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及敲击性演奏特点分析
2020-07-09佘华良
【摘要】这首作品创作于1913年,并在同年由普罗科菲耶夫本人主奏并首演,这个作品的难度和技巧非常高。本文对普罗科菲耶夫的生平、以及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写作背景、音乐风格、敲击性的演奏特点等进行讲解和分析。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多元化风格;敲击性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023-02
【本文著录格式】佘华良.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音乐风格及敲击性演奏特点分析[J].北方音乐,2020,05(10):23-24.
一、普罗科菲耶夫生平及作品简介
(一)普罗科菲耶夫的生平
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年),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1904年考入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和利亚多夫学习作曲,在此期间以创作钢琴和管弦乐作品为主。1917年爆发俄国十月革命后,普罗科菲耶夫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申请去美国演出,此后先后辗转美国、德国、法国,由于长时间奔波加上对祖国的思念,直到1936年决定携妻儿回国定居。回国后普罗科菲耶夫爆发了极高的创作热情,1947年获“俄罗斯联邦人民艺术家”称号,1948年他曾受到苏联政府的批评,其被要求要注意作品“民族性”的特点。1952年,普罗科菲耶夫恢复名誉,并获斯大林奖金和列宁奖金,获得了俄罗斯国家津贴,1953年3月5日去世。
普罗科菲耶夫是20世纪音乐家的杰出代表,他的创作基本分为了三个时期,即国内学习时期、旅居国外时期、定居国内时期。他在调性、和声、演奏技巧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其音乐创作有四条基本路线:古典式、抒情式、创新式和托卡塔式,但他从来不追随和模仿任何一种流派,有非常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极具创新的音乐和声语言和开创性的钢琴演奏技巧。普罗科菲耶夫同时也是一位爱国作曲家,当时的俄国处于战争年代,他的音乐为人们点亮内心的曙光,指引人民积极斗争;他的作品具有典型的俄派风格语言,乐曲中充满着积极、热情和阳光;他的作品为20世纪音乐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并对许多作曲家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普罗科菲耶夫在1913年创作的,作品是g小调,全曲由四个乐章组成。年仅21岁的普罗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时,得知他的同班好友因抑郁病自杀,对他的打击很大,所以,普罗创作这首协奏曲来纪念他的好友,这首曲子是他在极度压抑和悲痛的心情下所创作的,不和谐音程在乐曲中被运用到到了极致,作曲家就是用这种紧张的和声来表达内心的悲痛之情。作品在同年由作曲家本人担任钢琴主奏首演,但是首演完却遭到很多人的批评,更有乐评人评价说这首乐曲连他家的猫弹得都比这个好听。首演完后,这部作品被作曲家搁置了多年,并且期间乐曲的原稿也不慎遗失,约过了十年之久,普罗科菲耶夫又凭借着记忆和录音,重新整理、改编和修改第二钢琴协奏曲,并在1924年巴黎首演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首曲子的钢琴演奏难度非常高,技术上几乎达到了人类手指技术的极限,这首曲子是普罗科菲耶夫的伟大作品之一,凝聚了作曲家的智慧和心血。
二、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的多元化风格特点
(一)普二的古典性
普罗科菲耶夫自幼跟随母亲学习音乐,受到他母亲的熏陶和影响,对古典性的音乐非常喜爱,我们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找到古典时期曲式结构的应用和具有古典时期特点的和声进行,如普罗科菲耶夫创作于1917年的第一交响曲,又名古典交响曲,就具有典型的普氏古典性,采用了古典主义时期的创作技法和双管制配器,我们把这种对古典主义继承并创新的风格称为“新古典主义”。在他的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古典性创作手法,乐曲的曲式结构简洁朴素,结构主要为古典奏鸣曲式。在本首乐曲调性方面,能看到很多调性明确、自然音阶及关系调的转调组成的旋律,并且很多句子中的和声以三和弦为基础,添加很多普氏特点的不和谐变化音,并最终使和声进行得到解决,乐曲节奏均匀,强弱拍分明。普罗科菲耶夫曾说过:“奏鸣曲式已具备展开我的乐思所需要的一切”,因此,在他的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他的作品与传统音乐语言的联系。
(二)普二的浪漫抒情性
普羅科菲耶夫极其喜爱和擅长用具有俄罗斯民族风格的长旋律线条句子来表达音乐,深沉又有内涵,特别注重抒情性的乐段写作,充分连接音与音,乐句与乐句,形成一条宽广粗狂的旋律,内容丰富自由,十分动听。如第一乐章展开部出现的钢琴独奏段落,普罗给钢琴独奏留了大量的表演空间和时间,右手是三连音组成的大琶音伴奏音形,左手穿插右手为宽广抒情的旋律线条,典型的俄国民族乐派旋律特点,旋律深沉悠长,极具歌唱性,与其他狂暴激烈的乐段形成鲜明的对比,就好像是暴风雨过后的宁静,一张一弛中更能抒发作曲家对好友的思念之情,情绪瞬间得到释放。在末乐章中,也使用了大量的大跳音型藏在旋律声部,句子线条悠长,给人以窒息的悲壮之情。
