教学相长的原则,笔者在排演过程中采取了集中讨论、分组讨论等方式,充分发动学生来讨论并选择、搭配适宜的小提琴演奏技法,生动地表现音响效果。在谈话诱导、民主讨论的氛围中,学生得以充分调动自身的演奏技法,将揉弦、上滑音、下滑音、颤弓、顿弓、跳弓、震音等融入到演奏的细节当中去,从而得以模拟出鲜明而又浓郁的陕北民歌腔韵色彩。比如,对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首作品中存在的快速展开的大量琶音音型,笔者就启发学生展开反复的实验探索,在此类琶音的大、小三度旋律音程处融合运用了上、下滑音技法。由于大小三度是陕北民歌旋律中运用较多的特色音程,采用上、下滑音技法,鲜明生动地模拟出了原生态陕北民歌演唱的滑音润腔表现效果,为乐曲综合音响效果平添了一份特殊的风情感和韵味儿。而对于带有附点的柱式和弦,则采取了力度渐强或渐弱的揉弦技法来加以表现,又能够象征性地表现陕北民歌演唱时揉气这种呼吸调节手法的音响效果特征了。

最后,则是进入统一的齐奏排演阶段。通过前一段的讨论、探索和学习,在学生们充分掌握了采取小提琴技法表现陕北民歌风情韵味的基础上,笔者即组织学生展开统一的齐奏排演,将各种技法有机地运用到齐奏排演当中,并达成彼此之间音响效果的和谐统一。在经过长达半年的反复探索与排演之后,在2018年6月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我校师生演绎的小提琴齐奏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表现出了鲜明而又浓郁的陕北民间音乐腔韵格调,赢得了评委及在场观众的一致赞誉,并最终荣获本次展演活动的一等奖。

(二)利用网络平台推动小提琴演奏实践、实训空间的拓展

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在无形中为音乐教学的实践开展提供了充裕的舞台。比如,像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快速普及,为音乐专业学生展示自身的唱、奏、演等技能提供了俯拾即是的机会。鉴于此,笔者通常鼓励学生把在专业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师生所共同创编并表演的民族化、红色小提琴节目视频发送到上述的新媒体平台上予以展示,积累粉丝并获取观众的评价和反馈。而这种基于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分享、推送活动,也确实取得了积极的成效。比如,对于学生发布的《苗岭的早晨》演奏视频,关注者是这样评价的:真没想到小提琴曲这样美好,还能模仿鸟儿的叫声!实际上,《苗岭的早晨》这部作品就是以采用滑音、泛音、跳弓等技法惟妙惟肖地模拟鸟叫声而著称的。这位关注者的评价则使我们看到了小提琴音乐潜在的巨大影响力和感召力,也使我们看到了依托网络面向大众开展小提琴音乐推送与传播等活动的光明前景。而另一位关注者的评价则更具建设性:如果能配上一些动画来播放这首乐曲该多好啊!这位关注者的评价,促使我们感悟到了:在这个视觉为王的时代,录制音画合一的短视频,对于加速小提琴音乐的推广和传播,具有怎样的积极意义。所以,师生在经过充分讨论之后,以后计划邀请我校影视艺术院系的师生,以校内实训的方式共同打造音画合一的小提琴音乐Flash,以期拓宽小提琴音乐网络传播的路径。由此可见,依托微信、快手、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来分享、推送师生共同创演的小提琴音乐节目,将网络空间转化为小提琴音乐教学实践平台,从而为专业实训提供更具创意和发展前景的思路。

四、结语

综合本文以上各部分的论述可见,民族化小提琴曲及红色小提琴曲,是西洋小提琴音乐创作技法和思维与我国民族音乐创作手法和思维相互交融的艺术结晶,不仅继承了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显性基因,也能够在高校小提琴专业的教学与训练中发挥多方面的建设性功用。而通过以《山丹丹花開红艳艳》《苗岭的早晨》等民族化、红色化小提琴曲为例所开展的实践教学训练可见,深入涉猎民族民间音乐艺术,通过采风感受民族民间音乐原生态生活场景,采取民主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创造力,依托网络新媒体平台拓展实践训练空间,正是高校小提琴专业在教学与训练中弘扬民族与红色音乐文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为本专业小提琴教研教改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探索方向。

参考文献

[1]贾彦.中国小提琴艺术的本土化发展路径探析[J].北方音乐,2019,39(16).

[2]黎敏.探究小提琴音乐是否与民族音乐相交融[J].北方音乐,2015,35(10).

作者简介:杨雪,女,河北沧州人,衡水学院,讲师,音乐学。

猜你喜欢

民族化小提琴方法策略
江文也钢琴音乐民族化的创作实践研究
Hey Diddle, Diddle
偶遇一位拉小提琴的老人
浅析钳工锉配技能竞赛训练的方法
中国当代动画电影的民族化与国际化
服饰元素在油画创作中民族化意义的研究
从艺术要素看样板戏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口语教学的问题及对策
数学史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策略研究
Pear Conc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