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唯物史观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意义

2020-07-07胡杨

法制与社会 2020年17期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唯物史观 基层社会治理 意义

作者简介:胡杨,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层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6.233

一、《宣言》有助于基层社会治理主客体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改革开放是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科技等全方位的开放,国内社会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无论是从建筑物的高度,人民衣着的时尚程度,还是蔚然成风的社会文明程度来看,都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问题:我们看到的都是肉眼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表象,究竟人民群众的思维在思考些什么,内心世界的复杂性,我们是难以获知的。文化无国界,新时期国外思潮的涌入对于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撞击无疑是巨大的。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意味着人民群众的思想遭受长达四十余年的冲击,是可怕的,会逐渐结构头脑中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展。人民群众是推动改革开放顺利向前的决定性力量,如何抵抗伴随改革开放而来的非主流思潮,也必须从人民群众身上发力。基层社会是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的枢纽,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基层组织落实到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可以通过基层组织传递民情民意。上行下效,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若是具备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用以指导日常基层治理工作的开展,自然会在百姓心中留下好印象,成为百姓效仿学习的对象。深切地说,就是要用《宣言》中“两个必然”思想武装的头脑。随着大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和资本积累的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必然会不断激化,随后便会出现占社会大多数人口的无产阶级和少数资产阶级统治者之间尖锐的斗争,于是马恩在《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这其实就是向广大无产阶级宣告,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具备历史必然性的,但是取代会有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新时代,要坚定基层治理主客体对于“两个必然”的正确认识,就是要引导人民群众科学地认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首先,我们不能盲目自信,过度诋毁资本主义,要清楚地认知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存在一定的距离,且无法跨越这个“阶段”,需要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干大事,把将来要做的事情放到现在来做。

其次,我们也不能永远在初级阶段“原地踏步”,要把現在全社会共同努力所做的事情当作是步入“高级阶段”的充分准备。共产主义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对于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客体来说,坚定“两个必然”思想,有助于增强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二、《宣言》有助于基层社会正确区分“阶级”和“阶层”的观念

马克思着眼于经济利益关系的角度来考察各种社会现实,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物的委员会罢了。” 他认为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本质就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统治,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治理。资产阶级社会的治理充满了不公正、不平等,完全是维护和庇佑少数资本家的利益,就连小资本家都难以避免被剥削继而抛入无产阶级队伍的厄运。所以,《宣言》中的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是它的核心思想。就像《宣言》开篇的第一句话所说“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当属阶级斗争。新中国成立之初,表现为资本家与工人的、官僚资产阶级与贫苦工农大众的国内阶级矛盾依然尖锐,所以不得不进行“三大改造”让新中国顺利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制占主导地位,阶级矛盾暂时退出主要矛盾的历史舞台,主要矛盾演化为落后的生产力现状无法满足人民逐渐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由于1957年的反右斗争扩大化、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一直是党内的指导思想之一,把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当做敌我矛盾来处理,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影响了党内团结,也给人民群众的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予以否定。改革开放后,那种倾盆大雨式的阶级斗争在国内已然杳无踪迹了,但由于过国内少数敌对势力和国外反华因素的影响,我们不能忽视阶级矛盾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也许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还可能会激化、重燃。阶层,很好理解,就是一个阶级中的不同层次,主要也是依据经济条件、政治背景、社会地位等因素进行划分的。对于基层社会而言,因为经历过国内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人民群众对阶级的概念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阶层就显得比较陌生,甚至还会混淆“阶级”与“阶层”两者之间的概念。原因有二:

首先,基层群众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政治敏感性不强。

其次,改革开放后,整个社会的工作重心都放到了经济建设上来,自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取消“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以来,国家对于“阶级”等字眼谈的少了,一是怕走老路,二是怕激化随着改革开放政策而来的社会矛盾。

不可否认,私有制经济今天在国内依然存在着,不过它动摇不了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鼓励发展私有制经济,在一定意义上是为了创造出更多的条件在将来引导其走向灭亡。《宣言》是一部关于阶级斗争的著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熟悉《宣言》正好可以让基层群众明白,当今中国是不存在像19世纪欧洲那样激烈地阶级斗争的,国内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只是无产阶级中较为富裕的阶层。但要坚定一个信念,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在中国是必然的,但万不能离开国家的具体生产力状况来空谈如何消灭私有制。

三、《宣言》有助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基层的体现

《共产党宣言》也是一部人本主义色彩浓厚的著作,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原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要正确地理解马克思在《宣言》中的这段言论,应理解如下三点:

第一,人应当全面地发展自己。对于人类来说,全面发展应该是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概念,一是物质层面的,二是精神层面的。物质层面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增强相伴相生的,精神层面的发展就是要求人民群众不能够过分地倚重于物质层面的享受,应该勤于思考,应该努力成为一个无限丰富性的总体性的人。

第二,人必须能够充分享受到自由。但这个自由是依赖“联合体”得以保障的,并不是一个人随心所欲、特立独行的自由。个人充分融入到联合体之中,联合体之中充满的都是“自由人”。

第三,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一切人自由发展”前提条件。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整个社会也是由不同独立的个人组成的。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进步也会为个人更加充分地全面发展提供所必须的条件,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让“一切人自由发展”。

新时代习总书记的人民观是对马克思《宣言》中唯物史观的赓续与发展,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要在新时代让公民更加全面地享受社会主义发展的胜利果实,以取得更加全面、自由地发展。人民群众都生活在基层社会当中,对于当代基层社会治理来讲,无论是《宣言》的文献还是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都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理论层次上,要让基层组织实际地服务行动、让社会的发展变迁、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确切地提高给“人的全面发展”做出无可置疑的证明。“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宣言》共同的理论特性,证明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被抛弃的。

四、《宣言》蕴含的唯物史观能够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方法论指导

《宣言》不仅仅包括既丰富又科学的理论知识,同样也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首先,《宣言》文本突出的强烈现实关怀,具备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宣言》的发表具备着深刻且复杂的社会背景,马恩之所以能够大胆地推测出《宣言》中的结论,并不是大脑思维的主观臆想,而是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种种社会现实得到的结果。当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呈螺旋式的进展,说明无产阶级斗争既有胜利也有失败,这是客观事实,无产阶级斗争迫切需要具备极强现实关怀性的科学理论作为指导。与此同时,马恩亲自参与和领导国际工人运动,以图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然后来的巴黎公社运动失败了,反而使得他们的理论更加具备科学性,因为他们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立足于尖锐的社会矛盾,马恩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自行解决,于是才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上历史的“日程表”。其次,《宣言》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马恩众多人格魅力中的一环就是与时俱进,敢于承认旧理论的缺陷与不足,并且根据时代的变化发展不断完善原有的理论。马恩认为,《宣言》中的纲领并不是教义,它只是一份无产阶级行动的指南,它必然要以不同时代的不同国情,也就是以历史发展条件为根本依据,随着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调整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政党, 坚持唯物辩证法是应有之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执政党,要在全党内大兴研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之风,方能以辩证的眼光認识国情,科学地态度认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势头,悉知历史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实践的开展。新时代要求新思维、新作为,但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方法仍然面临极大的挑战,悉知《宣言》中科学的方法论,无疑有助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实效性。

注释: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43,5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4.

猜你喜欢

基层社会治理共产党宣言唯物史观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基层协商民主的实践价值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共产党宣言》教我们怎样做合格党员
社会组织有效参与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的路径分析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
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辛亥革命
唯物史观与思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