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肾脏替代治疗时间对老年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2020-07-08彭洋
彭洋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人民医院,内蒙古 呼伦贝尔)
0 引言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危重病并发症,患者主要因一系列因素导致肾功能在短时间内下降,出现酸碱、水电解质失衡,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率较高,患者预后较差,且住院时间较长,常见的治疗方法为连续性肾脏替代疗法、间歇性血液透析等,然而临床上仍存在争议性[1-2]。我院就不同时间肾脏替代疗法对重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预后影响进行探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基于研究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选取40 例老年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作为此次研究人群,患者均于2018 年1 月到2019年1 月于我院接受诊治,实施6~12 h 肾脏替代治疗,并设为实验组。男性与女性依次占23 例和17 例。年龄60~75 岁,平 均(65.02±0.21)岁。病 程4~14 d,平 均(8.21±0.21)。将同一时期收治的40 例老年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纳入研究作为对照组,予以>12 h 肾脏替代治疗。男性与女性依次占22 例和18 例。年龄61~75 岁,平均(64.10±0.15)岁。病程3~14 d,平均(8.11±0.21)。患者上述信息数据对比显示差异不大,P>0.05,可进行公平对比。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肾脏替代疗法,实验组肾脏替代治疗时间为6~12 h,对照组肾脏替代治疗时间在12 h 以上。两组患者治疗前均予以常规机体检查,予以抗感染、胃肠减压等。采用中心穿刺法予以导管留置,应用ACCURA 聚巩膜滤器(AV600)予以血液透析置换,确保血流量为每分钟100~300 mL,并依据患者机体情况予以抗凝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变化情况予以比较。同时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包括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K+。同时记录两组患者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均由SPSS 19.0 进行计算,采用χ2以及t 检验依次对计数资料以及计量资料进行检验,表示形式依次为率(%)、均数±标准差(),以P<0.05 作为统计学意义的成立标准。
2 结果
2.1 患者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对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进行比较,治疗后患者BUN、Scr 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BUN、Scr 差异较小,P>0.05,见表1。
表1 患者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表1 患者肾功能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时间 BUN(mmol/L) Scr(mol/L)实验组 40 治疗前 24.12±0.21 589.14±2.12治疗后 16.76±0.21 384.14±0.32对照组 40 治疗前 25.02±0.16 576.87±0.35治疗后 17.02±0.62 380.10±0.15
2.2 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比较
对两组患者血液动力学以及生化指标进行比较,治疗后患者HCO3-以及K+与治疗前相比变化显著,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HCO3-以及K 差异较小,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a+、HR 以及MAP 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较小,P>0.05,见表2。
表2 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比较
表2 患者血流动力学以及血生化指标变化比较
组别 例数 时间 (m HmCoOl/-L 3) (mm Ko+l/L) (mm Noa+l/L) (次H/m R in) (m MmAHPg)实验组 40 治疗前 20.22±0.14 4.07±0.08 126.32±0.25 99.02±0.67 90.22±0.16治疗后 24.12±0.25 3.92±0.01 125.11±0.19 95.15±1.16 82.24±0.25对照组 40 治疗前 19.98±0.23 4.10±0.16 128.21±0.25 97.82±0.81 90.19±0.12治疗后 23.12±0.25 3.88±0.16 124.20±0.11 94.53±0.86 83.21±0.18
2.3 患者预后情况比较
观察组40 例患者中有20 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0%;参照组40 例患者中有22 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55%。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较小,P>0.05。
3 讨论
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分为肾前性、肾实质性、肾后性三种类别,其中肾前性急性肾衰占据较高的比率[3]。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主要因相关因素作用,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患者肾脏灌注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不足所致。而肾实质病变是导致肾实质性急性肾衰的直接因素。肾脏至尿道途中出现尿流梗阻,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则可引起肾后性衰竭[4-5]。
重症急性肾衰竭在临床上主要从稳定血流动力学、容量平衡、纠正代谢异常、清除毒素等方面入手[6]。肾脏替代疗法是临床治疗重症急性肾衰竭的常见方法,其属于血液净化的一种方式,在治疗期间通过循环对流的方式对机体内有害物质进行透析置换,从而使机体电解质平衡、酸碱平衡等得到控制。同时使患者机体保持小容量波动,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使患者生理功能恢复正常[7]。有学者指出,不同时间的肾脏替代治疗对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预后影响有一定差异,我院研究得出,对两组患者肾功能指标进行比较,治疗后患者BUN、Scr 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BUN、Scr 差异较小,P>0.05。对两组患者血液动力学以及生化指标进行比较,治疗后患者HCO3-以及K+与治疗前相比变化显著,数据之间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两组患者HCO3-以及K 差异较小,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a+、HR 以及MAP 变化不明显,组间差异较小,P>0.05。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较小,P>0.05。可见,治疗时间的差异对患者预后影响不大。
综上所述,对重症急性肾衰竭患者实施不同肾脏替代时间治疗,疗效差异不明显,预后仍难以得到控制,临床上还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