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哈尔滨市全域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0-07-08曹凤刚杜晓琳刘德辉
◆曹凤刚 杜晓琳 刘德辉
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关产业、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文明素质等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2018年,国务院发布《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中国旅游迈进全域、优质发展的新阶段。哈尔滨市发展全域旅游有条件、有基础、有机遇、有前景,应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本着旅游发展全域化、旅游供给品质化、旅游品牌国际化、旅游服务优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的原则,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禀赋、极富特点的旅游产品和底蕴深厚的地域文化吸引八方游客,将旅游产业打造成哈尔滨市战略性支柱产业,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盼。
一、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
哈尔滨市为国家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有着禀赋独特的自然资源、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是久负盛名的冰雪旅游名城、避暑胜地和时尚之都,是亚洲唯一被联合国授予“音乐之城”殊荣的城市,并成功入选“东亚文化之都”。在2019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上,哈尔滨市被评为“2018中国旅游影响力城市”TOP10,松北区被评为中国旅游影响力县区TOP10。近年来,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已成为超千亿级支柱性产业。2018年,全市接待游客数量为8567.6万人次,同比增长11.1%,实现旅游收入1376.2亿元,同比增长16.9%;2019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4475.3万人次,同比增长9.5%;实现旅游收入750.9亿元,同比增长14.6%,东北亚重要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名城地位日益彰显。
(一)驰名中外的“冰城夏都”旅游品牌及丰富的旅游资源
哈尔滨市旅游资源富集,大冰雪、大湿地、大森林等自然景观特色鲜明、独具魅力,“冰城夏都”旅游品牌驰名中外。冬季的冰雪观光和冰雪体验旅游令人神往,冰雪艺术、冰雪体育、冰雪娱乐、冰雪经贸等冰雪旅游元素异彩纷呈,以冰雪大世界、雪博会、冰灯游园会为代表的冰雪观光旅游产品和以亚布力、帽儿山等为代表的滑雪体验产品颇具规模,冰雪旅游连续多年突破接待人数超千万、旅游收入超百亿,其中,“冰雪大世界”成为哈尔滨面向世界的形象窗口和一张最靓丽的城市名片,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屡创新高。《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18》显示,哈尔滨市占据“2018年十佳冰雪旅游城市”和国内最热门的冰雪旅游目的地榜首。“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荣获“2017—2018冰雪季冰雪旅游节事十强”,同时,“亚布力阳光度假村”和“亚布力滑雪场”荣获“2017—2018冰雪季滑雪旅游区十强”。哈尔滨市夏季气候宜人、风光旖旎,以太阳岛风景区、伏尔加庄园、呼兰河口湿地公园等为代表的夏季避暑度假和湿地旅游产品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占据了哈尔滨市旅游业的半壁江山。近年来,哈尔滨市不断开发春秋两季旅游产品,旅游业实现了从冬季旅游的“一枝独秀”到冬夏“两季繁荣”再到“四季发展”的全面升级。
(二)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重要节庆展会赛事
哈尔滨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文化内涵深厚,多元文化荟萃,中西文化交融。多姿的冰雪文化、优雅的音乐文化、洋气的欧陆风情文化、质朴的黑土文化、现代的时尚文化、多彩的民族文化、传奇的金源文化、灵气的关东文化、传统的红色文化等并存。以“迷人的哈尔滨之夏”和“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两大重要节庆活动为牵动,每年都举办多项文化、旅游、经贸等节庆、展会和体育赛事活动。至今,哈尔滨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十五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三十四届“哈夏音乐会”、三十届“哈洽会”、六届“中俄博览会”、十八届“哈尔滨国际啤酒节”、八届“哈尔滨时装周”、八届“中国·哈尔滨五花山赏秋节”、三届“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四届“哈尔滨国际马拉松”等重要的国际性节庆、展会、赛事以及“春雪节”和“丁香节”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2018年,成功承办全省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哈尔滨这座东北亚文化旅游名城享誉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三)遍布全市的景区(景点)和新建大型文化旅游载体
截至2018年底,全市有各类旅游景区(景点)338家,A级旅游景区79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26家,S级滑雪场12个,国家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包括太阳岛公园在内的91座公园和76家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率分别达到96%和95%。哈尔滨市有旅行社384家,拥有具备资格证的导游13377人。随着哈尔滨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大项目开发建设纷纷提速,冰雪、湿地、温泉、避暑、旅游商业综合体等文化旅游载体不断涌现。今年哈尔滨市重点旅游产业在建项目18个,总投资193.34亿元,包括融创文化旅游城、哈尔滨环球海洋公园、波塞冬海洋王国二期、极地馆二期、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二期、伏尔加庄园二期、群力松江生态湿地景区、普罗旺斯薰衣草庄园、里普利广场、大顶山旅游休闲度假区、金源文化产业园、以色列文化小镇、印象哈尔滨建筑艺术旅游小镇、汇智五洲国际动漫文化旅游城、枫叶小镇温泉度假村二期、林达外语城、道台府文化旅游园区项目等大型文化旅游载体。今年9月“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四季冰雪”项目成功签约,使哈尔滨市冰雪旅游从冬季走向四季。
