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概念教学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价值
2020-07-07张洪杰
张洪杰
摘 要: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抽象与概括,其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学生只有掌握地理概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充分发展地理思维,从而对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
关键词:地理概念;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区域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9-108-2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抽象与概括,也是地理知识系统构成的最基本要素。学生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地理概念,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充分发展地理思维,从而对地理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和运用地理概念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中的“基本”。在地理教学中一个一个地理概念,就是一个一个的知识“元素”;而且若干个相关的地理概念群体,就形成了相干的地理知识系列;概念的群体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就构成了地理学科的知识“系统”。在地理教学中,无论何时都需要学生重点、牢固、准确地掌握最基本的地理学科知识要点和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因此从“元素”到“系统”都说明地理概念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很重要的。
一、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观念,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人地协调观包括科学的资源观、科学的环境观、科学的人口观和科学的发展观等。学生建立人地协调观,就能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环境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能够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例如,“可持续发展”这一地理概念,可持续发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要求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方式,积极倡导清洁生产和适度消费,以减少对环境的压力。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包括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特别是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因为自然资源的高效与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人人享有平等、自由的社会环境。通过对这一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解读与诠释,学生可以从中明确和理解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形成协调关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理解和判断。在这一过程中,即是学生获得地理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观念的过程。
二、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加拿大地理学家伯顿认为,概念的演绎和演替,推动着地理学思维和思想的进程。在地理教学中,树立宏观的概念教学思维,有助于学生通过明确主题概念,联络各级、各类概念,构建发展的地理思维体系,传承地理思想及推动其研究成果的生活化普及。地理概念不仅是地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学习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地理知识的基础。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掌握概念并且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和运用的过程。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有了正确、清晰、完整的地理概念,就有助于掌握基础知识,有助于地理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综合思维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全面、系统、动态地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利用地理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例如,“水土流失”的概念。《中国水利百科全书·第一卷》对水土流失(water and soil loss)的定义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根据产生水土流失的“动力”,分布最广泛的水土流失可分为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和风力侵蚀三种类型。①水力侵蚀分布最广泛,在山区、丘陵区和一切有坡度的地面,暴雨时都会产生水力侵蚀。它的特点是以地面的水为动力冲走土壤。例如:黄河流域。②重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山区、丘陵区的沟壑和陡坡上,在陡坡和沟的两岸沟壁,其中一部分下部被水流淘空,由于土壤及其成土母质自身的重力作用,不能继续保留在原来的位置,分散地或成片地塌落。③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的沙漠、沙地和丘陵盖沙地区,其次是东南沿海沙地,再次是河南、安徽、江苏几省的“黄泛区”(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改道带出泥沙形成)。它的特点是由于风力扬起沙粒,离开原来的位置,随风飘浮到另外的地方降落。例如:河西走廊、黄土高原。所以,同樣是水土流失,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上存在很大差异,其成因和治理措施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深刻理解水土流失的地理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才能跳出案例教学的籓篱(鲁教版教材是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将教学目标上升到对某一区域问题的成因、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的探究,强调对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方法上来。帮助学生通过分析不同区域存在的有差异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探寻资源利用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现状,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探寻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通过对“水土流失”概念外延的扩展,培养学生从多个维度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认识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三、概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例如,“农业区位”的概念,农业区位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例如泰国的水稻种植业在湄南河平原等地,澳大利亚的牧羊业分布在东南部等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国家政策、劳动力等社会经济因素。气候主要是通过热量、光照、降水等影响农业生产的,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一个地区的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种业;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土壤肥力的高低影响农作物的单产等。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农业区位选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运输条件,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国家政策是政府干预农业生产的手段。自然因素的利用、改造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改造不适宜的自然因素,使之适于发展农业。改造要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并充分考虑投入和产出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农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学生通过对“农业区位”概念的学习就能够按照在哪里(分布的地域空间位置)、为什么分布在哪里(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有什么特点(区域特征或农业地域类型特征)、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利和不利)和怎样解决(人地关系)的方法自主地分析农业的地域类型,获得区域认知能力。
综上所述,地理概念教学,对于地理学科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都有独特的价值,但是其在学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方面的价值,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丁生军.当前地理概念教学的误区与矫正[J].地理教学,2016(09).
[2]褚亚平,曹琦,周靖馨.中学地理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3]陈少玉,曾玮.地理概念教学新解[J].地理教学,2015(15).
本文系镇江市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年度第十三期课题“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jy-z4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丹阳市吕叔湘中学,江苏 丹阳212300)