(三)普二的现代和声语言的运用
普罗科菲耶夫在和声语言上极具创新性,早在古典主义时期,和声大多以三和弦七和弦为主,并且句子都会解决,色彩听起来也和谐舒服。音乐发展到浪漫主义时期,不和谐的和弦出现越来越多,作曲家主要是为了增加乐曲的戏剧性,丰富乐曲的和声色彩,增加乐曲的张力。到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音乐时期,不协和音程在大量作品中的运用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追求和声的紧张和刺激。在这首作品中,普罗科菲耶夫对不和谐音程运用到极致,乐曲乍一听,由于过多的不和谐音程给听众无厘头的感觉,但经典作品需要我们反复聆听推敲和品味,大量的三度叠置和弦、具有俄派风格的大量半音化进行,节奏的激烈敲击与不协和音程的连续大跳,使音乐极端紧张地表现出来,给人以怪诞、谐谑、讽刺的和声色彩,给听众带来窒息的紧张刺激之情,体现了作曲家创作时的压抑和悲痛的心情。尤其是第一乐章展开部的钢琴独奏部分,经过不和谐和声的逐渐堆积,情绪一步步推进,随之加入乐队声部,铜管组占据主导地位,整体的不和谐声音达到极致,几乎全部由不和谐和弦堆积,音量效果极大,把第一乐章推向最高潮。
三、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敲击性演奏手法
敲击性演奏手法最早是由斯塔拉文斯基提出的一种新理念,简单来说就是把钢琴作为一种高级的打击乐进行演奏,钢琴的发声是琴槌击打琴弦,本身就具有打击乐的属性,如斯特拉文斯基的代表作品钢琴套曲《彼得鲁什卡》。普罗科菲耶夫对敲击性演奏手法的理念十分认同,并且在此基础上对此演奏技法进行创新,极大地拓充了钢琴的音色和表现力,敲击式演奏需要很强的手臂力量、手指支撑力和爆发力,在声音上追求结实干硬又富有弹性活力的颗粒性音色,与印象派所追求的朦胧迷幻的色彩形成了对比,开拓了20世纪新古典主义钢琴音乐新的演奏技巧。
在这首曲子中,敲击性的演奏手法贯穿全曲。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刺激尖锐的敲击式重音演奏
这种重音一般都是由不和谐音程构成,以增加乐曲的紧张感和声部的突出感,普罗科菲耶夫认为通过敲击性的重音能形成新的节奏重拍效果,使相同的节奏型在钢琴和乐队中交错演奏,为了使钢琴占据节奏的重拍位置,钢琴必须通过敲击性的演奏才能获得干脆明亮的音色效果,在与乐队的竞奏中占据主导。在乐曲的旋律方面,加入特定节奏型和音型的敲击,增强了旋律的跳跃感和紧张感,使旋律迸发出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如第一乐章展开部的第二段(钢琴独奏部分),左右手横跨四个八度的演奏,通过左手的四分音符敲击重音推动右手的十六分音符跑动,由单音逐渐转为和弦,使第一乐章在敲击式的重音中一步步推动到最高潮。
(二)托卡塔式的打击乐化演奏
第二乐章是托卡塔式的敲击性演奏,由将近一千五百个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组成,整体的节奏感与巴洛克时期的托卡塔十分相似,钢琴声部全是均匀的连续音符,没有一个空拍,演奏者需要把每个音符都清晰干脆地弹出来;在音色方面,快速的音型通过敲击性演奏,加上重音的突出,颗粒性极强的干硬音色,更能表现出紧张刺激的窒息感。
这首乐曲技巧难度非常高,演奏者必须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才能演奏出这种尖锐刺耳的效果,与浪漫樂派的华彩炫技相比较,这种来自指尖、手掌、大臂、小臂、肩膀、甚至于腰部力量的全力敲击显然更加干脆和粗暴,由此也营造出了严肃、震撼的音乐氛围。
四、总结
第二钢琴协奏曲是普罗科菲耶夫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可以说是登峰造极,辉煌而疯狂。如果说最初的版本只是作曲家为了好友的自杀发泄愤怒和悲伤而作,褒贬不一,饱受争议,那么十年后作曲家凭借记忆和录音重新整理而成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则是一首震撼人心的旷世之作,普罗的创作既传统又创新,这首曲子所包含的古典性、创新性和抒情性的风格融合,正是普罗的创作风格和特点的体现,他对古典音乐的继承和对20世界和声语言的革新在作品中得到统一。普罗科菲耶夫分析他的创作时说过,他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对和声的探索,二十世纪是音乐和声语言的大剧变时期,在这个时期,很多作曲家尝试突破传统功能和声去探求新的和声语言,普罗科菲耶夫无疑是极为成功的作曲家之一,并对很多作曲家产生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苏)拉里萨·丹柯,李浩,吴川译.普罗科菲耶夫[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2]徐月初译.普罗科菲耶夫[M].南宁:中国音乐家协会广西分会,1981.
[3]汪琴.20世纪钢琴作品中的敲击性音色初探[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3).
[4]罗传开.普罗科菲耶夫-自成体系的革命者[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
[5](苏)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回忆普罗科菲耶夫[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6]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佘华良(1991—),男,汉族,河南新乡,本科,助教,研究方向:音乐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