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对比性格”在《蝴蝶》中的具体表现及演奏方法
2020-07-09刘畅王君
刘畅 王君
【摘要】《蝴蝶》作于1829年,是舒曼创作的第一部钢琴套曲,乐曲名“蝴蝶”具有隐喻性,一方面乐曲的主题动机能够让人想到展翅欲飞的蝴蝶;另一方面,描写的是舞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蝴蝶》作为舒曼钢琴套曲的代表作品,對于其后续作品的风格、审美都有着巨大的先导作用。本文将从调式调性、和声织体、节奏速度等方面探究舒曼的对比性格在《蝴蝶》中的具体表现,并附上笔者对这些难点的演奏体会。
【关键词】舒曼;蝴蝶;性格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0-0013-02
【本文著录格式】刘畅,王君.舒曼“对比性格”在《蝴蝶》中的具体表现及演奏方法[J].北方音乐,2020,05(10):13-14,87.
从舒曼的音乐和音乐评论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身体里藏着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灵魂:一个热情奔放,一个悲观忧郁。而表现在他的作品中,就是情绪跨度极大,从ff到pp,从急板到慢板,频繁的转调,复杂的节奏型都体现了他异于常人的音乐感知力。
一、“对比性格”的形成原因
首先是家庭因素,舒曼生于德国中产阶级家庭,父亲酷爱文学,家庭的学习氛围浓厚,给舒曼从小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但也与此同时,舒曼的家庭具有精神病史,姐姐与父亲相继自杀身亡,使舒曼陷入极大的痛苦,对他的性格也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接着是舒曼坎坷的生活,由于父亲去世,舒曼的家庭条件变得拮据了起来,母亲希望舒曼能够做一个律师,可舒曼热爱音乐。内心的挣扎、梦想与现实的抗争,都让舒曼陷入两难。最终母亲同意了舒曼的请求,正当舒曼雄心勃勃、满怀希望时,由于过度使用特殊工具练习手指使舒曼的手指关节被损坏。命运再一次给了他沉重的打击,好在舒曼后来重新找到了自己的道路,转向了作曲与音乐评论,但这每一次的成功与对应的痛苦都给舒曼的性格形成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此外,19世纪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盛行,作家们从“自由”“梦想”出发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形象并进行对比,其中,德国作家让·保尔就是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伤感派小说家,也是舒曼最崇拜的作家之一。以至于舒曼的第一部钢琴套曲《蝴蝶》就是从让·保尔的小说《少不更年的岁月》获取的灵感。
二、“对比性格”的具体体现
巴尔特与布尔特:巴尔特与布尔特是让·保尔《少不更事的岁月》中的主人公,他们是一对性格完全相反的双胞胎兄弟,却在舞会上爱上了同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哥哥外向热情,弟弟内敛羞涩,而兄弟俩的性格也正体现了舒曼的对比性性格,可以说是后期舒曼音乐风格成型的一个先导性因素,也可以说巴尔特和布尔特就是约瑟比乌斯和弗罗列斯坦的前身。
约瑟比乌斯与弗洛里斯坦:弗罗列斯坦是贝多芬的歌剧《弗得里奥》中男主角的名字,是一位勇于反抗的斗士,也是舒曼本我的象征,狂放不羁,果敢刚猛。而约瑟比乌斯则是舒曼客我的象征,天生浪漫文雅的诗人形象。这两个人物不仅出现在舒曼音乐评论的署名中,舒曼在作品op.9《狂欢节》中创作了属于两个人物的主题动机与乐曲。
大卫同盟会与菲里斯坦人:舒曼的大卫同盟不仅在《大卫同盟舞曲》中出现,在现实中也有这样一个小型的组织。1833年底,一群莱比锡的青年音乐家几乎每天都会在“咖啡树”聚会,他们一起探讨音乐、文学,他们和舒曼想象中的人物一起组成了舒曼脑海中的大卫同盟。而菲里斯坦人,正是舒曼对于那些不肯接受新事物的老派守旧派人物的代称。
三、“对比性格”在《蝴蝶》中的织体特点
舒曼作品的发展让人意想不到,这与他丰富多变的织体构成是有着很大关系的。他的钢琴作品织体厚重,常使用和弦与八度,具有交响性,类型多样,几乎具备了浪漫派音乐中肢体语言的所有类型。
(一)音阶跑动
舒曼经常运用音阶式的经过句来表现旋律的歌唱性,例如《蝴蝶》的no.7(图1),1~8小节右手一长串pp的音阶跑动,表现哥哥与弟弟在舞会上的交流,央求弟弟和他换面具,弟弟心软地答应了他。演奏时手指贴键,慢下键,寻找一种抚摸与推的力度,避免大指出现特殊的重音,使音色柔和、富有歌唱感。
(二)八度
八度、和弦配合旋律声部出现,这种表现手法在乐曲中频繁出现,八度也有连音八度、重音八度、跳音八度等多种弹奏方法,表现不同的风格,使旋律具有和声感。例如no.1(图2)中,为了保证八度旋律的连贯,3、4、5指应交替弹奏上方音,减少手腕用力,一指平滑地带过下方音,使主题歌唱。