(四)不断优化的旅游环境和要素配置
哈尔滨市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指导意见》《促进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冬季旅游市场综合监管工作方案》等政策措施,建立了全市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同时,加大检查监管惩处力度,完善旅游投诉受理三级网络,建立旅游企业“红黑榜”,成立法律服务中心,为旅游企业及游客提供便捷的政策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2018年,市财政出资500万元在全市设立旅游诚信基金,建立了涉旅投诉快速处理机制。通过完善功能、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加强旅游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发挥旅游执法联席会议机制作用等措施,哈尔滨市旅游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游客满意度长期居于全国前列。近年来,全市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交通便捷服务体系、便民惠民服务体系逐步确立,智慧旅游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向旅游新区、重点景区延伸扩展,旅游景区(景点)的公交投放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开通4条连通市区内主要景点的旅游公交,2019年又开通2条旅游商务公交及景区之间旅游环线巴士直通车。在景区规划建设旅游巴士停车场、充电桩等,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交通的便捷性与通达性。2018年,哈尔滨市被评为全国旅游厕所革命先进城市。同时,住宿接待、餐饮服务、文化娱乐、购物休闲等涉旅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二、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产业效益不断增加,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仍存在产业整体实力不强、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需要提高、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等问题。
(一)产业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业整体实力不强
哈尔滨市旅游业发展与国内先进旅游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整体规模不大,旅游市场主体较弱、有效供给不足,发展动能和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国际化水平不高,竞争能力不强,旅游产业发展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尚处于中下游水平,接待游客数量(尤其是入境游客人数)、旅游总收入等方面排名靠后。
2018年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接待游客数量及旅游收入情况
(二)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有待推进,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需要提高
自去年3月国务院发布《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来,国内一些城市按照国家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指导意见精神,相继制定出台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哈尔滨市在2019年完成了《哈尔滨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全市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有待推进。近期公布的首批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中,我省漠河市、五大连池市入围,而哈尔滨市没有区、县(市)位列其中,已经入围国家第一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阿城区和宾县两地还应扎实推进。哈尔滨市旅游服务的规范化、精细化、特色化程度不高,与日趋激烈的旅游业市场竞争不相适应。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理念尚不深入,仍存在虚假广告、欺客宰客、强迫消费、价格欺骗、非法经营、黑车黑导,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宾馆卫生、景区管理、旅游服务还需加强和提高。同时,缺少高水平专业化旅游人才,尤其缺乏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高端旅游项目策划人才及专业的旅游统计调查研究机构。
(三)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深度不够,旅游产业链条还需延伸
