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次编辑培训Self-examination

2020-07-09

户外探险 2020年7期
关键词:写作者稿子对象

编辑部来来往往,时有新人。前两周,编辑部内部做了一次培训。简单聊了聊我观察、亲身体会到的户外媒体人采写报道误区。篇幅所限,以下为节选。

误区1:采访报道是为了联络感情。

解读:如果把联络感情摆在第一位,那就是我们说的“混圈子”。对于行业媒体,混圈子确实在采访中有诸多帮助,更多的资源意味着更容易获取信息。但这只会让你在新闻实践中,犯下更多主观的错误。用山难报道举例,如果事件核心恰好是圈内朋友,此时你必然会在新闻客观性与友情之间抉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采访对象,只是你在采访工作中获取信息的渠道,只为文章效果服务。我非常希望写作者们在采访中交到更多朋友,但那是在完成采访任务之余的幸事。

误区2:为了套出更多的素材,采访过程中我要讨好他,不能让他生气。

解读:这是很多应届毕业生、新编辑、实习生常常犯的错误,有时老编辑也会感到惶恐:生怕一个犀利的观点触怒对方,因此毁掉整个采访。其实大可不必。尖锐的问题和思维的碰撞,反而会促成一场高质量的对话。而采访的本质,就是高质量的对话。采访对象并不会因为你的恭迎而高看你,正相反,他们会因为你独立的思想、深刻的见解和不妥协而尊敬你。

误区3:采访只存在于需要获取信息的文章。

解读:获取信息是采访的众多目的之一。此外还有交叉印证信息,避免孤证、论证不可靠信息源的作用。当然在我看来,采访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对这个选题有了更深刻、层次更丰富的理解。当你深刻理解了特定选题范围内的各种角色复杂的处境,从不同角度考量观点之后,融会贯通,带上你的思考写出文章。此时的文章是扎实且信息密度极大的。采访,也是区别严肃媒体与自媒体、优质自媒体与劣质自媒体的指标之一。

误区4:对采访对象不利的素材不能写进文章。

解读:一篇报道,只写一个人的好,或只写一个人的坏,都是失衡的报道。非黑即白是学生思维,更多时候这个世界是灰色的。写人物要追求人类内心世界的冲突。好的报道并不会让读者单纯地对主人公产生喜恶,而是会更加理解人的处境。

有野心的记者不会太在意采访对象的感受,但是作为一个善良且抱有善意的人会非常在意对方的感受。但这种野心和善意都不是毫无底线的妥协。两者之间微妙的平衡,即是拿捏分寸的艺术。

误区5:我要利用热点来煽动民族情绪,以获取更高阅读量。

解读:民族情绪是很多低端自媒体大号获取流量的利器,去年《纽约客》一篇起底北美留学生日报的报道,让一批自媒体暴露在阳光下。所谓利用民族情绪,并非只是煽动民族的仇恨感,也包括民族的自豪感。这种廉价的仇恨感和自豪感十分单薄。大多数情况下,利用民族情绪的文章,价值观单一,素材单薄,论据经不起推敲,所以才会利用表面上的“一腔热血”来掩盖不能自洽的逻辑。这不仅仅是蠢,还是坏。

误区6:写完稿子,我应该给采访对象看稿;采访对象有权修改稿子或毙掉稿子。

解读:为了坚持“严禁给采访对象审稿子”的原则,我们的编辑已经吃了很多封律师函以及威胁警告了。采访对象看稿子的目的是什么?再怎么遮遮掩掩,说白了不就是想修改、删掉对自己不利的话。

即使从法律角度上讲,在合法采访、非断章取义、确保信息准确、非事先约定的前提下,采访对象都没有权利审稿、删改甚至撤稿,即便是采访对象会因此受到损失。但,成年人就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不是吗?

我希望我的编辑、记者们,都能做一个有尊严的写作者。不居高临下地审判,也不畏手畏脚。要平视每一位采访对象的眼睛。一个平台正是因为有了众多有尊严的记者,才会变成一个有尊严的平台。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的文化背景,每家媒体都有自己的规定,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原则。总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我们去恪守。以上这些原则是全球新闻媒体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即新闻专业主义。当然其中也有一些采寫的技巧。

可惜的是,这本是一个全球媒体人的共识,现在却成为了一种需要不断捍卫、不断争取的权益,有时甚至需要付出代价和牺牲。

不要自怨自艾。卫道者、理想主义者和勇士,向来就要作出牺牲。知足吧。毕竟,与蒙昧的大多数相比,你会获得他人难以企及、无比珍贵的真理。

猜你喜欢

写作者稿子对象
白马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论写作(创作谈)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写作
放胆情结
拖稿的各种理由
文学的可能性(散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