带八度的柱式和弦:乐曲中,为表现舞会的宏大场面,有矛盾冲突的故事情节,舒曼通常用和弦加强乐曲的和声,推动音乐情绪。在no.8《招供》(图3)中,一开始就是三个相同的和弦,ff的力度加上132的速度,体现了乐曲激烈的情绪。连续的七和弦和和弦转位需要声音有爆发力,并集中于高声部的旋律。
(三)多声部的写作手法
舒曼在巴赫复调音乐的基础上改革并创新,善用复调与主调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通常分为好几个层次,旋律声部歌唱性强,清晰明确,表现人物形象;中声部柔和,具有韵律感,多为双音或是和弦内部填充音;低声部稳重,通常也具有旋律性。和声与主调音乐结合在一起,显得音乐更佳浑厚丰富。
在No.5中(图4),舒曼就用了多声部的写作手法表现女主角“维娜”,高声部优雅舒缓,表现维娜的美丽温柔。演奏时,为了强调低声部在旋律线条上的变化,应该用指腹触键,下键要连贯。中间的双音轻盈且饱满,力度最弱,用指尖触键,无需触键到底。
在乐曲与乐曲的连接中可以看出,舒曼多以连续的切分音、不规则的重音、交错复杂的节奏来代表哥哥的性格,表现较为激励的情绪和人物特征;对于弟弟和女主角维娜多以旋律、音阶和多声部的织体来体现他们温柔、内敛的性格特点。
四、“对比性格”在《蝴蝶》中的节奏特点
“节奏”是体现舒曼音乐性格的最有力的表达手法之一,复杂的节奏是舒曼音乐的标志。舒曼音乐具有突破传统古典音乐的创作理念,追求“自由”“不拘一格”的音乐表现,节奏上的多样化是他自己躁动、敏感、极端性格的最直接体现。
节奏的类型,在《蝴蝶》中可以大致总结为三种:
(一)切分节奏
切分节奏最大的特点就是节奏的重拍与节拍的重拍不重叠出现,在切分音的影响下节拍重音后置而变成弱拍,使音乐出现新的强弱韵律。在《蝴蝶》中,舒曼多次在次强拍上加入重拍记号,改变原有的强弱韵律,给音乐赋予一种不安定感。
在no.11(图5)中,大段的左手切分节奏与右手带倚音的八度有规律的大量出现,交错跳进,音乐进行既动力又特色,弹奏时应注意切分重音,并正确处理倚音与左手的配合。右手八度上方旋律音小指演奏时要有“抓”的感觉,左手的韵律感不能影响右手的上方旋律。
(二)附点节奏
这样的节奏往往以等节奏的形式出现,即多个完全相同的附点节奏串在一起,大段的乐曲都用着同一种固定的附点节奏,在这样节奏相同、曲调类似的旋律中对乐曲的主题动机进行强调,以达到塑造音乐形象的目的。
在No.7中(图6),从第9小节开始,每小节都是一样的节奏型,上方声部是带附点的旋律,中声部对主旋律进行“加花”变奏,演奏时注意流动性与装饰性。低音声部为烘托性的琶音,演奏时注意不能冒出个别的音符,需圆滑流畅。
(三)交叉节奏
又被叫作“复节奏”,即高声部与低声部的节奏型不同,这种节奏的运用也正体现了舒曼矛盾不安的性格、理想与现实不能统一的矛盾挣扎,演奏时需注意声部区分,每个声部的节奏清楚明确。
例如No.11(图7)的第32小节,整个乐段都是右手八分音符和左手切分音的对比结合,特别标记的重音记号改变了原来的重拍。右手的重拍改在了八分音符的后半拍上,左手的重拍放在切分重拍上,从听觉上来感受应该是每组音符的中间两个音为重拍,而前后两个音较轻,这样有些失衡的强弱对比也正是舒曼的性格表现。左手的十度大跳,距离远,比较困难,两只手应该形成良好的节奏对位关系。
在《蝴蝶》中,速度也遵循舒曼的一贯原则,快板与慢板相结合。急板与最急板频繁出现,体现舒曼性格中躁动不安的一面,每一首乐曲舒曼都给了明确的速度规定,整首乐曲速度偏快,舞曲节奏特点突出。
结语
舒曼作為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德国重要的作曲家,其文学性是区别于其他作曲家的最为特殊的地方,他的音乐重视情感表达,集中于不同性格的人物塑造,他的“对比性格”也一直为后人所研究。
他的“对比性格”表现在他的人生中,使舒曼后期一直生活在病痛中,可表现在他的音乐中却是音乐史上的难得的瑰宝。舒曼的一生都在追寻音乐,在充满幻想性的音乐故事和自我编织的理想国中无法自拔,他的音乐敏感、浪漫、多变,正是他性格的表现,《蝴蝶》是舒曼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作者让·保罗的作品,从写作到出版历经三年打磨,才写出的第一部钢琴套曲。无论是从选题还是每首音乐小曲的编写都可见舒曼的用心,这首作品也能够直观地看出舒曼音乐风格一些最显著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匈]李斯特.李斯特论柏辽兹与舒曼[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英]蒂姆·道雷.舒曼——伟大的西方音乐家传记丛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德]巴巴拉·迈尔.罗伯特·舒曼——音乐家传记丛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4]徐轶玮,刘昕.艺术之约——舒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9).
[5]朱晓南.舒曼钢琴作品和声研究[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 2011.
作者简介:刘畅(1996—),女,汉族,江苏省徐州人,硕士在读,江苏师范大学,研究方向:键盘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