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黑猪选育技术评估及世代遗传进展报告
2020-07-09
(四川省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四川西昌 615042)
凉山黑猪是我国优秀的地方猪种乌金猪在四川的同种异名猪,该猪种抗病力强、耐粗饲、肉质好,是四川凉山彝区群众的传统饲养品种,但该猪种产仔数、瘦肉率低、生长速度慢,严重制约了商品化生产利用,难以作为彝区脱贫攻坚工作的产业发展主推猪种使用。四川省凉山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从2015年开始,与凉山科兴黑猪合作社联合建设了凉山黑猪选育场,在《凉山黑猪选育技术》项目和单位资金支持下,先后引进93+10(♀+♂)头凉山纯种黑猪按照群体继代选育方法,连续开展了3~4个世代的测定工作,在总结选育技术基础上致力于本品种提纯复壮和专门化品系培育工作,取得了初步效果,特将选育技术评估和世代遗传进展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选育目标
210日龄体重达到100 kg,30~100 kg育肥期料肉比达到3.5∶1,瘦肉率达到48%,肌内脂肪保持在5%以上,初产仔数达到7头,经产仔数达到9头。
1.2 育种群组建及育种值估计
从美姑、昭觉、冕宁、会东、普格等县分别引进的93+10(♀+♂)头凉山黑猪,分为5个系选配;各世代每个血缘公、母猪经测定后等比例选留,其中母猪随机选留20头,公猪按估计育种值高低选留2头。
采用BLUP估计育种值,除质量性状外的所有跟胎测定数据作为选择指数进入布拉普(BLUP)软件。
1.3 性能测定
育种群母猪采用跟胎法开展繁殖和生长发育性能测定;采用育肥试验开展育肥性能测定;在育肥试验猪中每批次选择3头肉猪开展屠宰测定;性能测定方法按照DB 5134/T221-2016《凉山黑猪性能测定技术规程》执行,性能测定指标如表1。
1.4 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用Excel软件整理并统计分析,试验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母猪繁殖性能
母猪繁殖性能测定结果见表2。各世代母猪繁殖性能指标,随着世代增加而提高,其中3世代初产母猪窝均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21日龄重、35日龄重分别比0世代提高0.81头、1.3头、0.08 kg、1.59 kg、0.25 kg、2.16 kg、0.21 kg、1.31 kg,增幅为10.76%、19.9%、10.81%、32.92%、8.74%、12.1%、5.82%、6.29%;3世代经产母猪的窝均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初生个体重、21日龄重、35日龄重分别比0世代经产母猪提高1.01头、1.21头、0.08 kg、1.68 kg、0.19 kg、2.46 kg、0.11 kg、2.57 kg,增幅为 10.71%、14.2%、10.67%、26.33%、6.29%、10.12%、2.77%、8.3%;其中增幅最大的是21日龄窝重,其次是产活仔数。
表1 选育猪群性能测定计划指标表
表2 母猪繁殖性能世代进展统计表
2.2 生长发育性能
180日龄是留种猪群第2次选择的时间段,其跟胎测定结果见表3。其中3世代公猪体重、体高、体长、十字部高、胸围、腹围与0世代比较分别提高3.04 kg、1.83 cm、3.98 cm、2.77 cm、4.36 cm、5.43 cm,增幅为4.98%、3.99%、3.99%、5%、4.9%、5.2%;母猪的体重、体高、体长、十字部高、胸围、腹围分别提高2.45 kg、1.847 cm、3.16 cm、2.79 cm、4.39 cm、4.07 cm,增幅为 4%、3.17%、3.15%、5%、5%、4.07%;但各世代指标变化并不规律,增幅较小。
表3 180日龄生长发育额指标统计表
2.3 育肥性能
各世代育肥试验测定结果见表3。3世代育肥猪的日增重和料肉比分别比0世代提高53.9 g和0.1,增幅为11.98%和2.49%。但各世代变化不规律,2世代指标低于1世代。
2.4 胴体性能
胴体性能测定结果见表5。各世代指标变化不规律,其中3世代背膘厚和后腿比例比0世代降低5.8%、0.47%;3世代凉山黑猪的屠宰率、眼肌面积、瘦肉率指标比0世代分别提高幅度为1.05%、18.5%和8.87%。
表4 试验期育肥性能指标统计表
表5 胴体性能测定指标统计表
2.5 肉质品质
肉质理化测定结果见表6。各世代pH值、滴水损失、瘦肉率变化不规律,但pH1值都在6以上,pH2值都在5以上,滴水损失在2%以内,肉色保持鲜红,大理石纹明显,说明凉山黑猪优良肉质品质没有随着圈养方式和世代选育发生较大改变。
2.6 肉质风味
肉质风味(氨基酸,AA)测定结果见表7。各世代肌肉水分、肌内脂肪含量、AA含量及组成变化不规律,但风味AA含量都在79%以上。其中2世代风味粗蛋白、AA总量、必需AA含量和风味AA含量最高,说明AA总量、必需AA含量和风味AA含量与粗蛋白含量成正比。
肉质风味(肌内脂肪,IMF)测定结果见表8。各世代粗脂肪、饱和IMF、多不饱和IMF、单不饱和IMF、不饱和IMF指标变化不规律。但粗脂肪含量皆在7%以上;除多不饱和IMF外,其他指标的变化幅度都在10%以内;说明选育前后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但圈养条件可以改变脂肪沉积规律;也说明脂肪沉积与环境效应即饲料投入关联较大。
表6 肉质品质测定指标统计表
表7 肉质风味 (AA)测定指标统计表
表8 肉质风味 (IMF)测定指标统计表
3 讨论与结论
3.1 选育技术与方法评估