哈尔滨市旅游产业融合程度较低,旅游与文化、体育、科技、工业、农业、康养、研学、会展、节庆、赛事等融合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条较短,使游客流连忘返的吸引物不足,游客停留时间不长,游客必去的网红打卡地不多,产业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旅游+”和“+旅游”深度和广度上还需下真功和实功。以“旅游+文化”为例,旅游产品对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不透,文化资源潜力未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实力,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在旅游业中未得到全面有效开发利用,旅游景点以“门票+娱乐项目”收入为主。虽然近几年在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等景区内开发了《红磨坊》《林海雪原》等固定文化演出节目,但其影响力不大,没有形成依托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效应,缺乏诸如《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印象·大红袍》《宋城千古情》等闻名国内外的大型文化旅游演艺节目。传承金源文化的金上京遗址、金上京历史博物馆等景区分散且年久失修,金源文化的深厚底蕴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景点设置没有形成历史和文化氛围。哈尔滨市大型节庆、展会、赛事在策划水平、商业化运作、国内外影响力、经济带动性、吸引游客能力等方面还有提档升级的空间。
(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智慧旅游有待加强
目前,哈尔滨市旅游基础设施还存在一定短板。由于投资不足、规划不一、主管部门不同等因素,造成一些通往景区的道路技术等级低、路况差、路面窄、道路不通畅,公路引导标识不足,电子导视系统缺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交通互联互通不够,与“进得来、出得去”的旅游基本需求相比还有差距。一些自驾营地项目距离主干道较远,设施配套不完善;部分偏远景区(如呼兰河口湿地、北方森林动物园等)公交线路处于亏本营运状态,市内的几条旅游线路运营效益也不佳;部分旅游厕所存在建设容易管护难的问题,亟待采取长效解决措施。由于智慧旅游在哈尔滨市起步较晚,智慧旅游从上游到下游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平台支撑不足、普及程度不高、智慧营销乏力等制约因素。市级大数据智慧旅游平台尚未建立,各县(市)平台建设和使用情况也各不相同,绝大多数景区没有独立的官网,各区、县(市)没有统一的营销平台,一些重点景区(景点)智慧化硬件设施建设也刚刚开始,智能终端、物联网终端、信息传输等智慧化硬件不齐,有些景区WIFI信号不强,影响游客正常使用。同时,无法对游客及消费情况数据进行完整采集和深度分析,旅游市场营销手段缺乏精准性和时效性。
三、哈尔滨市全域旅游发展思路及重点
哈尔滨市发展全域旅游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旅游强省的总体部署,认真落实《哈尔滨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中将“特色文化和旅游”确立为核心主导产业的战略规划,坚持“全域化、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智慧化”发展方向,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旅游产业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从资源驱动和低水平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和高质量服务驱动转变,全面转向依靠“质量”“品质”“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完善旅游发展要素,提升服务水平,将旅游业培育成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引领产业、展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载体,使旅游业真正成为牵动和支撑哈尔滨市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动能、新引擎。加快全域旅游战略性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交通网络体系、智慧旅游系统及人才智力支撑。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高水准举办重要节庆、展会和赛事,将“冰城夏都”旅游品牌做大做强做优做响做持久,建设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时尚美丽、更加独具魅力的国际冰雪旅游和湿地避暑旅游名城,打造东北亚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全省旅游集散中心。
坚持全域统筹、四季发展、精品主导、创新驱动、国际引领及绿色发展的原则,努力构建“一核两带五区”(都市旅游核心区,松花江黄金旅游带、亚布力冰雪生态旅游带,哈尔滨新区、西部、北部、南部、东部旅游区)文化旅游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包括冰雪体验娱乐、冰雪运动赛事、冰雪景观、林海穿越、冬季狩猎、冬季温泉、北部边陲地理概念、冰雪游学、冰雪文化艺术和冰雪装备制造等十大冰雪旅游主题产品;全力打造湿地避暑、森林避暑、乡村避暑、欧陆风情体验、都市文化艺术、金源文化体验、生态度假、自驾度假、游学旅游和康养旅游等十大夏季旅游产品;打造十条赏秋森林康养精品旅游线路;打造一批重点旅游小镇、旅游村落庄园、自驾车营地;升级中央大街、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融创文化旅游城三个文化旅游龙头区;培育松北、阿城、尚志、呼兰四大旅游产业聚集区,创建一批国家级旅游品牌。同时,加快培育新兴旅游业态,不断增强人们在旅游中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2020年,实现旅游收入1698.6亿元,同比增长12%;接待游客数量9985.8万人次,同比增长8%;旅游及相关产业对GDP的综合贡献率达到12%左右。
四、对策建议
(一)加强全域旅游战略谋划,塑造文明诚信旅游城市新形象
