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2020-07-08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姚立泽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0年12期
关键词:校企课程体系岗位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李 卓,姚立泽,宋 明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是汽车服务与管理专业群的龙头专业,该专业不断推进产教融合,与戴姆勒奔驰、保时捷、一汽大众等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以订单培养形式培养学生;该专业也是我校历史最悠久的专业,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为首都交通运输行业培养了大量人才,专业群被评为北京市“特色高水平骨干专业群”。2019年,“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提出,为本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通过广泛调研,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与方式的变革,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最终,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新时期社会发展对接。

1 北京地区汽车后市场行业现状分析

根据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学标准,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汽车机电维修、汽车检测、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岗位,岗位主要分布于汽车后市场企业。为了摸清汽车后市场行业现状,以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为指导,运用网络调研法、问卷调研法、会议调研法、文献调研法对北京地区汽车保有量、汽车后市场岗位、企业人才能力需求进行了调研。

(1)汽车保有量分析。2019年,我国汽车产量与销量较上一年均有所下降,汽车产业发展压力进一步加大,然而,截止到2019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630万辆,同比增加4.6%,北京地区机动车保有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虽然汽车后市场产业呈现了下行压力,但汽车维修保养频次与汽车保有量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因此,北京汽车后市场企业对于汽车机电维修、汽车检测、汽车维修业务接待岗位的需求将稳中有升,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与后市场行业需求匹配度较高。

(2)岗位设置分析。面向企业调研的结果表明,汽车后市场就业岗位以机电维修岗位为主,向服务接待、技术管理、配件管理等岗位辐射,各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见表1所列。

(3)职位晋升路径分析。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的基础岗位是机电维修岗位,拓展岗位为汽车服务顾问助理、保险助理、金融助理、客服助理等;经过学习和锻炼可以向目标岗位过渡,分别为汽车机电维修故障诊断、汽车服务顾问、汽车保险专员、金融专员等;在目标岗位基础上,毕业生未来可向发展岗位过渡,分别为汽车机电维修技术总监、售后服务经理、配件经理等岗位。未来8年~10年,少部分优秀学生将有机会成为门店店长甚至担任更高级别的岗位负责人。

2 企业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1)品德修养是企业用人和晋升最基本门槛。品德涵盖多个方面,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守法、正直、勇敢、宽容、勤劳等,如果学生技术不熟练、知识掌握不扎实,仍然可以通过传帮带、培训的方式提升其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如果品德修养不过关,技术能力再高也不会得到企业、同事的认可。通过企业专家访谈发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品德修养作为企业用人最基本的门槛,将品德修养作为考评员工、职业晋升最重要的指标。

表1 汽车后市场的主要岗位工作内容

(2)非专业能力培养越来越受重视。通过调研发现,无论是技术岗位还是非技术岗位,企业对非专业能力的要求都越来越高,非技术岗位用人需求近几年也持续上升。通过近几年对我校顶岗实习学生被动离职原因分析,学生离职原因普遍为非专业能力欠缺,几乎没有因为专业能力离职的学生。我们对178家汽车维修企业进行调研,调研结果表明,企业对学生非专业能力的重视程度依次为主观能动性、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责任感、工作方法、沟通能力等。企业专家表示,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能力将影响学生中长期发展。主观能动性涵盖自律、主动、目标、有效实施,学习能力包含专业技术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职场规则的领悟能力,只有具备一定程度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能力,才能立足于未来工作岗位,实现职场生涯可持续发展。

(3)职业目标与职业精神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和未来发展。职业精神是指从业者对待职业的认识、态度与情怀,从思想、行动、自觉、结果多个角度体现出对职业活动勤业与敬业的态度。职业精神的基础是了解职业,只有对职业环境、岗位、工作内容、薪酬水平等有了基本的了解,才能树立清晰的职业目标,才有可能树立良好的职业精神。缺乏职业目标和职业精神,学生在校期间就容易迷茫、困惑,当步入职场环境遇到困难时,就很可能选择放弃,半途而废。因此,职业目标和职业精神不仅会影响学生在校阶段的专业学习,还会影响学生中长期发展。

(4)专业能力方面,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仍然被视为关键技能之首。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职业教育特别是汽车机电维修方向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对于实际操作能力,不仅国家政策有要求,市场也有广泛的需要。通过调研发现,对于若干专业能力指标,企业对学生专业能力重视程度依次为实际操作能力、规范操作与自我保护、知识体系、专业思维、计算机操作能力。诸多能力的培养需要院校紧密联系企业,将岗位实际、岗位需求同院校人才培养结合起来。随着“互联网+”遍布各行各业,专业技能在很大程度上都与计算机紧密联系,因此,应在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3 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建议

(1)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新路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原有的校企合作机制下,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从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能力要素,搭建对接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探索建立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工程师学院、大师工作室的建设,在部分班级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将技艺通过师带徒的形式进行传承,进行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借助“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模式信息化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线上线下相结合、处处时时可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现代学徒制等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的能力水平跟得上新时期产业的发展变化。

(2)将德育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将道德修养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彻立德树人教育使命,实现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能教育、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各环节。使道德修养要求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中,专任教师队伍与专职辅导员队伍相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模式。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劳动育人元素,培养当代学生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纠正学生中出现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使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用相长。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注重学生5S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3)人才培养目标更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并重。对学生关键能力需求按照人的认知规律、难易程度进行分级,转化为显性的、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专业能力、非专业能力培养提供可评价、可考量的参考依据。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引入德国教学模式,采用幻灯片法、餐垫法、旋转木马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协同发展。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学分制度、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综合素质学分与第二课堂成绩导入“学分银行”,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综合表现及成长痕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重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学生未来的社会竞争力。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在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基础上,掌握一定程度相近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并具备管理思维、创新思维、沟通能力等适应职业生涯中长期发展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将管理类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管理思维,培养学生具备站在领导立场想问题的能力;将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技术技能纳入课程体系,拓宽专业视野;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为学生未来创业提供“启蒙”教育。增设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健全人格和热爱劳动的崇高品格;依托大师工作室的建设,由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开发职业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使学生提前了解职业岗位,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意识,具备清晰的职业发展思路;将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媒体运营技术等纳入选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职业发展过程中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体应用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才能适应首都汽车后市场行业需要,才能应对“互联网+”环境下汽车产业未来的千变万化。

(5)深化书证融通,实行l+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推进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选取符合本专业学生实际状况的认证模块纳入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合理设置课程教学模块,制订课程标准,将认证模块划分若干个子模块,实现在不打破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完成1+X职业技能等级认证工作,促进书证融通,推动实操技能培养标准化进程。将学生校模块化学习与国家“学分银行”对接,方便学生即时查询学业痕迹,有助于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

我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将继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践行五育并举、德技并修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深化书证融通制度,力争通过3年~4年的改革创新,将专业打造成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培养最有特色、高度适应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定位、能够持续为首都汽车后市场产业赋能的高水平专业。

猜你喜欢

校企课程体系岗位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饲料行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农学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森林消防通信岗位上的“蓝凤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