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传统曲目《小月儿高》演奏艺术研究
2020-07-09申紫瑄
【摘要】琵琶在我国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瑰宝,而传统曲目则是琵琶音乐的根基与精髓。在琵琶的演奏与创作历史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演奏者似乎更愿意去演奏新的作品,传统曲目就显得那么的稀少与珍贵。它们或许因为没有绚丽的技法,没有新潮的旋律,没有严谨的曲式结构,没有那么意义深远,而被人们所淡忘和不愿演奏,但笔者却认为其中也有很多的韵味和趣味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无论是作为演奏者还是欣赏者,都需要将同样的目光和关注给到传统曲目上。笔者将从历史背景、左右手技法、音色处理和舞台演奏方面刨析《小月儿高》的演奏艺术。
【关键词】瀛洲古调;《小月儿高》;演奏艺术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092-02
【本文著录格式】申紫瑄.琵琶传统曲目《小月儿高》演奏艺术研究[J].北方音乐,2020,05(10):92-93.
一、《小月儿高》背景概述
《小月儿高》是我们现在意义上常作为琵琶传统曲目《瀛洲古调》演奏中的第一首小曲《瀛洲古调》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七首小曲中的第一首,为了与琵琶传统大套文曲《月儿高》区别,因而取名为《小月儿高》。这里有必要简略介绍一下琵琶传统曲目《瀛洲古调》。
瀛洲古调派琵琶演奏技艺发源并且长期流传于上海市崇明岛,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瀛洲古调派琵琶”也称“崇明派琵琶”,是“瀛洲古调”琵琶曲和演奏技法风格的总称,其创始人是清朝康熙年间寓居在崇明县(现为崇明区)的贾公达。据清乾隆《崇明县志》卷十六记载:“贾琵琶,字公达,居城北关内。善琵琶,故江以南呼为贾琵琶”。1916年,沈肇州编撰出版了《瀛洲古调》曲谱,内收曲目45首。由此开始,瀛洲古调派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扩大影响,名动四海。1961年,刘德海先生在沪学得三首《瀛洲古调》带回北京,从此《瀛洲古调》由南传北,上了舞台,进了课堂,刘德海先生成为推广《瀛洲古调》第一人。因而,我们现在所学习和演奏的,大多是刘德海先生的版本。
二、《小月儿高》演奏技术分析
我们都知道,琵琶古曲中基本分为文曲和武曲,其实在《瀛洲古调》中也有武曲,即《十面埋伏》,瀛洲古调派的《十面埋伏》着重描写了战前的宏大仪式,并未对战争有过多的描写,也是颇具瀛洲古調派风格的武曲了。而《小月儿高》则是其众多文曲中的一首小曲,也是我们经常演奏、教学中最先演奏和最先教学的曲目。由于其短小精干,在琵琶的各类考级教材中竟然是三级左右,可见其演奏的技法并不复杂。但笔者认为,正是因为其篇幅短小,技法简单,才更加难以演绎,将其表达的意境完美演绎出来却也是较为困难的。
(一)左右手技法的运用
以C调《小月儿高》为例,速度定为63。此速度几乎与我们平静时的心跳声无异,首先乐曲开头两个la,分别为中音la和低音la。虽然只是摁音la和带起la,如果不加以很好的控制,则会出现钩到琴弦或者是左手将琵琶一弦摁在品上的噪音,这些都是非常忌讳的,也是非常破环气氛和意境的做法。
第一个la乐谱标注要求用左手二指去摁弦,即我们最为容易操控且最有力的手指。在乐曲还未演奏之前,就需要我们小心翼翼控制手指,将它轻放在琴弦上,没有任何杂音地放到琴弦上,再作弹奏。虽然乐谱上标出中强的记号,但不可太强,此时就需要右手配合,将食指弹出。而这个弹应该运用小臂将食指前倾到至少45度角,甚至更加贴近面板的角度,需要稍稍压弦,再向几乎垂直于琴弦的方向弹出,触弦和弹奏出去的时间不可太短,否则会显得尖锐和轻浮,而过长则会有杂音。必要时可以用大指加以支撑和控制,此音虽不可太强,但弹奏时应使指甲中部(切不可是指甲尖部)触弦将la音厚实地弹奏出来,要求音色饱满且能够通过左手指尖感受到琴弦充分的震动,甚至是整个琴身的震动,右手也须感受到将琴弦压下去的压力感与弹出之后的震动感。并且右手弹出后,左手二指通过第一指关节发力稍作平行于品的揉弦,频率不可过于密集,显得悠然自得最好。随后才是低音la,也就是一弦左手中指带起,与第一个中音la不只是音区的不同,更重要是指法上的不同,如果将第一个la归为“实”,那么第二个la则是“虚”,而这个音也切不可一笔带过,随意为之。也需要力度恰到好处,带起后充分感受到琴弦的震动以及余音的延续,这些都是演奏时必须注意的要点。
虽然乐曲开头只是两个看似普通的la,但笔者认为“万事开头难”,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文化素养及音乐的感受力才能将其弹得既有韵味又有意境。两个不同音区的la,不同演奏法的la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皓月当空、万籁俱静的夜晚,以开启了整个乐曲的静谧的氛围,似乎将人带入沉思、带入平静,带入不可与人说之境地。
(二)音色的变化分析
如图所示,这个乐句几乎可以被断定为过渡句,没有鲜明的旋律。左手运用中指在四弦作带起的指法,需要运用中指指尖,最为饱满和最有弹性的那个部位触碰琴弦,将四弦带起,并且应该将四弦也就是最粗的那根琴弦充分地震动,类似于低音贝司的拨弦声。笔者认为即使是这一个简单的带起,也是需要多加练习才可弹出优美、厚重、动听的音色,而且在《瀛洲古调》中也是颇具特色的常用的一个指法——空弦带起,需要仔细琢磨找好角度、力度和方向。
随后是一弦轮指,应与四弦带起la无缝连接,甚至是稍稍有一点重叠是最为悦耳的。即在四弦带起的几乎同时就要在一弦弹奏轮指la,但一定是带起la在先,轮指la在后,这样就可产生一种朦胧之感,在弦还在嗡嗡震动之时,就响起一弦轮指声,相差一个八度的和音的效果就出现了。一弦轮指切记不可太用力,要做到弱而不虚,五个手指都需要快速过弦,但音不可过强,轮速也不可过快,要在节奏内不急不躁,恰到好处,尤其是杂音要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