2018年3月,国家《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下发,同年9月,我省出台了《关于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安徽省巢湖市编制了《巢湖市全域旅游规划》等“1+N”政策体系;安徽省黄山市建立以市长为主任、42名市直涉旅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旅游发展指导委员会,各区县也相应建立旅游发展领导机构。哈尔滨市可借鉴安徽省全域旅游发展经验做法,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加快推进《哈尔滨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实施,同时,编制相应专项规划,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引领和遵循。城市规划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相结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总分结合、层次分明、相互衔接、规范有序的旅游业发展规划体系。强化领导干部的全域旅游思维,建立党政主导、部门协同、整体联动、齐抓共管的全域旅游工作机制。将全域旅游发展作为市长工程,完善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发挥综合、协调、指导、督办职能,明确目标、落实责任、推进工作,建立产业规划、项目谋划、项目推进、政策落实、跟进服务、检查监督、考核评估、重大事项会商、信息共享等协调工作机制,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制定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支持全域旅游示范区、A级景区、旅游名县(名镇、名村)创建,对新评定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新晋国家5A级旅游景区、新评定国家(省级)文化旅游名县(名镇、名村)等分别给予奖补。倡导行业诚信经营与文明旅游,加强市场监管,落实“属地管理、部门联动、行业自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旅游综合监管机制,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倡导文明旅游,净化旅游市场,引导旅游企业文明经营、诚信经营,定期发布旅游“红黑榜”,营造“开心、舒心、省心、放心”旅游氛围,塑造文明诚信旅游城市新形象。
(二)提升产业整体实力,打造东北亚知名旅游目的地
增强旅游市场主体活力,激发产业潜力,积累发展动能,扩大旅游产业整体规模,增强产业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旅游企业集团化国际化发展,培育和引进有竞争力的知名旅游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连锁酒店、旅游电商平台,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经营,形成以旅游骨干企业为龙头、大中小旅游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实现哈尔滨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加旅游产品有效供给,仔细思考哈尔滨市应“如何吸引游客,让游客观赏什么、品尝什么、了解什么、体验什么、参与什么、感受什么、停留多久、带走什么、分享什么,能否再来”,即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的各个环节上做实做细做深做透做精。设立旅游产业引导资金,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旅游项目建设,在投资核准、金融信贷、土地使用、上市融资、债券发行、专项资金申请等方面给予支持。拓宽旅游企业融资渠道,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到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大力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现有景区(景点)提档升级。整合全市旅游资源,着力打造冬夏两季各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旅游品牌,让“中国旅游影响力城市”排名前10的旅游排名榜热度持续升温,实现旅游全域发展、四季发展、精品发展与绿色发展,筑牢千亿级支柱产业,当好全省的龙头。
(三)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条拓宽发展空间
为促进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哈尔滨市要在“旅游+”和“+旅游”上大做文章,使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与文化、工业、商贸、教育、科技、体育、康养、扶贫等深度融合,规划开发一批文化旅游、老工业基地旅游、生态观光旅游、节庆展会赛事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美丽乡村旅游等跨界旅游产品,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其中,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旅游+”的重中之重。深入挖掘地域资源禀赋和地方文化特色,依托冰雪、音乐、欧陆、金源等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冰雪、音乐、欧陆、时尚、金源、红色、关东、边疆等处处充满文化气息的旅游产业,打造具有哈尔滨市冰雪文化特色的大型冰雪文化实景演艺品牌节目,彰显哈尔滨冰雪文化之城魅力;打造具有金源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歌舞演艺、民俗文化活动及影视动漫精品;结合扶贫开发和特色小镇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旅游促进精准脱贫;与南方城市合作,推动康养旅游成规模上档次。同时,加快发展工业旅游、科技旅游、体育旅游、红色旅游、研学旅游等旅游新业态。发展夜间经济,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将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作为夜间经济的重点内容予以强调,提出到2022年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根据哈尔滨市的实际,开辟夜游产品线路,发展夜间休闲旅游、特色餐饮、夜间购物、文化展览、旅游演艺、娱乐观影等业态,增设24小时图书馆,实现夜景“有看头”、夜游“有去处”。用更新的理念、更高的水准、更宽的视野、更优的团队策划“冰雪节”“哈夏音乐会”“中俄博览会”“啤酒节”“哈马”等哈尔滨市重要的节庆、展会和体育赛事,提高其商业化运作水平,利用节庆、展会和赛事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端游客,带来高端的文化旅游消费。
