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致市场缩水,藏家避险观望
2020-07-08雨葭
雨葭
2020年一场疫情让国内的艺术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性,与香港巴塞尔日程紧密相连的苏富比、保利香港、中国嘉德(香港)、邦瀚斯的舂拍日程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当然,不稳定的还有刚刚“脱欧”的英国艺术市场,尤其是“脱欧”之后的首个伦敦拍卖周。由于英国和欧盟问的很多“脱欧”细节仍未谈定,受极强不确定性笼罩的这几场拍卖表现不算强劲,虽然个别“明星”拍品仍能拍出高价,但两家拍卖公司的总成交额双双下滑,可以看到藏家对商业的不安和对待高端艺术品市场时浓厚的避险情绪。
脱欧后首拍市场下滑
1月31日英国正式脱欧,脱欧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也在2020年首个伦敦拍卖周中幕幕上演。
2月4日晚,伦敦苏富比“印象派、现代及超现实主义艺术晚拍”专场举槌,这是英国“脱欧”之后的首场重要艺术品拍卖。由于仍在脱欧的过渡期,受不确定性笼罩,全场33件拍品,成交率为87.95,总成交4990.3万英镑(约4.55亿元人民币)。虽然这成绩超过了拍前预估,但与去年同期相比,成交额却下滑43%。成交之冠为“印象派长老”毕沙罗1888年作品《霜降,农家少女在生火》,成交价1330万英镑(约12亿元人民币)。乃全场唯一以逾亿元人民币成交的拍品。成交次席则为新印象派领军人物西涅克作品《金角湾,早晨》,成交价760万英镑(约6900万元人民币)。
2月5日晚间举槌的伦敦佳士得“超现实主义艺术晚拍”和“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晚拍”两场拍卖成交总额高达1.068亿英镑(约9.7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期下滑7%。与前
晚苏富比相对沉闷的局面相比,当晚买家对一些新热点甚至表现得比以往更加热情和大方。当晚最亮眼的成交来自近两年市场急速蹿升的雷尼·马格利特(Rerie Magitte),7件作品上拍。全部成交并斩获3021.5万英镑,占当晚成交额的30%。
2月11日,伦敦苏富比“当代艺术晚拍”专场总成交额达9248万英镑。6幅价值超过500万英镑的拍品。比去年6960万英镑上涨了32%。本场前十名中有大卫·霍克尼、让·米歇尔·巴斯奎特、弗朗西斯。培根、克里斯托弗·伍尔和伊夫·克莱因的作品,每幅均以600万英镑(778万美元)以上的价格成交,但均在最低估价附近拍出,没有太多惊喜。
2月12日,伦敦佳士得“战后及当代艺术晚拍”专场,成交总额达5618万英镑。无超过500万英镑的明星拍品。成交额也比2018年下降了14.6%,这是10年来的最低成绩。更有不少作品是低于估价成交或流拍,原本估价最高的作品是巴斯基亚最有创意的作品特征之一、创作于1982年的《清真寺》,该作品估计价值400万至600万英镑,最终以390万英镑的价格成交,低于最低估价。此外,这次拍卖中佳士得的担保作品:让·杜布菲特(成交价217万英镑)、鲁道夫·斯廷格尔(成交价73万英镑)和韦德·盖顿(成交价31万英镑)均以低于估价的价格售出。从中或可看出,罕见的、精彩的杰作依然备受追捧,但价格在几百万英镑,既不便宜又不是非买不可的艺术品变得乏人问津。
若以总估价及总成交额比较,英国脱欧无论在数据字面还是在象征意义上都“笼罩”着本次伦敦拍卖周。出现这样的情况。或许可归咎于英国正式脱欧,英镑汇率走勢不明朗。业界则认为,印象派及现代艺术板块,向来都是蓝筹买家的天下,他们对于资产管理十分谨慎。不少藏家宁可稍为等侯,待市况明朗才把重磅收藏带往拍卖。再者,伦敦亦非唯一选择,藏家可直接转至纽约拍场而去。两家拍卖公司的总成交额双双下滑,亦可证明此点。
英国脱欧,对艺术市场意味着什么?
