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R技能培训在PCI术后患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2020-12-09孟红丽
孟红丽,周 娟,孙 飞
(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冠心病PCI术后患者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发人群 ,其中约85%发生在家中 ,对家庭成员进行CPR培训,可使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抢救。本文就PCI术后患者家属CPR技能培训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进行SCD高危家属CPR技能培训提供依据。
1 背景与现状
心肺复苏(Cay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抢救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手段,SCD是指在急性症状发生后1h内因心脏原因导致的意识丧失与死亡[1],全球每年约有400万 ~500万人死于SCD,我国约有54.4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10[2]。现阶段我国急救医护工作者最快到达现场开始施救的时间为6 min[3],专业医护工作者抵达时多已错失良机。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4]被认为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目前我国CHD患者约1100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CHD的主要治疗方式,每年行PCI超过56万例,PCI创伤小、能快速有效实现血管再通,但其只能从物理上解除冠状动脉的狭窄,而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依然存在,且PCI术后患者焦虑、恐惧及抑郁情绪较为普遍 ,使得PCI术后患者仍是发生SCD的高发人群 ,由于60% ~80%的SCD发生在院外,家庭是发生SCD最为多见的场所,家属通常为第一目击者,若其能在第一时间实施CPR,患者将赢得有效救治机会,但我国冠心病患者家属CPR培训率低,仅为4.2%~11.4%,远低于其他国家的46%。鉴于此,只有不断将CPR技能培训面向高发人群带,才能真正提高SCD患者的出院生存率[3],目前加大对社会公众CPR技术的培训已成为医疗界普遍关注的重点。
《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2017》明确指出:以心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为根本出发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CPR培训体系,以提高我国CA的抢救成功率。
2 自王立祥在《医务者向家庭成员传授CPR<1%的反思》一文中透析了我国CPR普及率低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建议后,引起了医学界内和广大非医学专业人士的高度重视,有关PCR技能公众化推广的相关研究逐步拉开了序幕:
2.1 公众参与意愿的调研
提高培训者救护意识,对提高培训者参与积极性及救护技能等具有重要意义。
2.2 影响其学习和施救阻碍因素的研究分析
担心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被感染传染病是公众施救障碍的首要因素,对此《2015美国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已允许非专业人员仅施行胸外按压,效果与标准CPR无统计学意义,且单纯按压CPR更易普及和实施。
2.3 家属经过PCR培训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据心理分析学的统计,人类有85%以上的疾病均来自于心理因素,良好的心理状况,不但利于疾病的康复,还可避免诱发一些急诊。在对PCI术后患者主要照顾者为主体的CPR培训活动进行干预后得出:干预后可显著改善 PCI术后患者因担忧院外急救所产生的焦虑抑郁情绪。
3 展 望
原卫生部在2012年推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方案中就鼓励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随访,我中心前期已开展对PCI术后患者的延续性护理工作,综合两方面的工作特点,可在患者住院期间培训家属的急救技能,在人员、技术和场地方面都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