(四)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要素,构筑功能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
青岛市提出全面构建结构完善、高效普惠、集约共享、便利可及、全域覆盖、标准规范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旅游公共服务全域化、信息化、品质化、均等化、现代化、国际化,建设安心、放心、贴心、开心、舒心的优质旅游城市。哈尔滨市可借鉴青岛市旅游服务理念,完善全域旅游发展要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构建功能完善、设施齐备、方便快捷、全民共享、智慧智能、服务优良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推进航线网络建设,推进公路建设,推进公路服务区改造升级,优化高速公路及国省干线与3A级以上景区、大型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的连接道路,提高通往景区道路的建设标准,实现城市中心区、机场、车站等到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以及景区、乡村旅游点之间的交通无缝衔接,解决旅游“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高旅游的通达性和便捷性,形成畅通有序的旅游交通体系,打造“快进慢享”旅游城市。规范完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系统,完善3A以上景区标识。推进城市绿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慢行系统、交通驿站等旅游休闲设施建设,增设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汽车旅馆、观景平台等旅游服务设施,升级游客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中心。扎实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提高宾馆住宿服务水平,开发精品哈埠菜系,开发原创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旅游的便利度和游客的体验度与满意度。加快推广智慧旅游,搭建智慧旅游平台,推进全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提高景区、酒店、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涉旅场所的免费WIFI覆盖率,开发建设咨询、导览、导游、导购、导航和分享评价等智能化旅游服务系统,实现旅游消费场所在线预订、网上支付,主要旅游区实现智能导游、电子讲解、实时信息推送,构建多层次、功能全、反应快的旅游市场监测系统和应对处理系统,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旅游信息服务。实现游客及消费数据的完整采集和深度分析,提高市场营销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五)培育专业化人才队伍,夯实全域旅游发展的智力支撑
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关键,加大对旅游人才的统筹规划,建立全市旅游产业人才库,抓住培养、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四个关键环节,形成完备的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旅游人才队伍,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与黑龙江大学、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等设有旅游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和职业学校合作建立旅游人才培训基地,采取双元培养、订单培养、委托培养、技能提升等多种方式,共同培养本地所需的旅游业高层次人才。依托哈尔滨市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优势,设立面向全国综合性旅游人才培训中心。完善导游职业技能和服务提升激励机制,定期举办专业导游(景区讲解员)职业技能大赛。加大对知名业界精英、文化传承人、文化旅游融合型人才、策划专家及研究学者的引进力度,鼓励旅游领军人才和优秀团队入驻哈尔滨市,鼓励旅游企业以调动、岗位聘用、项目聘任、人才租赁、客座邀请、兼职、定期服务、项目合作、无形资产入股等多种形式引进或使用高层次旅游人才及其团队,确保引进人才在落户、住房、创业、就业、子女入学等扶持政策落实到位,特殊人才实行一事一议。同时,加强旅游智库建设,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前瞻性研判、决策咨询、规划设计和数据分析,服务地方政府科学决策。
(六)全方位立体化宣传营销,不断提高全社会参与意识
全域旅游策划宣传推广应把握城市定位、突出城市个性、彰显城市魅力,找准目标市场、目标客户,采取城市形象营销、节庆展会赛事营销、传统与新媒体营销、专题推介营销、传播体验营销、与旅游企业合作营销、借助交通工具营销、加入旅游联盟营销、宣传品营销等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多维度的宣传营销,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持续提升“冰城夏都”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文化旅游名城。一是利用“冰雪节”“哈夏音乐会”“中俄博览会”“哈马”“啤酒节”“时装周”等哈尔滨市重要节庆、展会、赛事活动宣传营销;二是利用传统与现代媒体平台开展宣传,包括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微信、公众号、朋友圈、APP以及头条、抖音、快手、途牛、马蜂窝等媒体宣传营销;三是在高速公路出入口、机场、地铁站等处进行宣传;四是赴国内外主要客源地举办旅游产品宣讲推介会;五是与大型旅行社合作,向主要目标市场进行宣传营销;六是通过加入旅游联盟、促进区域旅游合作带动营销;七是制作旅游宣传片、旅游地图、旅游手袋及编制旅游指南、旅游手册、旅游攻略、旅游宣传折页等宣传资料发放宣传。还可以通过在外工作的哈市籍导游宣传哈尔滨旅游。同时,扩大深哈文化旅游合作,广泛吸引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入境游客,加强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宣传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