英国脱欧已成为现实,这一变动对于艺术市场既会带来有挑战性的问题,也会带来新机遇。目前,英国进入了长达11個月的脱欧过渡期,在此期间,英国将持续与欧盟进行贸易谈判,双方货物、贸易与人员流动均按现有规则进行。英国议会已立法禁止过渡期延长到2021年,双方在安全、贸易等领域的合作是否会受影响,取决于双方是否能在过渡期内达成一份令各方满意的协议。对于艺术市场,脱欧将在文化艺术贸易进出口、英国与欧盟之间人员流动等方面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机遇。
对于艺术市场来说,英国脱欧后艺术品的贸易流通将会变得更加复杂,在英国和欧盟间的艺术品流动将需要提供更多海关登记文书、进出口许可证或欧盟的预先认证,并支付更多关税,但这还不至于动摇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交易规律。
事实上,对于近日英国脱欧成为现实,艺术团体和重要的文化人士纷纷作出反应,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克里斯·德尔康等认为:“英国退出欧盟对于整个文化机构来讲都是非常危险的。”达明·赫斯特、安东尼·葛姆雷等知名艺术家曾呼吁英国应该保留在欧盟,英国古董经销商协会(SADA)对脱欧的反应相对积极,该组织强调了欧盟的种种条款为艺术品和古董品交易设置的困难,例如“艺术家的转售权”,声明希望在新的艺术品和古董品交易规范引领下,英国可以成为“新的解放和进步方法”的“旗手”。
尽管英国已不再是工业制造的领头羊,但在国际艺术品市场,它仍是举足轻重的。据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等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的英国艺术品交易总额为世界第三,仅决于美国与中国,而在2018年,英国重新回到了全球第二大艺术市场的地位。艺术市场观察者克莱尔·麦克安德鲁曾撰文写道,英国退欧将会是英国艺术市场的“绝佳机会”,目前,英国对进口艺术品征收5%的关税,为欧盟最低。而如果英国在脱欧后削减或取消这税种,便可以“有效地绕过整个欧洲,从而吸引全球销售”。
也有一些艺术观察者认为,虽然英国脱离欧盟这一决定对英国及欧洲艺术市场的整体影响可能还要再等一段时间才能看清,但从短期来看,这对英国艺术品市场来说是利好消息。目前正在脱欧过渡期,对艺术市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还有待实践证明,但还在英国的各个国籍的艺术人士将面临去留选择,这种影响却是真真切切的。正如这次伦敦拍卖周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而脱欧后的艺术市场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充满变数的下一个十年
国际艺术市场充满着不确定因素,国内也未能独善其身。2019年,中国艺术圈在已经成为共识的“低谷”中安然度过,大家俨然已经接受了这个新常态。如果说10年是一个时代,那么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必将迎来汹涌的浪潮。社会大环境不确定因素增加,艺术行业面临新旧更迭,身处其间焦虑、彷徨、忐忑的藏家和艺术从业者,应该对这个行业,做出什么样的审视和思考?在信息数据大爆炸的当下,判断力变得尤为重要。
尽管消费降级和经济下行的讨论不绝于耳,透过现象看本质,这实际上是我们的时代已经进入到更加需要品质和理性发展的时期。2019年很多中小型画廊和艺术机构生存遇到了挑战,却也能看到依然有优秀的机构和艺术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穷则思变,大家开始聚焦泛艺术产业,比如艺术教育、艺术地产、文化旅游、艺术园区甚至区块链。
其一,中国四十多年的拍卖历史,已经将大量珍品在市场中转了多轮,经典艺术的缺货已经成为市场中尴尬的事实,当代艺术的放量成为大势所趋。但当代艺术的价值不确定性和价值实现的多样化,也决定了艺术家不再只依靠作品本身的交易,除了通往大师的金字塔路径外,将以更为多样的方式进入公众视野。其二,寡头型的拍卖公司格局几乎已成定局,而中国450家有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务的公司,又该何去何从?或许差异化、专业化分别强化独特优势才是唯一可行的方式。同质化竞争带来的只能是加深对行业的伤害,而错开定位才有可能另辟蹊径。其三,互联网+的时代在上个十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下个十年或将是“艺术+”的时代,尤其是网络实时竞投、直播艺术品交易等新兴的线上交易模式。根据2019年《巴塞尔艺术展/瑞银市场报告》显示,93%的高净值千禧一代人士都在网上购买过艺术品。目前,不少拍卖行都有线上专场拍卖正在火热进行中。
下个十年充满变数,但“坚持”依然是艺术品市场的关键词,打持久战永远是艺术品市场最大化获利的方式,其余的,唯有静观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