群体继代选育法具有周转快、世代间隔明显、不重叠,对育种群数量要求不大,方法简便易行,技术水平要求不高的特点,在我国猪育种生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一种常用的动物育种方法,目前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选育办法[1]。该方法包括以下内容:组建规模为100+10(♀+♂)头以上的基础群;按育种目标开展同血缘选配;通过性能测定估计后代个体育种值、计算群体遗传进展;按照育种值大小每个血缘选留2头公猪,等比例随机选留20头母猪;持续开展6个世代以上的选种选配和生产性能测定工作;对取得遗传进展的世代猪群开展配合力测定。
3.1.1 选种选配技术
本试验从云南省、四川省凉山州5县市分别引进93+10(♀+♂)头的凉山黑猪组建核心猪群;按照来源不同,分为5个血缘进行同质选配;下一代仍然在同血缘群中开展同质选配;其中母猪各世代等比例随机留种,公猪依据个体估计育种值高低留种。
3.1.2 育种值估计技术
因为目标性状超过3个,必须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个体评估。BLUP法又叫最佳线性无偏估计法,可以最有效地充分利用所有亲属的信息;能校正由于选择交配所造成的偏差;可将由于淘汰所造成的偏差降到最低;能考虑群体及不同世代的遗传差异;能提供个体育种值最精确的无偏估计,目前可选择的BLUP计算机应用软件也比较成熟,因此,项目育种值采用BLUP估计;参与BLUP软件计算的数据通过选育场全群性能测定获得,其中繁殖和生长发育指标跟胎测定,育肥指标通过开展阶段育肥试验测定,肉质及风味指标通过屠宰试验测定。
3.1.3 近交衰退控制技术
由于群体数量较小,初始猪群未进行适应性观察就全群参与生产测定,其中0世代3头公猪死亡或无法配种,母猪生产性能参差不齐,造成1世代没有做到等比例随机留种,而且近交系数有所上升,因此,从2世代后重新引进公猪参与生产以降低近交系数。项目因此形成了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群体继代选育方式。
3.1.4 配合力测定技术
从第3世代开始,项目组引进杜洛克、巴克夏公猪在普格县对测定猪只进行了配合力测定工作,由于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仅收集到2个世代的正交测定数据,还无法进行数据分析,但统计数据显示采用杜洛克杂交凉山黑猪,后代杂交猪的日增重、瘦肉率稳定提高,增幅高达130.96%[2]和133.78%[3]以上,其中杜洛克杂交猪生产后代可作为一个理想的父系种猪进行凉山黑猪杂交改良生产推广。项目组已将该杂交猪种命名为“凉黑一号”,登记了品种和肉制品等2类商标。
按照估计育种值选留的各世代猪只持续开展0~3个世代性能测定,共测定5类70个指标,其中4类67个数量指标统计分析结果见上文中。所有评估过程连续、指标完整;人员工作强度合理;应用计算机软件分析数据简便准确;说明采用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群体继代选育法开展凉山黑猪选育工作是可行的、有效的。
3.2 选育指标的筛选与完善
本项目4类67个数量指标中,繁殖性能变化规律,整体提高较大,其中增幅最大的是21日龄窝重,其次是产活仔数,初产分别提高32.92%、10.76%;生长发育指标有所提升,但增幅较小。其中3世代210 d体重能够达到100kg的选育目标,但瘦肉率和料肉比未能达到48%和3.5∶1的选育预期目标;胴体指标变化不规律,背膘厚、后腿比列还有负增长,除眼肌面积外,瘦肉率和屠宰率的增幅都没有达到10%;肉质和风味指标变化不规律,但各世代肉质都符合优质肉标准。因此在今后选育工作中,可以进一步优化选择指标,将主选指标确定为产仔数、21日龄窝重;辅助选育指标定为日增重、瘦肉率。
3.3 遗传进展
畜禽育种工作的目的是通过选种、选配等措施获得累加性遗传进展,并将这种遗传进展尽快传递到生产群体中,也就是获得稳定、高产的畜禽生产指标,以便更好地开展商品化生产。本项目测定世代的繁殖性能进展较好,3世代产活仔数与0世代比较提高幅度达到19.9%,说明凉山黑猪繁殖力有潜力可挖,可以考虑开展专门化母本选育。圈养条件下,营养均衡、疫病防控工作到位,管理精细,但凉山黑猪生长速度仍然较低,3世代日增重仅为0世代的112%,达75 kg体重时间高于170 d,瘦肉率、料肉比没能达到48%、3.5∶1的选育预期目标,说明该猪种生长速度缓慢,不宜作为父本开展育肥生产,若要提高生长性能,还需引入外源血统开展杂交利用。胴体品质和肉质风味遗传进展不规律,但整体保留着优良品质,说明凉山黑猪是一个肉质优质的地方猪种,饲养条件的改善,可以小幅度改变屠宰率、后腿比例和眼肌面积等胴体性状,但对肉质品质和肉质风味无影响,这与在“凉山黑猪开发利用”项目中的研究结果一致[3]。只是项目资金有限,引进的基础群数量较少;加之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本研究只测定了3个世代的测定数据,配合力测定数量只有2个世代的正交数据,所以形成的数据还不能完全指导生产,但却为凉山黑猪提纯复壮和新品系培育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3.4 结论
本项目在选育方法研究中发现凉山黑猪本品种选育可以采用开放与闭锁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主选指标以产活仔数、21日龄窝重为宜;日增重、眼肌面积可作为辅选指标;3个世代测定数据显示繁殖性能遗传进展较好,建议开展凉山黑猪专门化高繁殖性能母本品系选育。因其生长育肥性能遗传进展不高,需导入外血杂交改良;该研究结果为凉山黑猪提纯复壮和新品系培育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