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在提高急性脑梗塞卧床患者踝泵运动依从性和正确率中的应用效果
2020-07-09孙庆娟
杨 杨,孙庆娟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徐州 221004)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急性脑梗塞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经济负担,重者可危及生命。研究显示[1];卧床超过10天的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可高达60%。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踝泵运动,对卧床患者下肢功能锻炼、预防静脉血栓具有重要的作用[2-4]。相关资料显示,踝泵运动能提高血循环80.1%的峰速度,90.7%的平均速度与7.8%的分钟血流量[5]。临床调查发现卧床患者踝泵运动依从性和正确率较低,对此我科应用PDCA循环模式采取了护理干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徐医附院神经内科2017年06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卧床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神志清楚,可以配合;四肢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发病时间小于48小时,无静脉曲张,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督导组及PDCA组。常规督导组男28例,女24例;平均(58±16.58)岁;高中以下学历62%,高中及以上学历38%;PDCA组男31例,女27例;平均年龄(56±18.02岁);高中以下学历64%,高中及以上学历36%;两组患者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督导组
患者入院后讲解踝泵运动的意义及锻炼方法,并示范,每日督促和指导。
1.2.2 PDCA组
在常规口头宣教、动作示范、督导的基础上,制定个性化踝泵运动方案,运用PDCA的循环模式对患者依从性和正确率追踪,具体如下:1.健康教育,让患者认识到DVT的危害,预防的重要性及方法。2.讲解踝泵运动目的、意义及方法,并示范,指导患者及家属练习、直到掌握为止。3.制定活动方案,建立表格,执行一次,记录一次。4.每日由责任护士负责检查踝泵运动的执行情况及踝泵运动正确率。5.依从性差或动作不正确,则再次进行踝泵运动的培训,重复第4、5条,直至完全掌握。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分别在患者入院第3天、第5天、第7天比较两组患者踝泵运动依从性及正确率,分别见表1和表2。
表1 两组患者踝泵运动依从性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踝泵运正确率比较
3 讨 论
脑梗塞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很多病人偏瘫、失语等后遗症。长期卧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逐渐增加。可带来严重后果,包括大面积肺栓塞、脑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5]。初期常常无明显表现,常常被忽视,而后期大部分表现为双下肢不对称,单侧水肿,经下肢血管彩超或下肢血管的CTA而被确诊,所以DVT常被称为隐形杀手。DVT一旦发生,会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导致肢体残疾,甚至因脱落导致肺栓塞造成患者死亡。因临床及护理方面对于DVT预防的研究也已广泛开展。
目前临床上最经济也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踝泵运动。踝泵运动可通过改变下肢静脉内血流缓慢及高凝状态,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PDCA 循环模式能实现整个护理质量管理工作循环整体化,同时在踝泵运动具体实施过程中记录实际运行情况与标准之间的差异,把这些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患者在执行踝泵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改进[7],然后在进入下一个循环,直至患者能完全按照标准执行。
虽然结果显示PDCA 循环组与常规督导组相比,在研究的第3天及第7天在提高踝泵运动依从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患者依从率依然比常规组高。PDCA 循环在提高踝泵运动正确率研究的第5天及第7天,可见PDCA 循环在提高急性脑梗塞患者踝泵运动依从性和正确率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